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救救菜英文 救救菜英文
導演 葛莉辛德
發行公司(單位) 甲上娛樂
發行年分 2012 片長:134 分鐘
發行地 印度 級別:普遍級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得獎紀錄 ‧2013棕櫚泉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劇情片第二名 ‧2013印度「Filmfare獎」及「Zee Cine獎」最佳新導演
導讀標題 用愛與尊重翻轉傳統女性的雙重弱勢
導讀者 林承宇
導讀者單位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電影內容描述一位印度傳統家庭主婦因不會講英文,備受丈夫、女兒嘲笑,後來立志要把英文學好的故事。影片結合喜劇、歌舞與勵志等元素,加上學英文的甘苦是許多非英語國家民眾的共同經驗,果然一推出,就大受觀眾喜愛。除了題材討喜外,女主角Shree Amma Yanger Ayyapan的細膩動人演出更是電影成功的關鍵因素。

性別觀點

 

   每到母親節前夕,許多廣告開始會「提醒」作為子女的,在節日來臨時該好好孝敬媽媽,彌補媽媽一年來為家庭辛苦的奉獻與付出。不管這些訊息出於何種目的,更多可能是為了要提升消費;但這種善意的提醒,正足以說明身為媽媽這個角色,所背負的「任務」與「責任」絕非只來自於家庭所賦予的工作,源自於社會對「媽媽」這個身分的傳統(文化)期待,可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
    這部電影以傳統女性在性別極度差異(不平等)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深刻描繪在這樣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婦女,即便自己是個有想法的女人,當她成為媽媽(結婚生子)後,她的人生某種程度也意味著必須依附在相對強勢的男人,以及為孩子、家庭付出的社會期待中。這種文化與性別雙重弱勢的身分,古今中外都曾發生在不同地區的不同社會當中,往往「女性」就是這類社會現實的對應者。就一部電影的表現而言,English Vinglish能以一種輕鬆又不失詼諧的敘事手法讓觀眾感受到「性別議題」的存在感,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操作,像是這位主角在故事中所呈現的各種情節,包括文化上的傳統服飾、印度傳統婚禮的描述、飲食上的烹飪、做點心「小圓仔」等等再現,都具有主角(女性)的獨特性,讓閱聽人自然而然會聚焦這個鮮明的「議題」,慢慢被吸入劇情中。就講求娛樂效果為主的電影文本來說,透過觀影的過程,能把閱聽人帶入可能的反思(或者,僅僅只是意識到性別可能存在的話題)之下,都是(這部)電影非常值得肯定之處。本電影導演以一種一看就明白這是「印度文化」的淺顯方式,帶領即使不是這個文化背景的閱聽眾也可以成功進入這個文化脈絡,清楚傳達在印度文化裡對主角(女性)深深的壓迫性;接著,促成閱聽眾對其所建構的情境產生同理,尤其是對這位媽媽的同理,此時閱聽眾很容易就會與劇中的主角產生「互為主體」的概念,以便成功地把閱聽人帶入主角所處的情境中。這也是我們作為觀影的閱聽人,對於主角被她家人嘲笑破英文、到美國後為了買一杯咖啡受到的不尊重、在飛機上因為語言關係無法得到該有的服務等等之類的遭遇情節,會產生同情甚至是不捨主角情緒的原因,而這也正是電影成功地把情境塑造與觀影者充分結合的表現。
    雖然電影的表現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也並非全然沒有缺點。例如,主角最後學習英文「有成」,終於能以英文表達她所遭遇的「不平等」時,劇情有點可惜的是,此種「直白」的口述方式,欠缺了影像當中「隱喻」可以帶來的那種震撼感,於是就會造成結局有「力道不足」的小遺憾。因為整部影片從頭到尾所呈現的基調,其實已經運用了非常多的暗示手法表現主角在所處的社會中對她所帶來的「不平等」狀態,包括她具備傳統印度文化與性別的雙重弱勢角色等,這雙重弱勢角色的建構原本極容易讓閱聽眾產生共鳴─也就是可以透過這樣的角色設定,讓閱聽眾在觀影後回到社會現實時,產生一份對社會實在的關懷,甚至可以反思為所處的社會做些什麼(do something);可是當主角用不算流利的英文「直白」地表達她內心的感受時(當然她試圖以「愛」、「尊重」等元素作為結尾),因為缺少隱喻(尤其是影像運用的隱喻)的厚度,就會造成閱聽人的感動不足。換句話說,觀眾或許可以感受到其意涵,卻缺少令人「觸動」的感覺。如果這部影片在最後收尾的處理上可以有更深層的隱喻性,不用講白這部影片的基調,相信一定會更有其價值。再者,主角最終決還是決定回到那個傳統的社會-她可能仍回歸那個「不自由」或「不平等」的社會生活著;但是回歸這個選擇,可以帶給閱聽人何種「啟示」的力道,我個人覺得在情節的表現上依舊略顯薄弱。既然在電影中主角的弱勢情境已被彰顯出來,最後的「結局」為何一定是觀眾所期待的,這部影片如果能夠以「借力使力」的方法,除了前面提及可以運用「隱喻」的方式讓閱聽人充分感覺到這個媽媽用愛與尊重所形成的那個「力量」外,更重要這樣的過程究竟對現實帶來了的何種「翻轉」,編劇與導演應該可以大力著墨這個部分,才能為觀影的閱聽人帶來更多的期待與希望,而結局如果是這樣的設計相對上就會比較完整、也可以為整部電影大大加分;更重要的是,整部影片更會因為上述這樣的「關懷」變得非常有立體感,傳統文化對性別影響的議題便可以自然地凸顯出來,整部電影就可展現一般電影所彰顯不出來的價值,其獨特性也就更加明顯了。簡單地說,整部電影在最後結尾應該可以更強力(powerful)地批判強勢角色對弱勢角色帶來的現實衝擊,好比男性對女性、英語對其他語言的壓迫等,讓閱聽人對於這樣的議題「更有感」,具有延伸反思其他議題的可能性,那這部電影就價值更高了!

