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爭中對女性的侵害-性暴力
女性在戰爭的主題下常被視為次等角色,但事實上戰爭中,女人是最容易遭受到壓迫的群體之一,特別是身體往往成為犧牲品,從軍中性奴隸系統到個別士兵的強制性交。除了戰場上的女兵與女性戰地記者非常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對待外,性暴力一直是武裝衝突的一個野蠻特徵,戰時性暴力也可分別為「個別」或「少數」,以及「大規模」等三種層次發生的性暴力,這種戰爭中由戰鬥人員對女孩和婦女進行不論是個別或系統性的強制性暴力已被全世界定義為戰爭罪與違害人類罪(可參考1998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
二. 聯合國對戰爭時的性暴力行為曾有過以下決議
1993年,人權委員會決議「性暴力在戰爭中屬於犯罪行為」。2008年,安理會提出1820號決議確立了「以性暴力作為戰爭與武裝衝突之武器,不論是強制性交和其他形式的性暴力,都可能構成戰爭罪,違害人類罪或種族屠殺的一部分,也對國際和平與安全造成威脅」。2013年,安理會的2106號決議呼籲所有武裝衝突,應立即停止任何形式的性暴力,並強調性暴力可能構成戰爭罪或助長種族屠殺。對衝突中性暴力要採取更嚴格的監控,要幫助倖存者。同年的2122號決議更支持在戰爭中遭到強暴的婦女有墮胎權,強調她們該得到全面健康服務的需要,包括因強制性交導致的懷孕,且不應受到任何歧視。
三. 從2017年的#me too運動到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 「終止性暴力作為戰爭武器」
時代雜誌於2017年底以6位MeToo運動的女性為風雲人物,並命名為"打破沉默的人們 " ( the Silence Breakers),說明了全球數十年來最大的一場社會運動。#MeToo 源自2017年10月好萊塢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後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主題標籤,鼓勵女性在推特上公開被侵犯的經歷,以使人們能認識到這些行為的普遍性,進而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社會運動人士塔拉納·伯克在此之前數年便開始呼籲使用此短語,後經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的傳播而廣為人知,數百萬人使用了這一標籤來公開他們的被性騷與被性侵經歷,包括了許多知名人士。「#MeToo」運動浪潮,啟發全世界的人們重視性侵害、性騷擾問題;2018年諾貝爾委員會更選擇將全球關注的和平獎項頒發給打擊性暴力的人士,意義更為重大。
四.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剛果熱血醫生慕克維格一生奉獻於治療戰爭期間受性暴力侵害的女性,幫助女性從性侵害創傷中復原;另一位得獎者穆拉德是戰爭性奴隸下的受害者(倖存者),目睹了伊斯蘭國(IS)如何血腥殘殺、性虐待伊拉克北部的宗教少數民族「亞茲迪人」,並以證人身分在聯合國(UN)控訴IS犯下的種族滅絕和戰爭罪。穆拉德的故事也是本片太陽之女的創作來源。諾貝爾委員會主席瑞斯安德森頒獎致詞時曾表示,這兩人是當今世界上兩股最強大的聲音,縱然背景不同,但為正義而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穆拉德曾說:「我曾是一名ISIS的性奴隸。我站出來說我的故事,因為那是我擁有的最好武器。」-「伊斯蘭國奪走了我的家人、我的未來、我的生命。但我心裡存在的,是公義。公義永遠站在我這邊,而不是他們的。他們絕不能夠從我身上奪走公義。」
五. 女性力量
其實這部影片不是戰爭片,它是以簡單的方式呈現戰爭的場景,更多的重點是在表達庫爾達女戰士們的情感與是什麼讓他們表現得是真正的戰士。這種情感的聯繫在電影中得到了體現,這部電影是從女性、母親的角度製作。這種女性可以團結一致抵抗壓迫產生的巨大力量,來源於為自由尊嚴、為愛、為保護最脆弱的人,為真相的堅強與勇敢。身為女性、母親的堅強,如何在戰火中拾起槍械,親上前線,尋找寶貝兒子,爭取女人的自由。身為女性戰地記者,為真相,更為敘述活生生的人性發聲。本影片選擇強調女性姊妹情誼的團結力量為主軸,揭示性暴力、人口販賣與創傷等議題,但沒有進一步探討結構等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但終究不管是戰爭所引發的性暴力,或伴隨了對未成年女孩和婦女的人口販賣,被占領方女性經常會被戰勝方強迫為娼,成為性奴隸或慰安婦的情況,相同於性暴力伴隨一起出現於戰爭的行為還有「綁架、人口販賣、酷刑虐待、屠殺、種族滅絕、文化滅絕」等多重歧視的交織性問題,如同日常中對女性的性別暴力,都涉及社會結構原本父權體系下以男性經驗為中心的權利與權力不平等的問題,需要更多的女性力量來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