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筆記
:::
標題: 女性障礙者的健康平權
年度別: 112
專家學者: 余秀芷
專家學者單位: 台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常務理事
上版日期: 112-04-06
主題分類: 健康、醫療與照顧,環境、能源與科技
專欄本文:

一位準備進行器官移植的肢體障礙女性,焦慮的在社群上求助,器官移植手術前,醫生謹慎評估、建議他先進行健康檢查,在身體最佳狀況之下,再進行器官移植的大手術。他手裡拿著乳房攝影以及子宮頸抹片檢查單,卻因為無法站立使用乳房攝影檢查儀器、無法自行移位到比輪椅高20公分左右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檯,兩項醫生開的檢查,在沒有適用於輪椅使用者的儀器前遇到阻礙。

台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在網路社群上,進行為期兩週的問卷調查,搜集到來自五十多位不同障別的女性,對於預防性檢查的使用狀態,發現大多數,因為檢查資訊的獲取、檢查儀器的可近性、交通、人員對障礙需求缺乏理解等原因,僅有少數幾人曾經使用預防性檢查,並多數不願意再次嘗試令人感到挫折的檢查。更發現住在偏鄉的障礙婦女,因為無障礙交通的缺乏,出門就醫會優先進行迫切需要的醫療項目,而預防性的檢查通常不會特地前往使用,加上目前台灣的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巡迴檢查車,只有六台是無障礙車款、具升降設備,這對居住在缺乏無障礙交通支持的障礙婦女來說,距離健康平權更加遙遠。

我國自1995 年開辦30 歲以上婦女每年1 次免費子宮頸檢查,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這項婦女健康政策,因為醫院、診所、巡迴檢查車沒有思考到障礙婦女的就醫需求,造成障礙婦女難以享有同等健康保障。

CEDAW第四次國家報告結論性意見,國際審查委員關切,許多醫

院和診所仍沒有配備足以為身心障礙女性提供適當保健的所需設施和醫務人員。例如,無法提供用於子宮頸抹片篩檢的升降檢查台和轉移位輔助設備。此外,醫療專業人員沒有得到充分培訓,無法了解身心障礙女性的各種需求,特別是在農村和偏遠地區。

國民健康署曾盤點全國醫療院所乳房攝影機器,提供「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無障礙友善服務一覽表」資訊,然而對障礙者來說,文字敘述下的醫療環境,加上資訊無法隨著醫療環境變動而進行更新,還是存在與現場產生落差的狀態,障礙女性期盼的是全面性的無障礙醫療環境,享有與其他人相同、輕鬆近用的健康平權。

 

障礙婦女的孕產、育兒處境

另一位障礙姐妹,分享了他在懷孕時,聽到醫生第一句話並不是恭喜,而是皺起眉頭擔心的問:「你確定要生嗎?」讓他開始感受到,障礙者在進入人生另一個角色「母職」時,會面對的種種質疑,他面對著親朋好友的許多關心,大多憂慮來自:「照顧自己都很辛苦了,要怎麼照顧嬰兒呢?」「孩子會因為無法得到好的照顧而感到辛苦吧!」即便這樣的聲音一度讓他受挫、甚至也質疑自己,在與同樣是障礙者的另一半討論後,他決定聽從內心的聲音,意志堅定的生下孩子,接著在懷孕、生產、育兒的過程中,除了持續面對憂慮與質疑,還要去面對來自於環境硬體設備的各種不適用。

從住家到醫院的交通,有丈夫開車接送,免除了其他障礙姊妹產檢時找不到無障礙交通運輸的困境,但是產檢台的高度,卻反而難倒她了,初次懷孕的不穩定期,面對高於輪椅20公分的產檢台,用雙手用力撐起身子移位過去,內心總是心驚膽跳,深怕太用力移位造成流產,但力量不足會摔下輪椅,加上每一天在子宮裡漸漸長大的孩子、羊水的重量,雙手撐起身體的移位動作,漸漸感到吃力,身旁的醫護也跟著緊張。有一回,診間外陪產檢的

一位男性,充滿正義感的說:「讓我抱你上去檢查台吧,這一摔很可能一屍兩命,不是開玩笑耶!」這位障礙姐妹很感謝旁人的協助,但當下的氣氛其實很尷尬,內心的小劇場不斷的上演著「我是一個連保護孩子都有困難的媽媽。」

