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芭比 芭比
導演 葛莉塔·潔薇
發行公司(單位) 東暉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年分 2023 片長:114 分鐘
發行地 美國 級別:普遍級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得獎紀錄 2023哥譚獨立電影獎職業貢獻獎
導讀標題 芭比:理想女性特質和男子氣概的寓言
導讀者 王兆慶
導讀者單位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看前想一想

1、芭比娃娃的製造商一開始推出的經典芭比,是金髮碧眼的泳裝女性。但是,後來也推出不同種族、不同職業(而且不限於女性傳統職業)的芭比娃娃。你覺得這代表甚麼意義?
2、承上題,你覺得製造商這麼做,外界就不會再批判芭比娃娃了嗎?還是仍然會有可批判之處?
3、你覺得曾經套用在芭比娃娃上的批判觀點,可以套用在肯尼娃娃上嗎?答案為什麼是或否?

內容簡介

芭比娃娃是全球兒童,特別是女童的熱門玩具。這部電影描繪了芭比娃娃們一起生活的幻想樂園,是多麼光鮮亮麗與美好愉快,甚至功成名就及貢獻世界。同時,電影也描繪了芭比樂園中,肯尼娃娃們(芭比世界裡的男性角色)是如何愛慕芭比與取悅芭比們,每天在追求浪漫愛情的世界裡唱歌跳舞,偶爾也為了求偶而和其他肯尼鬥嘴及尬舞。
可惜好景不常,主角芭比(也是芭比的經典款,金髮碧眼、纖瘦高䠷)發現自己開始「劣化」,身心都出現幻想樂園中不可能發生的混亂徵兆。例如思考死亡、例如大腿出現橘皮組織。於是,芭比踏上真實人類世界之旅,尋找自己身心症狀的原因—究竟是哪個真實世界的小女孩「玩壞她」了?一開始,芭比只想獨自旅行,不想帶上男朋友肯尼,但肯尼硬是跳進芭比的車後座,於是他們倆人一同來到了現實的美國。
這部電影,彷彿是一部以性別關係為主題的《玩具總動員》,在幻想與現實間穿梭,對照呈現出兩個可以思考的問題:一、芭比樂園或芭比宇宙,是人類女性的理想國度嗎?二、反過來說,追求陽剛男子氣概的社會,是人類男性的理想國度嗎?

