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明日的記憶 明日的記憶
導演 堤 幸彥(つつみ ゆきひこ)
發行公司(單位)
發行年分 2006 片長:122 分鐘
發行地  級別:普遍級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導讀標題 從喪失記憶到重構記憶:父權體制婚姻家庭中性別角色的改寫
導讀者 趙庭輝
導讀者單位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男女嚴格的性別分工一直是主宰日本社會意識型態的價值觀念。一個男性在文化養成中,必須傾全力於公共領域追求高度成就,才能真正被稱為一個男人。然而女性卻只要在家庭私人領域相夫教子,就是人生幸福的保證。這部從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在淡淡的憂鬱風格裡,徹底翻轉與反省這種性別形象的正當性。當一個在廣告界叱吒風雲的男人罹患阿茲海默症,被迫退休回到家中,逐漸喪失過去的記憶和能力,他有無可能重拾婚姻家庭的未來?而他沉默不語的妻子又該如何重寫自己的性別角色?如何在婚姻家庭中重新定位?

性別觀點

 

由於本片是從小說改編而成,因此具有相當深沉的文學性,充滿各種象徵與隱喻,甚至緊密相扣的心理轉折,使得觀眾不易在表面的故事情節中,理解影像背後的真正意涵。與一般日本通俗劇不同的是,本片以極為精簡卻又細膩的電影美學與視聽語言,在靜觀禪學的冷冽調性中,突顯影像畫面的數位處理、哈哈鏡式的迴旋鏡頭、緩慢快速交替出現的攝影機運動、色彩光影的濃郁氛圍、銘刻「枝實子」名字的陶杯、緩慢感傷的音樂鋪陳、突如其來的音效設計、混雜倒敘與閃切的故事情節、模糊不清的現實與超現實界限,以及室內劇式的心理對白。讓觀眾一點一滴隨著男主角佐伯雅行,從發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前後反應,慢慢揭開日本社會極為僵化的男女性別分工既定框架,並進行無情的諷刺與嘲弄。
    雅行在某大型廣告公司中做牛做馬服務26年,依靠自己的優秀能力、累積豐富的經驗與對客戶的精準判斷、不時出入在銀座酒館裡交際應酬,成為名符其實拋家棄子的工作狂,進而在公司取得部長要職,平時高高在上對屬下頤指氣使。這種符合日本社會文化期待的標準男性形象,被年輕醫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之後,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在隱匿自己的病情,卻又不斷忘記重要的開會、方向感瞬間迷失,甚至呆坐在部門會議中,而慢慢喪失工作能力的同時,也使得他做為男人的存在感受到極大的損傷。即使一手提拔的園田想要取而代之並向局長密報他的病況,雅行堅持身為男人的基本尊嚴,拒絕局長高額退休金的利誘,只為了要在獨生女梨惠結婚時,還能在親朋好友面前保有正常男人的工作形象,因此他自願被調到資料管理課,低聲下氣地在公司中過著隱形人般的生活,嘗遍人情冷暖。一直到梨惠婚後才主動提出辭呈,使得原本豐厚的退休金也大幅縮水。但臨走前他還鼓勵園田好好努力,更向廣告業主河村課長大力推薦出賣自己的愛將。這種委屈犧牲個人小我,追求完成大我的精神,正是日本男人在父權體制的資本主義工作倫理中陽剛特質的具體實踐,卻也是壓抑日本男性的最大束縛與捆綁。
    然而讓雅行能夠在公共領域叱吒風雲的背後,卻是太太枝實子一肩扛起家庭重任的堅忍支持。這個家庭主婦的刻板性別角色,正是符合日本社會文化期待的女性形象。透過名牌轎車、位在東京的寬敞豪宅、美麗庭院,充分說明他們深厚富裕的經濟能力。只是這個女性終其一生企求的幸福假象,在雅行病發之後便完全破滅。原本被期待沉默溫柔的枝實子,不免要對現實生活低頭。昔日陶藝工作室同窗好友喜美子口中的「貴婦」,因為經濟壓力必須重新外出工作,以便養活自己與丈夫。事實證明,雖然枝實子脫離社會甚久,但是她善解人意的陰柔特質,很快就在陶藝品店裡如魚得水,並獲得高檔藝廊店長的工作。枝實子從家庭主婦轉變為職業婦女的過程相當艱辛,除了公共領域應有的勞務之外,她還是要照常張羅家務,並細心地四處張貼便條,提醒日漸失憶獨自在家、同時缺乏家務經驗的雅行,努力延緩丈夫腦性病變的速度。同時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還得告訴自己千萬不能哭。藉由枝實子走出家庭重新就業、雅行被迫退休重回家庭的公私領域空間流動,肯定女性兼具家庭與事業的工作能力,不僅重新定位枝實子的性別角色,更是徹底翻轉與質疑日本社會,長久以來僵化性別分工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嚴格說來,本片並不是一部單純的男性電影,而是以男人為主要角色,反省婚姻在父權體制下對性別角色的荒謬定義。雅行在枝實子的陪伴下,不僅穿梭於家裡與醫院兩個空間,而且也在私人領域中,有機會重新發現自己身為男人付出的慘痛代價。事實上,雅行在病發初期開始書寫日記、尋找細讀阿茲海默症的相關書籍,被確診之後在家努力運動、練習做家事等,證明他在原有充滿掌控慾的理性思維中,努力扭轉既定的性別框架。然而當雅行與枝實子互換傳統規範的性別角色之後,其實他並無法適應原本文化養成的男性形象與陽剛特質,最後真正讓雅行開始轉變的是對婚姻的反省。他在超現實幻象中看到小六的梨惠邀請他參加校慶、也看到高中的梨惠抽煙質問他是否一點都不在意自己。枝實子在雅行像孩子般鬧脾氣時脫口而出,述說過去未曾在影片中出現的事件。像是雅行經常出差但從未帶她與梨惠出國旅遊、黎惠高中考試失利他卻醉得不醒人事,即便是枝實子生病雅行也從來沒有照顧過她等。這些出自原本沉默不語的枝實子之口,讓驚訝不已的雅行被迫重新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因此他堅持參加奉女成婚的梨惠婚禮、在忘稿的情況下代表家屬致謝辭、為外孫女「芽吹」命名,以及享受當年輕外公的樂趣等,這些都是在女性圍繞的私人領域中,尋回與恢復早已因為社會文化壓抑,而遭到扭曲的男性價值。

