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擁抱B選項
作者 雪柔‧桑德伯格, 亞當‧格蘭特 ( Sheryl Sandberg, Adam Grant)
出版社 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 106-10-02
主題分類 健康、醫療與照顧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擁抱B選項》───妳遠比自己想像的更強韌!
導讀者 黃瑞汝
導讀者單位 前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行政院性平委員 中華民國書香關懷協會創會長
看前想一想

一、對您而言,至今人生最大的挫敗或傷痛是什麼?

 

二、您認為自己已經走出這件挫敗或傷痛了嗎?若是,您是如何走過來的?過程比想像中的容易還是困難呢?

內容簡介

本書為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 繼《挺身而進》(Lean In)之後又一暢銷佳作。

 

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最具影響力女性」的桑德伯格,原本擁有所有女性都嚮往的人生:成功的事業、巨大的名氣與影響力、美滿的婚姻及幸福的家庭。但,這樣一位從小到大在學業、事業、家庭上都拿「A」的優秀女性,卻也有不得不接收「B選項」的挫折與挑戰。

 

桑德伯格與先生結縭11年,始終親密恩愛如初。2015年,在一次甜蜜度假時,她摯愛的另一半卻意外驟逝,一天內,桑德伯格彷彿從雲端墜入地獄。兩個人開開心心的出門,只剩她一個人心碎孤單的返家;失去了此生的終身伴侶、精神支柱,她不知道自己一個人該如何面對漫長又蒼白的餘生、不知道該如何擺脫如影隨形的悲傷、不知道該如何獨自撫養並帶領兩個年幼的孩子走出失去父親的痛楚......。

 

先生去世兩週後,當她與朋友討論由誰去學校舉辦需要父親參加的親子活動時,心痛和思念瞬間襲上心頭,桑德伯格哭著說:「我想要大維帶我們的兒子一起去!」朋友安慰她的至理名言,也成為了鼓舞桑德伯格寫出這本書的濫觴:「既然A選項已經不存在了,就從B選項開始吧!」

 

不願意一直沉浸在悲痛中、決定直面人生的桑德伯格,與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合力,以自己親身經歷的喪夫之痛為本,寫出了這本令人心碎卻又備受激勵的好書。

 

桑德伯格在書中分享了自己面對傷痛、找回快樂的心路歷程與方法,並融入了許多其他人克服逆境的人生故事。本書感性與理性穿插陳述,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案例,在在都在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永遠只拿「A」的人生,關鍵是,歷經失去、挫折、傷痛之後,如何看見B選項、擁抱B選項,堅定的相信自己有能力活出浴火重生的「A+人生」!

性別觀點

本書雖不像桑德伯格的名著《挺身而進》一般,有著明顯又一目了然的性別意識,任何人讀它,應該都能從中獲得重生的勇氣。但,身為一位中年以上的「資深女性」,閱讀這本書,我相信一定會比其他身分的讀者更加「有感」。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照顧者」的身分,讓女人離「死別」更近:

根據性別統計,台灣失能者的照顧者高達7成為女性,性別分工的失衡加上男女平均餘命相差了近7年(依內政部統計,109年國人平均壽命男性為78.1歲、女性為84.7歲),且由於擇偶標準仍無法擺脫性別刻板印象,台灣人大部分選擇「男大女小」的婚姻,使得中年女性常需面臨照顧完父母必須接著照顧先生的困境。

 

一路看著親人及伴侶從健壯,到坐輪椅、失能、生活不能自理、臥床......等,死亡及離別的恐懼幾乎每天都在照顧者腦中盤旋,照顧者對於「死別」的認知與體會,是比任何人都要深刻的。

 

就像桑德伯格一樣,當最親密的人離開後,許多女性會陷入無盡的悲傷,認為自己永遠走不出這巨大的傷痛。但其實,據我長年觀察,正是因為女性較常有與「死別」靠近的=體驗,縱然很痛,但卻也讓我們長出力量,讓女性較能夠用平常心和豁達的心態面對自己的人生。

 

我的母親是一位童養媳,從小被「嫁」到客家庄保守大家族的她,家庭地位之低落、生存之不易可想而知。但,她是我見過最堅強的人,面對生活中排山倒海的打擊與挑戰,她從未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越發自信,晚年竟從童養媳活成了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

 

在傳統父權的家庭中,當爺爺、奶奶、爸爸接連倒下時,身為童養媳的母親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照顧者。當陪伴癌末的爸爸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後,我發現,媽媽對於人生的態度也有了根本的改變。

