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野蓮香 野蓮香
導演 鄭有傑
發行公司(單位) 崗華影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年分 2012 片長:99 分鐘
發行地  級別:保護級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導讀標題 從野蓮香看種族、性別與婚姻
導讀者 楊巧鈴
導讀者單位 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姐妹會社工督導
內容簡介

片中描述來自越南的新移民媳婦瓊娥,與丈夫天福、婆婆及不願意開口說話的女兒玉蘋同住,丈夫的大姐依傳統禮俗在婆婆潑出水後出嫁了!生活壓力讓瓊娥沒有生育其他子女的打算,卻因此遭到重男輕女婆婆的抱怨。因為女兒玉蘋的關係,漸漸跟個性豪爽的孫明珍老師成為好朋友,孫老師還教導瓊娥開車。但後來孫老師調到台東都蘭,瓊娥又失去了可以傾吐心事的朋友。而此時,瓊娥的丈夫因投資泰國蝦養殖與有機農作失利,藉酒澆愁。夫家生活的不順遂再加上婆婆對她的外籍身分一直充滿懷疑和惡意,終於在一次與丈夫為了食用避孕藥引發衝突,瓊娥決定帶著女兒玉蘋離家,往東海岸尋找孫明珍老師。後續丈夫則求助瓊娥同鄉姊妹的協助,學習瓊娥母國語言,讓瓊娥感受天福的歉意,順利將太太與女兒帶回家重新幸福生活。

性別觀點
 
• 跨國婚姻增加與商品化跨國婚姻的興起
        在全球化交通便利與電子通訊器材普遍的情況下,擇偶不再只是限於生活地域的環境,經由出國留學、工作甚或網路交友都有可能認識到適合婚配的對象。在臺灣婚姻對數中,跨國婚姻每年占總結婚人數率27.1%,也成為另一種婚姻結合的型態。
 
        跨國婚姻的興起,雖受助於交通與通訊器材的科技演進,但結成婚姻關係之後,不只是在婚約下之個人與家庭成員的適應,也包括現階段家庭與未來下一代的家庭成員,在生物性血緣基因遺傳上、自我文化認同及家庭撫育與歷史傳承上的新階段 (郭靜晃、薛慧平,2004)。
 
        1986年至1991年間臺灣實施南向政策,台商到東南亞投資,跟泰國與菲律賓配偶聯婚最為普遍。臺灣自1987年政府解嚴,前往大陸或東南亞旅遊、工作人數日增,甚至因為有許多經濟弱勢的國家人民透過勞動力進入臺灣以及婚姻仲介之推波助瀾,因而產生臺灣人與外籍通婚現象日漸普遍(邱汝娜、林維言,2004;潘淑滿,2004)。自1991年越南和柬埔寨外資市場開放以後,越來越多臺灣男性迎娶越南配偶,1996年越南配偶已是國內外國籍配偶人數之首位。這些因婚配來台的新移民紓解了農村及非都會區失婚者之婚姻問題,均衡區域人口發展,增加臺灣出生人口,也緩和了人口少子女化與老化產生的問題,更提供不少家庭照護資源,舒緩老人照顧問題與促進了多元文化社會的發展(內政部,2006)。
 
        跨國婚姻對數因為婚姻需求與仲介的推波助瀾一直增加,在2003年甚至每三對結婚配偶就有一對是跨國婚姻,但2004年後因政府對於大陸配偶採行面談及外籍配偶境外訪談機制以預防人口販賣問題而有驟降的趨勢。
 
        商品化跨國婚姻是一種女性特殊的移民形式,夏曉鵑(2002)將歐、日、美的郵購新娘與外籍新娘皆定義為商品化跨國婚姻,即自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邊陲國家出口的婦女與來自較先進國家的男性結婚。這些跨洋娶親的男性多是被經濟全球化排擠到邊緣的農漁村子弟,由於在本地的戀愛與婚姻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與新移民女性的媒合不僅解決其婚姻的困境,她們提供家務勞動工作也提供了免費無薪的勞動力(藍佩嘉,2007)。
 