性別觀點

1、男性凝視下的女性身體
「男性凝視」(Male Gaze)的構想,最早出於1972年英國藝術評論家John Berger的著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Berger的原始文字是這樣形容的:「女人必須時時刻刻審視自己……女人這麼做是因為,女人在男人眼中的形象對男人來說至關重要,也影響女人一生的成功。女人對自己的存在感,被別人所欣賞的自己取代了。」「女人在男人眼中的樣子,會決定女人受到怎樣的對待,而為了獲得一些控制權,女人也會將之內化……關於女人的身體,甚麼是『被允許的』、甚麼是『不被允許的』。」「我們可以簡化地說:男人行動,而女人呈現(men act and women appear)。女人要注意自己是被注視的。這決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也決定了女人和自己的關係。女人的檢視者是男人。於是女人成為一種客體,一種視覺的景觀。」(pp.44-45)
Berger的著作一開始雖然只是對古典藝術文本的批判,但這套觀點後來也應用在現代人類性別關係的社會學分析中。因為男性凝視顯然製造了女性的集體焦慮。理想的女性氣質,顯然是被男人(這裡當然是指傳統異性戀男人)所定義的。當我們—不論男女,讚嘆一位女性「好美」(pretty/beautiful)的時候,往往是基於某種男性凝視下的女性理想身體形象而發出的稱讚。這首先是一種特定文化價值的、定義何謂理想女性氣質的霸權。其次,這也削弱了女人的主體性—令女人為滿足男人的視覺慾望而活。
2、但性感是不是也可以很「女力」呢?
晚近英語世界出現一個新的詞彙:“Bimbo feminism”。“Bimbo”的原意類似「胸大無腦」,是用來貶抑、訕笑性感白人金髮女子的字眼。但把bimbo加上「女性主義」(feminism),出現了一種反抗的意味,也就是一方面擁抱理想的女性氣質,但另一方面發揮女人為自己而活的主體性。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對於特定群體女性的思想召喚—我很美麗、我很性感,我受到男人的崇拜與讚嘆。但我絕對不是胸大無腦的,我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人生及有自己的智慧。
可想而知,“Bimbo feminism”也成為了文化現象。無論是芭比娃娃,或者是二十年前風行的電視影集《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不過,針對這種文化現象的批判也始終存在。比方說,有人認為「“Bimbo feminism”對女性主義運動有害」。這個觀點認為,女性自稱bimbo及擁抱bimbo這個字眼,根本可能讓女性主義運動倒退五十年。它表面上看起來讓女性主義更性感、更有趣,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種思想,根本是延續父權體制對女性的慾望和幻想,而且是刻板化的幻想,它也並不會因此讓女人真正得到權力(Matthews, 2023)。究竟孰是孰非?女性的理想形象在大眾消費娛樂文化中,雖然日趨多元,但辯論應該是會延續下去。
3、男人為什麼也開始注重自己的身體形象?
男性凝視造成女人對身體、外貌形象的焦慮,但晚近社會上的男性,也開始有一樣的焦慮現象。根據文獻(Rosenmann, et al., 2017),傳統上理想的男性氣質包括:克制情緒、冒險精神及避免女性氣質等元素。至於男性身體的存在意義則是功能性的,例如為了戰鬥及勞動而存在,重點並不是外觀上的。
但奇怪的是,晚近大眾媒體上開始出現渴望瘦身與渴望肌肉的男性,或是一種符合中產階級期待的都市新貴形象。男人也開始重視時尚、服裝和配件,重視享樂主義。而這些商品消費行為,明明過去會被認為是女性化的事情,現在卻開始成為部分男性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
原因是,大眾消費文化的興起,重塑了理想男性氣質。這也被稱為當代文化的消費主義傾向,也就是說,消費商品和服務,成為一個人定義自己的方式。因此個人意義的建構,成為商業行銷和消費者選擇交互作用之下的結果。舉例,為了促進男性購買更多商品和服務,商業廣告中開始出現「都市花美男」;而部分男人也認為,我作為男人應該要有的樣子,和這些商業廣告中的形象是相呼應的。因為這樣使我自己一方面可以更獨特、和傳統相區隔,另一方面又讓我取得新興社群成員(例如某種都市中產新貴)的身分形象。
總之,行銷刺激消費和個人追求認同的交互因果作用,導致理想男性氣質的定位階序,受到一定程度的撼動了。現在,部分男人,可能和受到男性凝視的女人一樣,處於集體焦慮。
4、「有毒的」男子氣概
傳統的理想男性氣質觀念,並沒有完全失去社會影響力。儘管如此,愈來愈多批判觀點認為,傳統理想男性氣質,是「有毒的」或「有害的」(toxic)。意思是,克制情緒、非關係導向、追求陽剛和戰鬥與追求競爭,這些文化心理特質,其實導致男人壓抑自己及長期自我傷害,或是過度追求冒險而造成高風險的生活型態。(白爾雅、黃淑玲,2024)
此外,其實並不是所有男人都符合這種傳統理想男性氣質的框架,但很多男人受到這種框架的壓迫,被迫要改變自己及故作堅強。這也把不符合框架的部分男性,推向邊緣或從屬的地位。
因此,現在的心理健康相關研究,往往傾向鼓勵男人發展自我,長出不同於傳統男性氣質的元素,以及長出比較健康和正向的男子氣概。例如重視與他人的連結、保持彈性及覺察自己真正的內在動機等等。重塑男性的主體性,現在和追求女性的主體性一樣,是性別平等的思想任務。

看完動動腦

1、如果我是劇中的芭比,電影一開始的芭比樂園,對我而言是女性理想的生活方式嗎?
2、如果我是劇中的肯尼,電影中間出現的肯尼王國,對我而言是男性理想的生活方式嗎?
3、到底理想的女性氣質╱男性氣質應該是甚麼樣子?有甚麼社會因素,會影響理想女性氣質╱男性氣質的面貌?個人有可能擺脫這些社會因素,追求自我嗎?如何做到?

關鍵字詞 刻板印象、女性特質、男子氣概、男性凝視、消費主義
參考資料

Amir Rosenmann, et al. (2017) Consumer Masculinity Ideology: Conceptualization and Initial Findings on Men’s Emerging Body Concerns.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John Berger (1972) Ways of Seeing. UK: Penguin Books.

Sara Matthews (2023)  Bimbo feminism is detrimental to the movement. The Commonwealth Times.

白爾雅、黃淑玲(2024)有人說男子氣概「有毒」?台灣性別100+問。台北:巨流。

上版日期 1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