 

明明身體都還十分硬朗,但媽媽時常會主動開誠佈公的對孩子「交代後事」。她會鉅細靡遺的說自己的葬禮想用什麼宗教儀式(也許是看過採用傳統道教儀式的爸爸的葬禮,媽媽選擇了莊嚴隆重的佛教儀式)、要搭哪個廠牌型號的靈車、遺體要火化、骨灰放在哪間靈骨塔......等,一開始我都感到十分震驚又不知如何回應,但看她泰然自若且沒有在開玩笑的樣子,漸漸的我也就能認真且平靜的與她討論這個她十分在意的話題了。

 

事後也證明了,媽媽的豁達與遠見,救贖也滋養了我們7個孩子。年齡尚輕、健步如飛、沒病沒痛、什麼事都喜歡「自己來」的媽媽,大家都覺得從來不可能是死神優先的「教召對象」。但,桑德伯格的悲痛也曾發生在我的身上。

 

只是去附近的土地公廟拜拜的媽媽,在路上被疾駛而過的摩托車撞到,一瞬間,我失去了摯愛的媽媽。

 

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無法接受。但,我發現,比起爸爸罹癌過世時,全家族的不知所措、亂成一團,面對媽媽的驟然離世,我們7個兄弟姊妹竟都能快速從負面情緒緒中振作,很快就組成了媽媽的治喪委員會,開始各就各位,分工採買儀式和守靈需要的東西,分頭聯絡佛寺師父、靈車、靈骨塔......等。

 

這種迅速從巨大傷痛中復原的能力,即使已過了近25年,至今仍令我感到不可思議。我想,這就是經歷過許多「死別」的媽媽,留給我們最美好的禮物。她從自己身為照顧者的生命經驗中提取出寶貴的人生智慧,用平常心面對「人必將一死」的事實,提早為自己規劃理想的告別方式,也提早跟所有孩子「打預防針」,讓必須「say goodbye」的這天突然到來時,我們不會茫然、錯愕、無法接受、手忙腳亂,反而能夠一步步依循她生前的指示,篤定且安心的為她實現她心中最圓滿無憾的「人生畢業典禮」。

 

感謝媽媽,從過往的悲傷中淬煉出大智慧。她用她的生命告訴我,一位女性的堅強與豁達,將如何深遠的影響著下一代,她給了我們從悲傷中復原的能力,讓我們在未來的人生中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挑戰,都不再恐懼。

 

二、「關係」對女人而言,更難以割捨:

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相較於男性永遠有自己的位子,女性的自我認同常依附在「關係」中。尤其當女性步入婚姻之後,我們常僅被定位為某某人的媽媽、某某人的妻子、某某人的媳婦;久而久之,婚姻中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的姓名,常忘了「自己」是誰、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要做什麼、不想做什麼。

 

因長期活在「關係」之中,當親人離去時,關係線隨之斷裂,對女性的打擊是更加強烈的,除了悲傷之外,「頓失所依」的感覺更令人無法適應。這時候,找回「主體性」對女人來說就是一大功課了!

 

縱然失去關係常讓女人感到失去重心,但善於建立關係、維繫關係,也是女性的優勢;在自我療癒的路上,我們應該善用這種優勢。

 

桑德伯格在〈只要這句「我知道你痛苦,我會在你身邊」〉這章節中寫到,亞當曾告訴她,他的妻子艾莉蓀曾二度流產,但他們怕增加別人的負擔,並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家人朋友。後來,當艾莉蓀開始對朋友說出這段經歷時,才發覺好幾個朋友居然也有相同的遭遇,互相傾訴、彼此理解,同時也協助了自己及對方走出傷痛。

 

女人與女人在關係中建立的「姊妹情誼」,讓女人在遭遇傷痛時不會孤單,能夠幫助彼此長出力量。

 

「關係」不應該是女人關注自己需求的阻力,而是助力;在逆境中,別再讓關係成為困住我們的牢籠,善用資源、勇於求援,讓自己自在的在關係中獲得支持、滋養茁壯,也是堅強與勇敢的表現。再痛再累,也別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看完動動腦
一、走過挫敗與傷痛,您覺得前後的自己有何成長?

二、您有什麼走出逆境、自我療癒的好方法嗎?請多與身邊的女性朋友們分享。

參考資料

雪柔‧桑德伯格(2018)。挺身而進。天下雜誌

上版日期 1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