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她們的故事 她們的故事
導演 柯妧青
發行公司(單位)
發行年分 2007 片長:66 分鐘
發行地 臺灣 級別:普通級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
導讀標題 從《她們的故事》談性別權力的歷史刻痕
導讀者 游美惠
導讀者單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內容簡介

在工廠機器重覆單調運轉的聲音中,搭配著「孤女的願望」的歌聲和生動的紀錄影像,《她們的故事》開始娓娓的訴說出來…… 請借問播田的,田莊阿伯啊,人塊講繁華都市,臺北對叨去,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自細漢就來離開,父母的身邊,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阮想欲來去都市,做著女工渡日子,也通來安慰自己,心內的稀微。 《她們的故事》透過紀錄片的方式,讓我們看見過去高雄加工出口區女工的生命故事,在那段還不算久遠的歷史歲月中,女孩們為原生家庭、婚姻或雙親、國家社會發展,奉獻出青春年華與勞動力,交織出歡笑血淚的感人故事。 1966年12月3日,臺灣第一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在高雄前鎮成立,輕工業時代正式來臨,臺灣的女工史從此展開。當時,十五、六歲的年輕女孩,拎著包袱從鄉村來到都市,從農村進入到工廠,將青春印記在轟轟作響的生產線上,創造了驚人的生產力與經濟產值,也帶動了臺灣經濟快速發展。藉由《她們的故事》中女工們的細說重頭,讓我們從生動的影像故事中,探討過去至今教育機會、勞動處境與文化習俗等面向的性別議題。

性別觀點

 

以下分別從「性別與教育」、「性別與勞動」以及「性別與文化習俗」等面向探討《她們的故事》性別觀點。
首先,在「性別與教育」方面,透過影像紀錄,我們得知當年這一群在加工出口區辛勤工作的年輕女孩,很多都只有國小或國(初)中畢業,無法繼續升學,在青春年華之際進入了工廠就業賺錢,她們多半是為了要分擔父母的經濟重擔,賺錢貼補家用,也許是自願,也許是被迫,但無法繼續升學以獲得更高的教育成就,便注定了她們一輩子的生涯發展機會相當受限。「勞工階級」的社會位置加上「女性角色」的規範期待,交織出她們操勞的一生。
在工業全球化潮流的席捲之下,從1960年代開始,臺灣進入出口導向時期,臺灣各地有許多女孩於國民教育畢業後,便進入工廠工作,這些年輕女性是主要的勞動力來源,她們雖然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擁有著受限的生涯發展,但總是任勞任怨,沒有責難與批判,樂於工作,讓我們讚嘆女力韌性外,也同時看見教育資源分配上性別政治的微妙運作。
其次,關於「性別與勞動」的議題,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這些有著柔順身體、靈巧手指的女性,在工廠重複著單調的動作,扮演生產線上一個個小螺絲釘的角色,造就出臺灣經濟高度成長的輝煌成就,是臺灣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但是她們的身體也因為勞動而留下職災印記刻痕,過去勞動職場的硬體設備不盡完善,女工們身體長期的受到職業傷害,尤以當年社會對勞動條件與權益的保障並不重視,所造成的身體損傷也讓個別勞動者付出代價,導演藉由紀錄片傳達了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應該要更受到重視,不容有任何打折扣的空間。
第三,關於性別權力在傳統文化習俗的運作,筆者認為這是影片當中最引人傷感的內容了。在海浪拍打的聲音和哀戚的配樂聲中,《她們的故事》提到了當年(1973年9月3日)旗津中洲地區「高中六號」船難事件,一群年輕女孩為了趕上班,害怕遲到而無法領取「全勤獎金」,擠上超載的船隻,最後卻發生船難而香消玉殞,一群孝順乖巧的年輕女孩就這樣命喪大海,實乃人間悲劇;但是,悲哀的不只於此,「雲英未嫁」的她們身後不可能進入祖先牌位中被祭祀,只因在臺灣的傳統習俗中,未嫁的單身女人沒有祭祀地位。
早於2003年清明節,婦女新知基金會便舉辦過「從姑娘廟談祭祀性別文化」記者會,明白指出臺灣的姑娘廟習俗,反映了家族祭祀傳統向來漠視單身女性的地位。未婚與離婚的女性不能回到原生家庭的牌位中,必須存放在靈骨塔或是寺廟,台語有「齋堂」一詞專指寄放單身女性牌位之所,更有害怕這些單身女性的「孤魂野鬼」「作亂」而特地興建的「姑娘廟」。而後在2009年4月3日,婦女新知基金會再次舉辦「嫁出祭難返,未嫁葬難歸—推動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記者會,呼籲重視祭祀的臺灣社會大眾,不應該繼續遵循傳統禮俗對於女性的貶抑,而是應當在祭祀文化中展現性別平等,才是「禮」的真意。
我們希望這些男尊女卑的傳統習俗,能逐步獲得改善。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與「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希望透過中央到地方,政府到民間,將性別平等落實到生活各層面。此外,亦有人大聲疾呼:重建性別平等社會的第一步,便是讓所有女兒知道,她在原生家庭中永遠重要,永遠有一個位置,不管未(不)婚、離婚或是已婚卻選擇回家的女兒,她們不會被原生家庭背離或遺棄,無論在生前或死後。
推動性別主流化,除了讓性別觀點成為國家政策的核心關懷,更進一步是希望我們的社會從公領域到私領域,都能啟動全面的性別思考反省與改變創新,讓民主的理念深化並落實在每個環節。
看完動動腦

一、關於「性別與勞動」的議題,本部影片中的人物及其生命經驗,給我們什麼提醒或啟發,尤其是針對勞動條件/權益,女性是否有獨特的困境?

二、關於「性別與教育」的議題,針對教育機會的性別平等,從以前到現在,你覺得是否有所改善?
三、喪禮儀式中的男尊女卑真的無法改變嗎?什麼是性別平等的喪禮模式?臺灣社會還有其他具有性別歧視或偏見的禮俗嗎?我們如何和各式各樣的傳統習俗對話?
參考資料

唐文慧,2005,〈高雄旗津「25淑女墓」的故事〉,《大年初一回娘家》。台北:女書。

鄭至慧,2006,〈勞動女性紀念公園-高雄旗津二十五淑女之墓〉,《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台北:女書。

相關檔案 她們的故事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