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梅西的世界(What Maisie Knew) 梅西的世界(What Maisie Knew)
導演 史考特麥基席 (Scott McGehee)、大衛席格 (David Siegel)
發行公司(單位) 山水國際娛樂
發行年分 2013 片長:98 分鐘
發行地 美國 級別:保護級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得獎紀錄 ★ 2013新港電影節 傑出演藝獎 ★ 2012東京國際電影節 最佳電影入圍
導讀標題 每個人都說愛梅西,她卻還是無家可歸?~真心陪伴交流的愛,才是孩子安全感的歸屬
導讀者 蘇絢慧
導讀者單位 璞成心遇空間總監;諮商心理師
內容簡介

知道所有一切知識之後,難道只是為了知道,人再怎麼努力,所知的也還是那麼少? 梅西的父母離婚之後,法官判定雙方輪流照顧女兒,這對怨偶便藉著女兒和自己同住的時候,大肆謾罵對方,藉著單純的女兒來傷害對方。不久,這對父母分別都和比自己年輕的對象再婚,梅西對新爸爸和新媽媽充滿好奇,而他們也相當喜歡梅西,甚至也很喜歡彼此。除了四名父母,她還有一位家教老師──威克斯太太,雖然這位老師教學不太靈光,但是對這小女孩的愛卻不容質疑。 單純天真的梅西一心渴望父母的愛,但偏偏父母對她總是別有用心;於是她將希望寄託在繼父、繼母身上,但是道德感強烈的威克斯太太卻大力反對,即使繼父和繼母後來都已經和梅西的親生父母離婚,她的家教老師依然認為這兩人的關係並不正常,也不適合撫養梅西。最後威克斯太太終於說服了梅西,小女孩也知道只有她的老師才是真心對她好,因此決定離開四名父母,和老師一起生活。

性別觀點

    梅西,是一位居住在紐約的六歲小女孩。她的父母親在生活中,無法相處,也總是各自行動,最終走上離婚一途。梅西因此像夾心餅乾,成為爭取監護權的父母之間,較量及衝突的犧牲者。