        商品化跨國婚姻之形成,絕不只是男女婚姻供需問題而已。在夏曉鵑(2002)研究中談到,因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不平等的發展模式,已開發國家如美、日、歐甚或現在的臺灣,因為資金的累積優勢,期待擴大市場與降低勞動成本,就開始對於開發中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進行勞力輸入,但若發現更低勞動力成本之國家,則關閉工廠,解僱勞工,導致這些開發中國家的男性成為婚姻市場的弱勢,而女性為了經濟或更好的未來期待藉由跨國婚姻改變困境。而這也導致婚姻市場上,在已開發國家的農村勞動力或較低社經地位之男性因婚姻斜率而無法娶得本國女性,就跨國尋找適合的婚配對象。總而言之,商品化跨國婚姻產生於被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排擠至邊緣地位的男性與女性,為求延續生存的結合。這樣的現象,不僅為資本主義發展下的產品,更將抽象的國際經濟政治關係,具體化為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社會關係。
 
• 家庭關係中的婆媳衝突與家庭維繫
        在傳統臺灣社會男尊女卑的環境中,家中男性作為唯一主人,女性遵從著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父喪從子的原則下,媳婦與婆婆的關係十分微妙。從俗語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到媳婦熬成婆,都顯示了傳統家庭內婆婆的權威與媳婦的心酸,2個世代間的女性權力關係的不對等,加上種族議題所產生的多重交叉式歧視,更凸顯其外人的處境。一般在女性進入職場甚至比男性有更多經濟基礎後,婆婆對媳婦的態度會逐漸開始轉變。但東南亞籍配偶的現況則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對其母國的歧視與偏見的態度,隱約中透露出將其視為買賣的商品,讓婆婆只將媳婦視為家中傳宗接代的生產者、家務勞動者與資源消耗者,並放大檢視帶給娘家的支持與物品,害怕其外出學習或工作會學壞變不聽話,對於媳婦缺乏信任基礎,並忽略其身為人的獨立人格權,以及女性的生育自主權,重重傷及新移民配偶的自尊。
 
        另外,因為環境以及語言的不同,使得新臺灣之子在語言學習上較容易出現問題,甚至被認為是發展遲緩或不正常,此時常常被歸因為媽媽基因不好的原因。此外,教養子女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小至冷熱水洗屁股的不同、大至孩子學校教育環境的選擇,新移民家庭的權力關係往往因年齡、性別、階級的劃分,導致女性未能在家庭這樣私有領域合作,反而成為競爭與壓迫。家中的成員若未能體察自己背後的環境文化的限制,反而一昧以尊重、忍耐指導新移民面對家庭衝突,往往也會促使加速婚姻破裂或是家庭暴力的黑數持續發生。目前臺灣法令對於外國籍配偶歸化臺灣規定其必須參與歸化國籍考試或是參與公部門辦理新移民相關生活適應班、成人基本教育班等課程滿72小時,將學習與國籍歸化掛勾,原意是想增進新移民外出社會參與學習的機會,但若未能看清新移民家庭的開放程度與家庭其他成員的培力與發展,也將影響傳統家庭關係的持續或無益於發展新移民權益促進的可能。
 
        但目前民間社會也越來越多想要了解東南亞文化的聲音與課程產生,在業界開設不少東南亞語言課程(聯合報,2014),學校開辦火炬計畫,希望提供新移民二代學習母親語言的環境。在社區大學也開始開設不同的認識東南亞的課程,電視節目緣來一家人等等的製播,都在促進社會多元的產生。開放與多元的社會氛圍,若能與人權與性別平等的概念一同與時俱進,相信片中的歧視與誤會都會漸漸消除,多元家庭也才有更多幸福的可能。
看完動動腦
1. 如果你是女主角,如何選擇自己未來?

2. 你身邊是否也有許多來自不同國籍的新移民女性?她們適應台灣的現況如何?我們如何透過合作與分享相互擴展彼此的生活?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邱秀雲(2005)跨國婚姻下的美麗與哀愁─社會壓力下的婚姻關係探討。諮商與輔導,233,26-30。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增訂一版。台北:巨流。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臺灣社會研究。

楊巧鈴(2009)。商品化跨國婚姻形成歷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論文。

 

◎封面圖由崗華影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影片欣賞:104年5月6日(三)下午1:30於國家婦女館(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5號9樓)放映本片,歡迎前往觀賞!
相關檔案 野蓮香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