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小太陽的願望 Little Miss Sunshine
導演 喬納森·戴頓Jonathan Dayton、維萊莉·法瑞斯Valerie Faris
發行公司(單位) 大海灘影業、善意製片廠、深河製片廠、第三齒輪製片廠
發行年分 2003 片長:101 分鐘
發行地 美國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得獎紀錄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原著劇本和男配角獎 ★美國影藝協會獎年度最佳電影
導讀標題 誰是魯蛇?誰怕魯蛇?——《小太陽的願望》裡的男性焦慮和性別解析
導讀者 鄭美里
導讀者單位 社區大學資深講師
內容簡介

劇情充滿顛覆和歡笑的《小太陽的願望》,堪稱是 2006年美國影壇的最大奇蹟,也是近年極少見的「小兵立大功」!《小太陽的願望》透過一家人要去參加選美競賽的過程,來闡述一種平凡卻不凡的樂天人生觀。

這部在金馬影展上名列觀眾票選十大佳片的電影,劇情描述胡佛一家都是怪喀,成天吵得雞犬不寧,有一天七歲的小女兒從收音機裡聽到了「陽光美少女」選拔大賽,就拖著全家人陪她去選美。

一路上全家依然不斷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執,而駕駛的破舊 VW香蕉色麵包車也頻頻拋錨。在經歷了一連串夢想與失落後,一行六人終於學會了相互信任和支持……。這部兼具娛樂和啟發的電影,角色雖然眾多,但個性都十分鮮明。而可愛的VW香蕉色麵包車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員,在海報上佔了一個最鮮明的位置。

乘著香蕉色麵包車一道去加州參加「陽光美少女」選拔,瞬間凝聚了這家人的向心力。過程中問題雖然接連不斷,卻使全家人更見團結,不但彼此捐棄成見,並重新開始學習相處。當這一家人的關係越緊密,困難也都迎刃而解。而最後小女兒在選拔賽上令人噴飯的演出,成功地將全片帶入了最高潮 …。《小太陽的願望》何嘗不是現實我們的生活倒影,人生或許不成功、或許不完美,但都絲毫不能減損我們追求幸福的熱力,並且記得「快樂做自己」!

【資料來源:博客來售票網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6/12/sunshine/

性別觀點

    以《魔鬼終結者》系列聞名的好萊塢男星(後來曾任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曾向一群高中生演講時說:「如果這世界上要有一件事我感到憎恨的話,那就是失敗者。我鄙視他們。」

    強壯、有男子氣概一向就是阿諾‧史瓦辛格給人的螢幕形象,從他出道演出的第一部電影裡的角色取名阿諾‧史壯(Arnold Strong)擺明了他就是個超man的壯男,而在躋身為知名男演員前,阿諾‧史瓦辛格曾連續多年獲得「奧林匹亞先生」頭銜,是國際健美比賽的常勝軍、勝利者。他對高中生演講用了相當強烈的字眼,說他「憎惡」、「鄙視」所謂的「失敗者」,想來是要激勵青少年學子,但這段演說以及阿諾本身的身分和形象,可說是完全代表了主流社會對男性特質的設定,亦即(有如壯陽飲料廣告所說):「查埔人不行說不行!」身為男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既是勵志、喊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反映了男性極深層的恐懼失敗的心理。在男人被灌輸的思想裡,世界無疑就像一座座競技場,敗下陣來的男人毫無價值,簡直「不像個男人」;相反的,成功(且一般常指有錢有權的這種成功),則形同春藥,它不只象徵著地位,更保證了男性的自尊、(性)魅力,是「男性氣概」的同義詞。

    不過,以上說的是主流價值觀,倒不是每個人都買這個帳。電影《小太陽的願望》的編劇麥可‧安特對阿諾這席談話就很不以為然,覺得「這種態度非常不好,」而且麥可挑明了「我希望能夠抨擊這種思想。」《小太陽的願望》是麥可‧安特的第一部劇作,曾以音樂舞台劇上演超過一個多月,並且一舉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可說是麥可‧安特對主流「成功學」的有力反擊。劇中這家人跟一般人一樣深受「成功」論述的影響,追求勝利的光環,卻愈來愈遠離了內心真實的聲音;隨著劇情推展一個個事件發生,原本深嵌頭頂的緊箍咒終於被打破,觀眾跟劇中角色才重新思考甚麼是人生真正重要的價值和追求。

    《小太陽的願望》的故事很簡單,住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一個小鎮的胡佛家一家人原本個個都有各自的狀況——同性戀舅舅法蘭克自殺未遂;二戰老兵的阿公吸食海洛因被安養院趕出來,貪看色情雜誌的他好發議論,顯出了性的苦悶;而爸爸李察推銷自以為是的成功法則,實際卻面臨破產邊緣;哥哥德韋恩發誓沒考上空軍前絕不開口說話,是個憤青、怪咖;務實、張羅一家子的媽媽謝麗爾看起來最正常,卻處在操勞過度、瀕臨崩潰的邊緣;小女兒奧莉薇是全家的開心果和關注對象,但也因爸爸的期許而承受極大壓力。電影一開場是七歲的小女孩瞪大眼睛正在看電視選美比賽,表情流露欣羨地注視著選美冠軍出爐,而現實中的奧莉薇也因一個機緣突然獲得候補的選美機會,接著電影便以公路電影的形式展開,一家人為了滿足她參加選美的夢想,開著一輛中古麵包車上路趕赴比賽,結果一路問題不斷,先是車子拋錨,接著是爸爸的出版計畫被拒,夫妻大吵;舅舅遇見舊愛和情敵春風得意,更感到自己的失意;哥哥發現色盲,根本不能報考空軍,辛苦鍛鍊追求的夢想泡湯;後來甚至連阿公都因嗑藥過量而一命嗚呼!

