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筆記
:::
標題: 從科技界的世紀變革看女性科技人的角色
年度別: 112
專家學者: 薛文珍
專家學者單位: 微笑頻率研究室創辦人、中國工程師學會女性工程師委員會主委、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委員
上版日期: 113-01-02
主題分類: 環境、能源與科技
專欄本文:

女性優於男性領導的「不公平」比較
國際上多項類似統計顯示,女性領導的公司平均獲利能力為男性領導的6倍。然而這兩個統計數字的母體有極大差距,女性領導的公司遠少於男性領導。同時,這個統計結果對男性「不公平」,因為絕大多數的女性領導經過年復一年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掙扎求取平衡與融合,出於自願或不得已,有的放棄工作,有的轉業或放棄晉升的機會,選擇挑戰性較低或耗時較少、心力能夠兼顧家庭的工作;因此能夠留下來一步一步往頂峰發展的女性所剩不多,她們經過千錘百鍊,能力與毅力超群拔尖。與她們的平均來比較,數量遠高於此、較接近常態分佈的男性領導們平均起來自然吃虧。
從另一面看,這個統計的確說明:如果給予機會,女性在領導上的表現不僅不會相形見絀,甚至還可能存在優勢,這已是國際共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5性別平等、賦予女性權力與能力,出發點絕非僅是意識形態與慈善;如今方興未艾的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已經是金融業普遍做投資評等的依據,使得國際企業必須將呼應永續發展目標的ESG納入管理,與財報同樣重要。積極關注性別友善與多元共融措施,成為一個健康、有發展公司的必修課。
對不同性別的領導能力分析,需要更多女性攀越頂峰擔任領導,才能有「公平」的結論。然而,這正是問題所在。

量,必須先提升:主動延攬、多元共融
女性在職涯發展的「管漏現象」(Leaky Pipeline)困擾著全球STEM領域(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Medicine)。「管漏」比喻特定族群在某職業或某領域逐漸退出,有如管道漏水,末端水量遽減。女性逐漸退出STEM的原因很多,但數量上遠高於男性。從女性領導的傑出表現來看,其本身的能力與意願應該不是核心問題。教育部統計歷年工程相關領域女性大學畢業生占比約在26%,根據中國工程師學會(中工會)2019年量化調查,台灣科技相關企業女性工程師占比平均為13%,然而她們晉升公司高階主管之後,占比僅剩5%,這還是平均的結果,有些領域完全沒有女性高階主管。中工會2021年質化調查,訪問各領域兩性高階主管,歸納管漏的根本原因:需要照顧家庭、平衡工作與生活。
任何國家的經濟、產業與社會發展都需要不斷創新,而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在創新帶來的改變與動盪,以及人民嚮往的進步與穩定之間,求取平衡。傳統上,女性角色是穩定的基礎,而本文一開始提出的統計數字,卻強烈展現女性對創新產生的貢獻。更多調查顯示,性別越平等、文化越包容的公司有6倍的機會比同業更為創新與靈活,8倍的機會達成更好的商業成就。科技相關產業加強延攬與挽留STEM女性,使團隊組成更多元,運用創新、融合的觀點發展科技、觀察市場與客戶的需求,在當前不是「可有」(Nice-to-have),而是「必有」(Must-have),因為全球都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仍然原地踏步的組織必然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有人會說:「我沒有不想用女性工程師或科學家,而是她們人數實在太少!」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越沒有刻意去延攬,越不知道組織內部的制度與文化如何更友善、更有吸引力;制度與文化越沒吸引力,甚至造成聲名狼藉,越延攬不到優秀且適任的女性。就因為優秀且適任的女性屬少數,姜太公釣魚的策略只能幫助組織原地踏步。從社會面來說,在水管末端(職場)用人的企業越沒有性平意識,家長就越不會鼓勵女孩進入科技與工程行業,女孩對STEM有興趣卻面臨家庭與社會的阻礙,人數不增加,如此永遠跳不出惡性循環。
從這個邏輯來說,從水管前端(學校)鼓勵更多女孩追隨興趣與夢想、進入STEM領域,固然重要,從水管末端給予企業更多引導與方法,讓進用女性的管道暢通起來、產生實質效益,可能更是四兩撥千斤。

女性的參與凸顯兩性在職場共同遇到的問題
女性與男性最大的不同,的確在於對家庭責任的關注度。然而這個差異在逐漸縮小中,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男性承擔/分擔家務、照顧家人的狀況,已經越來越普遍。十九世紀工業化開始,僅有男性進入科技與製造業的職場,家庭事務大多由女性承擔,所以發展出一種在職場談論家事會成為笑柄的文化。面對二十一世紀女性大量參與的新職場,如何兼顧家庭變成了職場顯學,事實上這件事成為男性福音,因為他們也同樣在經歷的問題,終於可以在陽光下討論與處理,並且得到解方。女性的參與不但不是與男性對立,反而凸顯了兩性在職場共同遇到的問題,幫助組織發展出更健全的制度。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女性科技人在專業上的能力與競爭力不足、需要加強,然而許多男性也同樣有此需要。有人感覺女性科技人在職場被歧視、被孤立,但許多男性也面臨同樣的挑戰。有人認為女性在男性為主的團隊中會有團隊合作的問題,難道男性就沒有團隊合作的問題了?用性別差異提出的許多問題其實不限性別、同樣存在。有時深入去看,其實是不想解決問題的藉口。反而可以藉著女性的參與,深入問題的核心,建立更強韌的團隊。

女性科技人社群影響力  國際標竿
中工會與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在2021年發起女科技人大會,結合中華民國光電學會、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中華民國分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共同主辦,並成功邀請超過50家涵蓋幾乎所有工程與科學等科技領域的學會、協會、公會協辦,成為年度盛會,總統年年親自錄影致詞勉勵,第一年就超過1,100人線上與現場報名參加。
這個大會雖然只是一天的活動,其過程的影響力更大,每年由數十位來自產官學不同領域的女性科技人志願組織起來,從議題淬鍊、講者與貴賓邀請、企業贊助、宣傳推廣、網路現場運籌等,全部有組織地、在極為有限的預算下執行,年年吸引更多新世代女科技人加入陣容。
這個活動號召了台灣各角落優秀的女科技人組成社群網絡、形成互助團體,更加深了科技界對女力參與的重視。產業界踴躍分享ESG的精進經驗,國科會以持續性的年度計畫支持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年年舉辦、擴大影響力。
回顧三年來的演進,中工會在國際工程組織聯盟大會分享,使得台灣女性科技人合作與互助的故事,啟發了歐亞美非澳的工程與科技界見賢思齊,期許提高女性參與。關鍵策略在於切入各領域的標竿女科技人影響力圈,取得總統與聯盟夥伴的支持,對各領域決策產生影響,以多贏策略解決複雜問題。

經由女性工程師的推動,中工會作為國內工程領域的標竿學會,率先在民國120年白皮書中,納入性別平等與永續發展的宣示:
1.中工會對外代表工程界、對內引領國際潮流,率先全面回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UN SDGs)在工程與科技領域的落實。
2.學會會員與各組織之組成反映職場之性別比例。
3.效法國際各大工程學會對於「多元、平等與包容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之明文倡議。
4.定位學會為涵蓋多元觀點、具社會代表性、能落實包容性的專業智庫。
期許科技界的推動持續深化,經驗供各界參考、指教。

相關圖片: 投影片1.png 投影片2.png 投影片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