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女生正步走 牽手催生女主祭 女生正步走  牽手催生女主祭
導演 蔡靜茹
發行公司(單位)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發行年分 2009 片長:34 分鐘
發行地 臺灣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導讀標題 女光永續—斗山祠的女主祭
導讀者 王儷靜
導讀者單位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內容簡介 2007年春天,彰化社頭鄉斗山祠展開一場重寫歷史的百年聖典,蕭昭君擔任蕭氏百年來第一位女主祭,崩解宗祠廟宇裡父權的銅牆鐵壁。祭典當日,來自各地的性別運動者到場親身感受,見證這場盛事。 《女生正步走—牽手催生女主祭》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首部紀錄片作品,呈現蕭昭君爭取擔任斗山祠主祭之歷程,以及其在臺灣性別平等運動史上的重大意義。爭取擔任主祭的行動理念、主祭工作的學習和執行、蕭氏鄉親的多種意見,以及性別運動者的觀點,片中皆有詳實的描繪。 然而,縱使在宣稱性別平等的現代/現在,女性想要擔任主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蕭昭君憑藉著多年來在臺灣婦運圈蓄積的能量與勇氣,努力尋找女性長期被排除在外的習俗位置。雖然爭取的過程並非毫無曲折,雖然仍然有反對女主祭的宗親在祭祖時刻意缺席,但這個實踐已經改寫臺灣的祭祀文化。 這是一部適合討論性別與祭祀傳統、性別與族譜、家族裡的女性位置、性別平等實踐行動等議題的紀錄片,透過這部性別平等的本土教材,期待更多人改寫祭祠的性別文化,創新性別平等的習俗意涵。
性別觀點
        看這部紀錄片之前,妳/你大概有些問題想問:「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女生當主祭為什麼還需要爭取?」、「什麼性別來當主祭,有什麼差別嗎?」;看紀錄片過程中,妳/你大概有些問題想問:「『代表』一個家族,需要哪些資格?」、「主祭的選擇標準是什麼?」、「為什麼過去從不考慮女生?」;看完紀錄片,妳/你大概有些問題想問:「除了斗山祠,還有哪些女主祭的例子?」、「單身女生或親密關係不被現行法律認可的女生,過世後,她們會被放在哪裡?而這樣的傳統習俗合乎情理嗎?」
        這些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其中有些問題的答案,和我們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
        這部片子的某些場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例如:「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我們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的說法、「爭主祭就是爭取代表性,要不然女人在家就是犧牲奉獻,沒有別的了」的反省;有些議題需再深入瞭解,例如:父系家族的根深蒂固、父權體制的無所不在,以及蕭昭君挑戰嘗試的實踐勇氣。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生命課題和實踐課題。
        把女性排除在當主祭的人選之外,是性別歧視嗎?簡單來說,性別歧視指任何有促進男性特權效果之事務,它不只是偏見,而是偏見加上行使偏見的權力(建議搭配《性別教育小詞庫》閱讀,增進對性別概念的瞭解)。以生理男性做為主祭的入門票,而刻意忽略家族裡女性的才能或是貢獻,如果我們認為這種制度的設計不妥,可提出哪些具體的建議和作法,以翻轉傳統的限制?倡議平等的價值?
        宗族事務(以祭祀為例)經常可見父權體制的運作痕跡,以男性為中心的系統性安排被視為正統,引導著我們如何想像家族組成、認識習俗,以及判斷該如何做。目前家庭制度的設計和觀念還是以男性為中心,舉凡過年過節的祭祖、結婚生孩子的儀式、年節吃團圓飯、厝內不奉祀姑婆的習俗等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觀念是否有鬆動?有哪些體現多元文化的例子?如何讓女性的存在和經驗可以被接納、被肯認?
        在影片中,族譜上宗族成員的「內」「外」區分,或是以家戶為單位的祭品分配,再再展現了女性不被肯認的事實,面對父權的銅牆鐵壁,蕭昭君從自己開始,嘗試翻轉的方式和機會。要翻轉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具能動性的主體便顯得重要。自主性強調個人具有反思和自我決定的能力,我們的身分認同和位置,都會形塑自己的主體性和行動。宗族裡的權力關係並非全然是死硬僵局的,透過對抗權力,也許可以創造出全新的論述或對應措施。匾額上「女光永續」這句話帶來哪些啟發?對於不合情理的傳統,如何行動實驗,將之(漸進)改變?
        女性能不能當主祭不僅是宗族事務,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受到CEDAW國際專家的關切。在2014年6月我國舉行的第2次《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國家報告國際審查中,國際專家對消除「家庭及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刻板化印象」提出建議:政府運用多媒體方式設計全面性的性別意識提升方案和教育活動,解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見總結性意見與建議第13條)。
        建構性別平等的社會,這個建議的落實是基礎,希望「做什麼」、「如何做」、「為什麼要這樣做」不是政府報告裡的文字而已,而是妳/你我生活的真實體認。

        邀請大家一起努力、一起翻轉、一起創新。

看完動動腦
1.對於「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我們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的說法,妳/你有什麼看法?妳/你認為哪些「傳統」不可撼動?哪些「傳統」可以改變?為什麼呢?
2.對於「爭主祭就是爭取代表性,要不然女人在家就是犧牲奉獻,沒有別的了」的反省,妳/你有什麼看法?爭取代表性和提昇女人在家族的位置,有哪些關連?
3.以生理男性做為主祭的先決條件,妳/你認為這種制度設計合理或不合理?可提出哪些具體的建議和作法,以翻轉傳統的限制,倡議平等的價值?
4.隨著時代的變遷,以男性為中心的家庭習俗是否有鬆動?有哪些體現多元作法的例子?

5.匾額上「女光永續」這句話帶來哪些啟發?請腦力激盪,想想如何讓女性在家族裡的存在和經驗被肯認。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1.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05)。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台北:女書。

2.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台北:巨流。

 

◎影像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提供。

◎影片欣賞:請洽詢國家婦女館02-23567000(限團體預約)。

上版日期 10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