    面對一路上的挫折和打擊,小女兒的追夢之旅還要繼續嗎?電影最後選美比賽將劇情推向高潮,也點出了本片的核心主題:何謂成功、何謂失敗?他人的眼光與自我的價值何在?而「成敗」、「自我/他人」在真實的社會中都是依循著性別的意識形態而有不同的運作方式。

    以「選美」來說,作為一個象徵,從主流的價值觀來看,代表著成功的極致,但別忘了,它主要是女性競逐的場域,透過一定的評選機制,一關關的競賽,選出主流價值標準下的「美麗佳人」,進而給允獎賞並投以鎂光燈的注目;但,從女性主體性的角度來看,選美不僅讓女性身體被物化、商品化,其刻版的單一標準更傷害了女性的自信(片中奧莉薇在選美場上看到眾女孩的細瘦身材,才發現原來自己一點都不「美」),此種美貌迷思(beauty myth)發揮的規訓作用難以估量,有多少女孩為了追求完美身材,有意識、無意識地控制體重,甚至得到厭食症,即使已經傷害自己的身心亦無法停止。此外,片中雖說是孩童選美,但不論就身材比例、外觀打扮和才藝表演,在在複製成人的模式(細瘦、高挑、撩人),將兒童的身體變成了性慾化的對象,更不用說,選美這件事帶有著階級屬性,它伴隨著假仙兮兮的上流階級道德,對於象徵勞動階層直接了當的身體演出投以賤斥、不屑的眼光(片中喜看色情雜誌的阿公為奧莉薇排練艷舞參賽,引發選美會場裡一場階級大戰)。

    角色塑造是本片極為出色、動人之處,每個角色都帶著明顯的性別刻痕,除了小女孩想參加選美之外,青少年哥哥極力鍛鍊肌肉、準備從軍,是尋求男子氣概的典型表現,這也是「從男孩到男人」的文化儀式[1] ;爸爸作為一個「成功學」的理論家,是典型的主流男性代表,自我感覺良好(即使事實並非如此),原本恐懼失敗且賤斥異類(舅舅)的他,是異性戀男性的代表,對他們而言,成為男人,意味著對女性氣質的貶抑[2],經過了一連串的挫敗,他才修正自己,不再活在虛妄的成功迷思之中;相較之下,同性戀的舅舅呈現的是動作娘娘腔、陰柔的男性形象,片中一開場時原本是集「失敗者」之大成,到最後翻轉,提出了另類成功的可能(以小說家普魯斯特為例,看似痛苦失敗的人生,卻造就了最偉大的文學創作),此外,他也展現了不同於異性戀肌肉男的另類魅力與陰性美學。

    在性別研究的經典之作《男性解放》一書中,作者渥倫‧法若曾坦言在他受婦女運動啟發而重新思考性別角色、帶領男性解放運動之前,過去他曾希望自己是個「永不犯錯、自信滿滿、不疑不懼的男子漢」,而為了塑造這樣的形象,多年來他不願面對自我,習於避談自我,以免暴露自己的缺點和侷限,也不敢追求諸如溫情、坦誠、傾聽等這些內在的滿足。不只他必須扮演「超人」角色;相對的,他的妻子則扮演著「女超人」和「超級母親」的角色,滿足家庭、伴侶、子女的種種需求[3]。如此的男女配對形象和電影《小太陽的願望》不謀而合,是美國中產家庭的典型,片中的媽媽從影片一開始,就完全是個「女超人」和「超級母親」的形象,她關懷每個人、支持並滿足每個人,但為了家庭和諧卻必須偽裝自己(假裝不抽菸),片中當她準備替手開車而車子發不動時,丈夫直接貶低、否定她,認為是女人不善機械操作、女人不會開車,沒想到其實是車子拋錨,老公也一樣發不動,太太不禁一笑回嘴:「看來你也不怎麼樣嘛!」影片中的這個小橋段是對性別刻版印象幽了一默!不過,男性嘲笑或貶低女性並不是偶發的例子,在中文裡,稱妻子為「賤內」、小孩為「小犬」,反映出男性藉由貶抑自己最親密的人來彰顯自身權威的文化傳統;這在一項針對已婚婦女的問卷調查中也獲得再度的證實,調查發現,先生最常對太太說的一句話是:「妳怎麼這麼笨!」[4]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親暱的表現,也許這會隨時代而有改變,但女人從來就不是天生的第二性,而是被塑造、變成的,事實上就像片中的媽媽,她是一個有智慧、有能力的女人,一點兒也不笨。