    原本都努力爭取梅西監護權的雙親,在法院判定共同監護之後,原本每十天,梅西要換到另一個父親或母親的家,去適應父母分離後的個別生活,但隨著時間一久,父母雙方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他們自己所在乎的事業,而重複性的出現疏忽梅西、遺留梅西的情況,甚至後來開始考慮,要放棄照顧梅西的打算。
    梅西的父親比爾,是個老在講手機,常常要到國外出差的藝術品商人。母親蘇莎娜,則是常巡迴演出的創作搖滾歌手。梅西平日由保母瑪歌照顧,在梅西的父母時常吵架,終於分手之後,父親與瑪歌迅速結婚,母親也不甘示弱的,與一位年輕的酒保林肯再婚。這些變化,都逼著梅西必須去適應、去接受。
    梅西年紀雖小,不明白法律究竟為何,但是卻無法避免在兩邊的監護權大戰中,像人球一般的,一下子被搶,一下子被丟包。這樣的處境,讓梅西被迫早熟,總是安靜的接受這一切的變化,也幾乎沒有什麼讓大人擔心的舉動。她默默的配合著大人的世界,努力為自己在兩個新家庭中,尋找到合適的位置,和可以生活下去的方式。
    在影片故事中,四位大人(父母親、繼父和繼母)面對自己感情關係的問題,時而挫折,時而低落,時而崩潰,每一次,都是梅西靠近他們,用支持及包容的態度,安慰著他們。在這些時刻,幾乎讓人有了錯覺,四位大人更像孩子,對自己的人生充滿無助、茫然和不穩定。而梅西的父母,對於照顧孩子需要的那些關注、照顧與陪伴,比較需要自我犧牲的部分,他們並不想做。他們很少用心瞭解,孩子所需要的並不只是大人的時間與心力,還需要能在孩子的位置上,考慮孩子成長過程,生活上各方面所需,都能被妥善安排,也讓心理上能有完整的安全感、穩定感。
    梅西的父母都常對她說愛她,但都把自己的需要看得比孩子重要,即使有了這個可愛的孩子,父母還是沒有因此成熟,真的願意「成為父母」。
    梅西的母親,甚至告訴梅西,是為了她,母親才會再婚。這不是全然的事實,事實是,為了爭取監護權,她要製造「雙親」家庭的假象,好讓監護權評估報告中,可以因此加分。她和林肯根本沒有愛的基礎,只因為她重視自己的演唱事業,無法專心照顧梅西,需要一個人可以接手照顧梅西的生活,於是利用了林肯對她的愛,倉促的結婚。
    在故事的最終,梅西因為長久失去父母親的關注,也失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而選擇留在繼父母身邊,不再隨著母親過一個顛沛流離,無法感受到親情和安穩的生活。
    我們從這樣的一個故事,可以探討的是,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是有父有母,卻是一個空洞無情感交流的屋子?還是,一個實質上能讓孩子感受到情感連結,及愛的歸屬的家?
    長久以來,許多的家庭,對於「家」的概念,往往是承襲過往的家庭經驗,有得住,有得吃,有漂亮及好玩的物質及空間布置,卻鮮少愛的交流,及心理上的溝通和陪伴。許多的婚姻關係,為的是傳宗接代,或是到了一定的生命階段,像是趕進度一樣,趕緊建構出一個「家」的模樣:裡面有爸爸有媽媽,還有小孩。卻不一定思考過,或明白了關於「家」的內涵和對孩子的意義。
    「愛的能力」,對生命而言,從來就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生命的開頭,我們都在「求被愛」。從嬰幼兒開始,我們希望主要照顧者將眼光注目在我們身上,滿足我們所需要的關愛及安全感,也能適時的成為我們情感的依靠和撫慰。
    然而,這種以「自我中心」為導向的生命初始階段,若沒有隨著成長而學習而轉化,漸漸學得懂得自我滿足及照顧,並且進一步的成為有「愛的能力」的成人,那就困難在擔任父母親職時,懂得以孩子的需要為前提,關照孩子的被照顧需求,及情感的各層面反應,反倒是心理狀態繼續停滯在幼兒性格,要孩子來關注及滿足。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從梅西的父母身上,看見「大孩子」的樣貌,外表是一個成年人,也有工作的能力,卻沒有能力「愛人」,不只在他們的夫妻關係中,愛相當缺乏,即使有了下一代,他們也無法真正懂孩子所需要的愛,究竟是什麼?
    另外。我們可以透過本片,深入思考:「家」的意義為何?是有爸爸、有媽媽,有小孩,所形成的人口,共同住在一起,就是「家」的內涵嗎?就構成了「家」對個體而言的意義嗎?
    對傳統來說,恐怕是。「家」是提供傳宗接代、繁衍後代的地方,也是確保生命可以維持,獲得生存保障的場所。所以,以傳統觀念來說,認定的家是有父有母有小孩,才能構成家的完整結構。至於如何維繫家庭成員間彼此的情感,如何讓家庭的互動品質有關愛、有信任、有滋養,真正的有益於生命的成熟和發展,卻不一定是傳統觀念認為重要的家庭價值。
    所以,這部影片裡的父母,在爭奪監護權的時候,兩方並非著重在孩子會面臨什麼樣的心理衝擊和變化,為了「贏」得監護權,「贏」得小孩,兩方都立刻的再婚,形塑自己所提供的家是完整的(有父有母),並且有著布置漂亮的房間、遊戲室,來表示自己很在乎孩子、疼愛孩子。然而,他們卻對孩子一直變化住處、更換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和內在的不安全感,無動於衷,漠不關心。
    即使,每一次梅西的母親,見到梅西都會說:「我好愛你,寶貝。」但是,對於梅西來說,每當需要陪伴和照顧的時候,父母親都不在身旁,只能不斷的體貼大人的狀態下,自己卻獨自承受許多的孤單、恐懼及無助,終究會讓親子之間的情感,一次一次的流逝、一次次的耗損。
    每個孩子,都想愛父母的,也渴望被愛,而「家」便是孩子的生命、體驗愛的源頭。若是錯過了,不僅影響的是孩子一生的內在安穩度,也影響其活在世上的價值感及和他人的關係連結能力。「家」的意義,是每個身為父母的人,都需好好思考,慎重面對的責任啊!而親子的關係,該當如何建立,才能讓孩子經驗到安穩的愛,這也考驗著大人的智慧。
看完動動腦

1、你認為:何謂"家"?你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的內涵是由什麼所組成?

2、當夫妻面對離異的決定,孩子的生活後續照顧及安排,該重視的是什麼?如何才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較好的安排?
參考資料

岡田尊司,邱香凝譯(2016):依戀障礙。台北:聯合文學。

相關檔案 梅西的世界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