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動物方城市(Zootopia) 動物方城市(Zootopia)
導演 里奇摩爾
發行公司(單位) 華特迪士尼影業
發行年分 2016 片長:108 分鐘
發行地 美國 級別:普遍級
主題分類 權力、決策與影響力,就業、經濟與福利,教育、文化與媒體
導讀標題 動物方城市(Zootopia)導讀文章
導讀者 李達義
導讀者單位 資深影評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內容簡介

2016年,「動物方城市」成為是迪士尼僅次於「冰雪奇緣」、全球票房收入第二高的電影(全球10.24億美元)。如果我們瞭解到迪士尼花費了多少心力在製作這部影片上(參考紀錄片Imaging Zootopi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3pF9owYlRI),我們就不會僅止於羨慕好萊塢電影席捲全球的票房威力,同時我們也會瞭解到製作這樣一部「娛樂片」需要多麼「嚴謹」!「動物方城市」整個製作耗費五年,製作前期迪士尼公司讓影片各部門工作人員親赴非洲,觀察動物、光線、天空和空氣的顏色,甚至研究光線在動物皮毛上的細緻變化,最後再運用最新的動畫軟體模擬出這樣的效果。從迪士尼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動畫製作過程中科技和藝術結合的最好例子。不過讓這部影片同時獲得票房和評論讚譽的,不止是動畫的技術面和美學面,更重要的是觀眾喜愛影片中的角色、故事和主題。根據Imaging Zootopia這部紀錄片中導演的說法,動物方城市的主題是「偏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偏見是怎樣在片中被呈現,以及它與性別平等問題之間的關係。

性別觀點

有志者真的事竟成?

在某個平行宇宙的時空中,(哺乳)動物們「進化」成簽訂了和平條約,不再區分為「掠食者」和「食物」,共同和平地居住在一起,以上是「動物方城市」的故事背景。而這樣動物們捐棄成(偏)見、和平共存的世界就叫做「動物烏托邦」(Zoo-topia英文片的由來)。
 
然而動物們並沒有放下全部的偏見,在動物烏托邦裡還是有些根深蒂固的偏見,譬如兔子只適合當農夫,或者狐狸總是狡猾與危險。初生之「兔」哈茱蒂不管那麼多,她不但不想要成為農夫,還想變成一隻「能讓世界更美好」的兔警察(多麼類似「星際效應」的設定)。
 
迪士尼電影一向以故事意義清晰著稱,從哈茱蒂的角度出發,她一開始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從來沒有兔子可以當上警察,更不要說是一隻雌兔子!),但是她以勇氣和毅力接下艱難任務,最後終於獲得肯定,成為她夢想中可以拯救生命的真正警察。這個部分是本片最「迪士尼」的部分,故事單純且立志。
 
其實影片還援引其他元素來強調這層意義。首先是哈茱蒂的名字「茱蒂」,正好和經典電影「沈默的羔羊」裡飾演女警官的茱蒂福斯特同名,「沈默的羔羊」是不是女性電影見仁見智,但女主角瘦弱、警官學校第一名畢業,在充滿男性威脅的環境下辦案,都與本片女主角哈茱蒂若符合節。另外哈茱蒂在開往動物烏托邦的列車上聽的電影主題曲「全力以赴」(Try Everything),從曲名(英文直譯:嘗試一切)到演唱者(夏奇拉,哥倫比亞出身、全世界最頂尖的天后演唱者),都在呼應著影片(女性)有志者事竟成的主題。
 
但是如果真的只要你努力,性別或各種各樣的歧視就能打破的話,相信人類早已進化到無歧視社會了。從影片裡各種各樣性別的「刻板印象」被毫無反思地運用:例如副市長羊咩咩(女)進進出出都在打雜、老鼠黑道的女兒大包小包的逛街血拼,我們就知道這部片對於男女平權的見解,注定停留在表面層次。更嚴重的是當哈茱蒂打破刻板印象,成功地破案後,她自己對那位一直打壓她的組長半句怨言都沒有!也就是說影片敘事純粹將「歧視」(或者偏見)放在個人的層次探討,完全無視於歧視本質上百分之百的社會性!
 
偏見(bias)、刻板印象(stereotype)與歧視(discrimination)
在維基百科上我們輸入「歧視」,會出現以下解釋: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特質,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所以歧視不止是某人遭到了不平等待遇,更重要的是他(她)是因為被視為某某族群(非裔、亞裔、女人、精神病患、罪犯等等)後,其族群被歸屬的特質(也就是刻板印象,或者偏見)烙印在她(他)身上,蓋過其個人特質,成為他(她)被評價(或限制)的唯一理由。
 
從以上討論我們了解到,為什麼只從「刻板印象」下手來分析歧視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其實「刻板印象」本身是中性的,甚至可以說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必經途徑。我們在面對世界無窮無盡的現象時,不總是嘗試著從歸納、分類著手嗎?當刻板印象成為歧視的幫兇時(也就是變成偏見),主要原因還是族群與族群之間的不平等權力關係介入其中。
 
所以繼續回到維基百科:歧視總是以某族群的利益為代價,提高另某族群的利益。這句話點出了理解歧視問題的核心:歧視的存在,永遠是因為某族群從中得到了利益。在「動物方城市」中我們不但看不到到底誰因為性別歧視得到了利益,到最後到底誰才是歧視者都模糊了起來。
 
偏見的故事?
就在哈茱蒂找到失蹤的14隻動物之時,影片開始了一段轉折:她的辦案狐狸伙伴胡尼克,發現哈茱蒂對他的狐狸(掠食者)身份,其實心存芥蒂,憤而棄她而去。此處哈茱蒂竟然變成了歧視者(或者說偏見者,畢竟迪士尼從來沒說他們的故事是關於歧視的)。
觀眾到此也才真正理解到,這部電影談的歧視除了性別歧視外,還有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之間的歧視。但這種設定真的太天真了!首先我們要想像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都變成一種族群(身份認同)。可是在電影開始時這兩個「族群」早已「合而為一」了(他們的差異已不存在),那麼此時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的壓迫又能是什麼?換言之這部電影談及的刻板印象完全沒有社會性(只是外表的特徵)。難怪有外國影評人說:如果這部片真的是談偏見,那我們怎麼不斷看到它利用偏見來製造笑料呢(樹懒的慢、狐狸的詐、綿羊的順、獅子的威等等)?
 
有些影評將這部片與川普時代連結,認為影片中草食和肉食族群,就像擁護川普和反川普的人們。其實這正是好萊塢電影傳承美國神話的敘事結構:「和解型敘事」:因為美國是如此的大、資源是如此的豐厚,這樣獨一無二的土地孕育出來國家,自然發展出「容納一切對立價值系統能力」的敘事,而這正是川普時代的美國觀眾最需要從本片閱讀到的意義。
相關檔案 動物方城市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6-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