    電影中另一個幽默的小橋段是阿公貪看色情雜誌,麵包車因喇叭故障一路大聲鳴響導致警察臨檢,原本可能發現阿公屍體藏在後車廂將導致行程被延誤,沒想到車廂一打開滑出阿公的色情刊物,警察面露喜色,跟爸爸交換了同好的眼神,只拿走刊物而不再仔細盤查。警察對爸爸使的眼色,就像男性之間交換A書或一起看A片,是男性情誼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5],在其中,女性、女體成了被交換的客體和性幻想的對象。

    本片導演喬納森‧戴頓曾說,「這不是一部有關選美的電影……人生在世總有成敗得失,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兒童選美比賽是人們投入那些毫無意義競爭的縮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將人塑造為賽馬,必須不斷贏過別人,獲得成功和勝利才是有價值的人生,但本片戳破此一假象,讓我們看見真正可貴的是過程,而非結果。究竟是由誰來決定甚麼是美?成敗難道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並不難理解,不過,關於成功/失敗,它與性別的意識形態建構是息息相關的。

    勝敗、強弱的競爭邏輯向來是具有強烈性別意義的,男強女弱是傳統的價值觀,違反此分類的男女往往受到懲罰,結果是,女孩為了不想看起來「太過男性化」,往往從她喜愛的球隊裡頭毅然退出;而男孩則不敢表達出自己的脆弱。2014年,艾瑪‧華森在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提出一個數據,「在英國,20-49歲的男人自殺的比例遠遠操過了交通意外、癌症、心臟疾病,名列死因第一。」顯然這不會只限於英國,如果傳統的性別意識形態沒有改變的話。

    不可否認有愈來愈多的事件顯示女性已經愈來愈能夠「出頭天」,許多電影文本也描繪了此一現象,但反轉「男強女弱」的保守性別價值觀,目標並不在於顛倒成「女強男弱」,生理性別的二分法是必須留意的。2017年在全球大紅大紫的印度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片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是:「從出生到死亡,你的人生就是場摔角賽」,這句話(以及這部電影)複製且認可了主流的競爭邏輯,片中打破印度男女刻板分類的摔角女孩經歷了辛苦鍛鍊、身心的種種規訓,在世界大放異彩,但她的成功主要動機是為了博取父親的疼愛、滿足父親的夢想,並且改善家庭的經濟,可說是乖女兒的典型,不同的只是她跨越了運動界對女性的限制。這部「愛拚才會贏」的勵志電影沒有從女性的角度提出不同於主流成功學的價值觀,等於是鼓勵了女強人,認同了「強者為王」的男性思維。

    相較起來,《小太陽的願望》另闢蹊徑,不僅質疑了成敗的價值標準,在角色的塑造和劇情安排上,都巧妙地帶著性別的反思,也用幽默的、喜劇的方式顛覆了主流價值觀和性別刻板印象,並推崇互助合作(全家人一起推拋錨的麵包車)、陪伴和關懷…等過去被認為是屬於女性特質的價值觀[6]。在地球環境危機嚴重的此刻,為了人類的生存,二十一世紀必然是/必須是朝向互助、共好、非競爭的時代,換言之,人類唯有合作才有未來,而這無疑需要更友善的文化/社會關係才能達成,電影《小太陽的願望》以不落痕跡卻不妥協的性別觀點向我們提示了這樣的可能。

 

[1] 參見《GQ男人在發燒》,頁70。畢恆達、洪文龍/著,女書文化(2006)出版。

[2] 參見《瑞典查甫人》,頁i,畢恆達序。尼可拉斯‧羅德使特姆等/著,朱恩伶等/譯,女書文化(2002)出版。

[3] 參見《男性解放》之作者自序,頁9,婦女新知出版社(1987)

[4] 同註1,頁24。

[5] 同註1,頁52。

[6] 關於女性特質從缺點翻轉為優點,可參考《女性新心理學》,珍.貝克.密勒/著,鄭至慧等/譯,女書文化(1997)出版。

看完動動腦

男人的成功 vs. 女人的成功

1.請列出社會公認的成功人士(三位男性、三位女性);

2.列出其人格特質(例如:勇敢、堅持…等);

3.比較其相同和差異何在;

4.請加入社會文化的角度,再思考這些相同和差異有何意義;她/他們付出的和得到的,有無不同?

(可小組討論,再進行分組報告;也可由團體的帶領人引導對話,一起動動腦。)

 

不同的成功--你我她他的價值觀

1.請寫出1-3位你所崇拜或認同的人;

2.列出她他們讓你崇拜或認同的原因;

3.思考一下這些原因、元素與性別有無相關;

4.小組分享,聊一聊每個人所寫所想。

5.以起始句「對我來說,成功意味著…………;失敗意味著………」自由書寫3分鐘。

(可小組分享此自由書寫,或由團體帶領人引導進行分享。)

上版日期 10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