    當然,瑕不掩瑜,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議題面向仍有成功地傳達電影本身的目的。猶如導演Gauri Shinde對自己電影的敘述,「這部片的靈感來自於我媽媽,它展示了女人的蛻變,我希望透過這部片向媽媽說聲『謝謝』和『對不起』,亦希望把這部電影獻給所有女性。」一部電影能從生活經驗而來,再帶領閱聽人進入詮釋者所要帶領的世界中,都需要很多團隊合作、環節順暢,才有機會達成目標。我很開心看到這部電影所帶來的思維,也很欣賞這樣的故事。

看完動動腦

 1. 有一本書叫《為何家會傷人》,往往家人的關係是最密切的,卻可能是我們最容易忽視彼此關係的。思考一下,在過去與家人相處的經驗中,妳/你是否曾(或不經意)說出傷害過家人的話?

2. 假如妳/你是劇中的這位媽媽,面對傳統家庭的束縛與性別角色的弱勢,你/妳會如何運用智慧翻轉自身的處境?
3. 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妳/你是否有意識到所處的傳統文化可能有性別上的差異?進一步思考,是否有「不平等」的狀況?
4. 以這部電影的故事為基礎,假如妳/你是導演,你/妳覺得可以如何把這個敘事表現/改編得更深入、更貼切台灣的社會?

5. 對於性別這個議題,試著觀察你/妳所接觸的媒體內容是否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的情節?請具體指出,並思考為何會如此。

參考資料

葉郁菁(2010)。《家庭社會學:婚姻移民人權的推動與實踐》,台北:巨流。

武志紅(2014)。《為何家會傷人》,北京:中國計量。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台北:巨流。

相關檔案 救救菜英文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