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搶救失業大作戰 (Invisibles)
導演 路易斯朱利安派特Louis-Julien Petit
發行公司(單位) 睿客
發行年分 2019 片長:103 分鐘
發行地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
導讀標題 搶救失業大作戰:街頭為家的習以為常,卻是性別缺席的角落
導讀者 王如玄
導讀者單位 常青國際法律事務所顧問律師
內容簡介

日間收容所再三個月即將關門大吉,當中收容的數十位無家婦女們該何去何從?!為了讓她們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庇護所的社工們決定試著開發她們的「職業力」,在面試現場無論是說謊、關說、花招百出,只為了要幫助她們找到工作,開啟人生第二春。

《搶救失業大作戰》是一部敘事法國女性街友的社會議題電影。在浪漫國家的底層,是屬於真實人生的脆弱不堪,但也深刻探討街友、社工、政府、民間非政府組織、企業,乃至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的角色及責任。

尤其以女性街友的視角,更清楚透視女性街友以街頭為家的危險與需求、政府資源的不足,及她們重返職場、融入社會的困難。

導演以女性街友素人為擔綱主角,真人實事的題材,導引聽閱者更真實面對在你我生活周遭的街頭日常。同時以快速切換的鏡頭及對話提醒觀眾,若不能用心專注,將錯過影片邊緣視角的性別平權啟發。

性別觀點

一座文明進步的城市,端視我們對街友的理解與包容的程度有多少?而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對於女性街友的歧視及充權,更是一道道無形的阻礙難關。

一、女性街友容易被社會安全網忽略

本片一開始以女性街友孤獨一人搭乘公車為起點,並以一群女性街友在清晨等待女性日間收容所開門的吵雜對話:「我問社會安全局需要多久才能拿到卡片,經三個月仍無下文」、「大家都叫我們米蟲,但我們明明丟掉了工作」、「墮落女人、更廉價」等,匆匆而過的畫面及街友漫不在乎的表情,刻劃著法國社會及社會安全局對女性街友的既存印象:同樣是街友,即便是法律看似賦予平等的權利,但因性別不同,落實在女性街友得申請的各項社會救助及重歸社會之措施時,無論是行政程序或資源提供,隱形的歧視,讓女性街友的真正需求更容易被忽略。

二、從女性家庭處境思考成為街友的原因

成為街友,或因失業、家庭壓力、經濟衰退導致失業率的攀升、家庭關係失和、傷病、遭遇家庭暴力、失能、失智或酒精、藥品依賴症狀等。

然而,就女性街友而言,家庭環境因素是成為街友主因之一,例如香妲遭遇配偶家庭暴力,致其殺害配偶入獄服刑,出獄後始終無法穩定尋職。

另外,過往分析街友成因,多聚焦於金融風暴或中高齡者,但年輕街友的形成原因或許不同,亦是現今值得被關注的社會問題。本片中的年輕街友茱莉,則是家庭關係失衡、欠缺家人關愛情況下,只能向外在街頭尋求遊蕩同伴的認同感及歸屬感。雖然她很努力,每天告訴自己想停止乞討、自食其力,不想再窩在那個掉漆的旅館,但她的家庭處境及心理創傷,延伸到收容所與其他街友的相處,則是無法和諧與其他人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並且選擇逃離待她如家人般的所長諾瑪、社工奧黛莉及收容所的姐妹們。茱莉與另一位在日間收容所的年輕工作人員安潔卡處境則是呈現對比,安潔卡於15歲時曾與不同男人同住,雖有不堪過往但卻幸運被所長諾瑪收留走上正途,兩相對照,凸顯充足的家庭關係和愛,可減少女性成為街友的可能。

另外值得思考的性別議題是,性別種族歧視(例如中東婦女蒙著面紗、在法國邊境被攔下的難民)及性別容貌歧視(例如曾從事房仲業的莫妮卡)。多重歧視,加劇女性街友在社會的不利處境。

三、從女性潛在專長發掘職業力:從打破女性就業性別刻板印象談起

(一)女性街友能力被看見的機會:

日間收容所社工奧黛莉請其弟搬運電器到收容所,看見香妲正在修繕洗衣機,但卻以性別偏見看待,認為修繕電器是男性專屬職業,女性不可能做到。但是,社工奧黛莉卻在香妲身上看見女性街友的不凡能力,於是她先安排足球賽讓香妲擔任裁判,並以修理摩托車為承諾,考驗香妲有足夠能力可以打破男性對女性的職業刻板印象。奧黛莉和心理師伊蓮娜為幫助香妲求職成功,一路陪伴到派遣機構,而香妲拎著全部家當求職那一幕,真真實實呈現街友四處為家的無奈辛酸,這也是街友謀職的難處。

(二)重建女性街友職業力:

職業諮商是發掘女性街友職業力的重要工具。原本日間收容所社工以為只要為街友們向法國社會局請求資源、給予安身處所就好。但街友復歸社會,提升自主經濟能力反而是容易被忽略的區塊。於是,一對一的訪談,找出成為街友前的優勢及專長、撰寫履歷表到突破自己心魔的心理諮商、訓練街友的面試技巧及自信,最後辦理徵才博覽會,創造工作機會。

其中,相當有趣地是,街友們在資源回收場拾撿與自己興趣專長有關的工具,伊迪絲琶雅芙帶走縫紉機、瑪莉帶走打字機等。一句「在資源回收場都是別人丟東西,不會有人撿東西」意喻每個人都有獨特價值,彰顯女性街友的人性尊嚴。

(三)誠實面對自己的過去,才有機會看見自己的未來:

香妲是曾因配偶家庭暴力,致其殺害配偶入獄服刑的更生人,縱然是社工期待她隱瞞才能找到工作,她仍選擇坦然誠實面對,終獲得一份工作的肯定。走出來,才能繼續生活,因此才能與過去的自己交換,開創不一樣的人生。

四、從女性街友處境反思社工角色

社工奧黛莉為凱薩琳找到一間房子居住,但是她寧願搭乘只有兩班時刻的公車回到收容所,這拒絕別人為其解決方法的行為,讓奧黛莉相當沮喪,覺得社工像是倉鼠在跑滾輪:「做白工。」而她只能不斷打115街友服務專線,為她們安排夜間庇護所。這或許是街友的心裡障礙,因為街友已經與社會脫節一段時間,重新適應獨立生活並非易事,這亦是社工協助街友工作最難突破之處。即便竭盡心力為街友媒合工作機會,但面對街友放棄獨立謀生的機會,或是在協助茱莉過程的不知為誰而忙的心灰意冷,皆是可以讓我們思考要求社工責任的同時,如何制度化支持她們工作的重要,這包含國家如何完善因應女性街友真正需求的社會政策。

五、打破數字績效迷思的街友政策

女性街友需要的是什麼?以夜間庇護所為例,男女混合缺乏獨立性及具安全性疑慮、距離太遠不願前往(不願意為了一塊餅乾跑50公里遠)等,揭示女性街友重視安全空間及隱私保護的需求,這是最基本的人身安全。

一般而言,街友服務包含緊急服務、過渡服務(中繼或轉銜)及穩定服務。緊急服務是短期性的,提供食物、衣被、現金救助等;過渡服務提供機會給遊民接受職業訓練、醫療照顧、教育及心理治療等,但在此階段若無法針對遊民個別需求提供服務,仍難以協助改善街友處境。穩定服務則須提供永久住宅、就業機會等。不過,以臺灣為例,多以關懷服務為主,協助返家、收容及轉介就業服務或職業訓練人次仍然偏低。

我們對於街友的想像時常是去性別化的,不太會特別想到不同性別街友的差異性,比起男街友,女性街友可能面臨更為艱困的環境,例如如廁、生理期與性暴力等,這些性別差異帶來的麻煩與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令許多一般女性擔憂害怕,在街頭更是被無限放大。性暴力問題令女性寧願委屈求全,也不敢成為街友,不得已成為街友後不敢落單,而必須隨時提高警覺或尋求保護者。

女性街友人數相對較少。依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2013年發表的統計報告,法國女性街友占全國街友人數38%,相較我國衛生福利部的受理或查報街友人數統計,近三年臺灣女性街友約2千6百多人,僅占全國街友人數11.3%,沒有足夠的聲量能夠引起大眾對她們生活的關注。但她們需要有人加入性別差異化服務模式,工作人員性別意識培力性別差異空間規劃與醫療服務等福利輸送及其相關配套,讓她們在街頭的生活不再險惡,找到一個令她們安心的地方、並重新相信生命、相信人再站起來。

最後,分享本片幾句深層思考的對白:「別當保母,讓她們自己決定」。「我們能找出她的專長,就算她們只有一人有工作,也是成功」。「放下行李,這裡就是你的家」。「我們在播種,不播種就不會發芽,這是小小的勝利,要一步接著一步」。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在街頭與街友相遇,可以更溫暖地靠近。

看完動動腦

1.你認為臺灣女性街友的處境是什麼?

2.你認為臺灣相較於法國,女性街友比例偏低的原因是什麼?

3.你認為臺灣女性成為街友的原因是什麼?

4.你認為臺灣是否需要啟動街友生活狀況、需求、性別分析等實證調查研究?

5.你認為政府部門對女性街友就業穩定措施,應如何強化她們職業重建及融入社會的機制?公私部門可以如何協力?

6.你認為如果要發展性別差異化的街友政策,具體內涵是什麼?

7.你認為如何建立制度支持街友社工工作性別差異化的社會政策及服務?

參考資料

1.衛生福利部歷年遊民統計。

2.2016年台北市遊民生活狀況調查。

3.2017年兩公約國際專家審查第43點結論:制定無家可歸者福利及人權法,分配充足預算資源以保障無家可歸者人權。

上版日期 10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