來自環境的阻礙,經常會由障礙者來承擔,有沒有資格當一位母親、是不是可以擔負起哺育責任的父母,並不是障礙者本身的問題,我們在各場域中的哺乳室,撐起了育嬰時期的父母親,更安心地進行父母職的工作,但育嬰室沒有無障礙設施,就會排除了障礙父母的使用機會,再回到醫療診所裡的無障礙,如果缺乏了產檢的無障礙設施,沒有積極的提供移位機或可升降式產檢台,那麼具障礙身份的孕產婦,將承受著一般婦女在進行產檢的過程時,不需要面對的環境危險。當然,除了硬體設施,產科醫師與接生團隊,跟障礙身份產婦的需求溝通,要有更多對話機會。如視障產婦需要口述生產過程的各種細節,另外曾有聽障產婦,因為接收不到在他背後下指令的聲音,造成無痛分娩施打失敗,差點在產檯上發生意外。因此,在生產前,對不同障別的產婦進行細節說明與需求溝通,才能降低生產時可能出現的不必要意外。

在缺乏無障礙設備的醫療場域裡,為難的是所有身在其中的人,而這影響的層面,包括從產檢一直到後續肩負障礙父母職,帶孩子打預防針、就醫的權利等等問題。

 

好媽媽的定義在於個人還是環境

 

從產檢無障礙環境的缺乏,到生產結束,障礙婦女難以選擇沒有提供無障礙支持的月子中心,大多數都靠家庭支持,在家裡自己做月子,而關於照顧新生兒的衛教,也常因為沒有提供手語、即時聽打、甚至衛教場地沒有無障礙設施,讓障礙婦女難以從這些管道獲取資訊。當然,對障礙者來說,新生兒照顧的衛教課程裡,並沒有提供自己障礙狀態需要的資訊,例如視障者怎麼知道

寶寶該換尿布的時間點?聽障者如何得知拍嗝完成、輕敲嬰兒肚子聽聲分辨是否胃脹氣,而肢體障礙女性在輪椅上幫孩子洗澡,是否有相關器具的資訊。從可以運用的生活輔具,以及不同障別育兒方式的調整,這些資訊在醫院或產後護理之家都無法獲取,通常障礙婦女靠自己摸索、家人協助,或者同儕間的經驗分享,這讓障礙婦女在哺育新生兒的時期,比一般婦女承受更多壓力與焦慮。

近年來,開始有縣市政府提供到宅坐月子服務,月嫂經過包含對障礙者知能的訓練課程,以及經驗的累積,慢慢能協助、並提供障礙者學習育嬰方式,更有縣市政府發展出易讀版的育兒手冊,讓心智障礙者能獲取照顧嬰幼兒資訊,給予不同障別的新手爸媽,提供適應的協助。但即使月嫂在新生兒期間可以給予幫忙,但養育終究還是父母親的責任,在沒有月嫂幫忙的其他生活時間,相關的環境與輔具支援就顯得更加重要。

衛福部制定的輔具補助項目,缺乏性別觀點。障礙者孕產期間,障礙程度加重,原本可以自行移位上下床的肢體障礙者,懷孕期間與育兒期間需要移位機的協助,需要的輔具項目也會增加,並且可能是跨障別所需的輔具,而另外在輔具的項目當中,沒有「育兒輔具」。肢障媽媽幫小孩洗澡,需要符合輪椅高度的洗澡盆,能降低到地板的電動輪椅等輔具,聽障父母需要具備藍芽連線手錶震動功能的聲音監測警示器,還有視障爸媽所需,能固定水溫與水量的熱水瓶、能偵測尿濕的警示器,這些育兒輔具,有些在國外網站能夠看到,有些則是如果廠商能進行些微調整就能使用的機器。育兒輔具的價格昂貴、購買困難,多數不在補助項目內,並且僅在孩子出生後幾年階段使用,如果能有其他人接手,就能分攤費用,障礙婦女期盼能有租借服務,減輕除了自身的醫療費用及育兒時期加重的經濟負擔。

障礙婦女在生活中容易被去性別、去社會角色,大眾對障礙者普遍存有刻板印象,認為障礙者就是被照顧者,而忽略了障礙者會隨著生命歷程,開始有著社會角色的變化,障礙女性會進入婚姻家庭,會成為孩子的媽媽、家庭照顧者。然而這些刻板印象,以及對障礙母職的質疑,不難觀察出,環境因素存在比例較大,試想,在一個處處阻礙,總是看到障礙者受困無障礙設備缺乏的環境中尋求協助,就難以想像障礙者如何從自立生活中,進而發展成為不同社會角色。無論是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或者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結論性意見,國際審查委員都對於交織處境的障礙婦女的健康平權有著許多的提醒。在醫療院所的環境建設,育兒政策、婦女政策的制定,環境與輔具支持的構想中,除了進行性別影響評估,也同時應進行障礙影響評估,以符合不同障別障礙女性使用,讓障礙婦女在生命歷程中,與其他女性同等獲取婦女政策中的各項支持,享有健康平權。

參考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子宮頸抹片檢查: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98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乳房攝影檢查: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99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學會照顧寶寶—育兒易讀版」:

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1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