    或許讓雅行還有生存下去的一絲希望,並不是因為阿茲海默而逐漸失去的「過去」印象,而是重構未來「明日」記憶的可能,這個重構的過程是以原本的愛情基礎,轉變成單純的陪伴。雖然好友喜美子建議枝實子應該和雅行離婚,並給她「明日安養之家」的手冊,但是枝實子卻無法照辦,因為她在醫院樓梯間曾對雅行許下承諾:「你還有我啊!我答應你,我會永遠陪在你身邊。」只是雅行發現這本手冊之後,長途跋涉親自造訪這個安養之家。原本似乎想要自殺的他,在年輕枝實子的幻象帶領中,回到他們倆一起學習陶藝的地方。同時如夢似幻般完成他對妻子愛情的象徵—銘刻「枝實子」名字的陶杯,這也是雅行當年向枝實子求婚的所在地。最後當枝實子找到他時,必須面對的殘酷事實終究來臨,雅行完全失去對枝實子的記憶。本片一開始的倒敘,成為最終真正的結局。雅行與枝實子仍然因著愛情而讓他們倆重新來過,攜手相伴、長相廝守,一起住進「明日安養之家」。父權體制下工作或婚姻的桎梏與枷鎖、性別角色期待的束縛與限制,再也無法運作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空間中,而「明日的記憶」也自此真正開始重新書寫。

看完動動腦

1.你們認識的人中有類似佐伯雅行的遭遇嗎?他們如何渡過難關?家庭婚姻的結果是什麼?

2.如果你是佐伯雅行,由於生病或某些原因而丟掉工作,你會怎麼樣活下去?
3.如果妳是佐伯枝實子,妳會選擇永遠陪在丈夫身邊、還是離婚?原因是什麼?
4.你們相信愛情可以勝過一切嗎?還是工作、婚姻、家庭才是決定人生命運的重要關鍵?
5.你們覺得自己最常被社會文化期待的性別角色有哪些?它們有無可能重新改寫呢?
參考資料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1-138。
趙庭輝(2010)。《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臺北縣永和市:華藝數位。
相關檔案 明日的記憶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