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鐵娘子:堅固柔情 (The Iron Lady) 鐵娘子:堅固柔情 (The Iron Lady)
導演 菲莉妲洛伊德 ( Phyllida Lloyd)
發行公司(單位) 紘峻國際(出版)
發行年分 2012 片長:105 分鐘
發行地
主題分類 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得獎紀錄 ★榮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榮獲本屆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
導讀標題 《鐵娘子:堅固柔情》之觀影隨想與提問
導讀者 陳宜倩
導讀者單位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 2011)影片為一部傳記電影,描繪英國歷史上至今唯一之女性首相,也是在任最久的首相(當選三次1979~1990)有鐵娘子稱號之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1925–2013)的生涯,由美國演員梅莉•史翠普主演,她也憑藉本片獲得了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影片透過老年時期的柴契爾首相,在家中整理亡夫遺物回首過往,時而出現與其夫日常生活親暱對話互動的幻覺或想像,她青年時期即熱衷政治議題、與其夫邂逅相戀、當選議員、就任教育大臣、角逐保守黨黨魁、出任首相、社會經濟轉型、面對罷工與社運問題、福克蘭群島戰爭、黨內分裂、退休、患上失智症…,不到兩小時的電影相對完整地勾勒出由一名出身勞動階級之雜貨店少女到牛津大學畢業生至擔任英國保守黨黨魁與當選首相領導英國的精采人生。

性別觀點

  電影中文標題在鐵娘子之後加上「堅固柔情」,推測是譯者(或者臺灣的代理商)想要強調導演菲莉妲洛伊德(Phyllida Lloyd)有意識地選擇了透過她懷念亡夫以回憶首相的一生,而非像傳統上在刻劃男性政治人物時,經常使用的透過其大時代之豐功偉業事蹟或經歷的戰爭或歷史事件來描繪其人格與人生成就。這部電影說故事、敘事的方式,顯然的是有意地以這樣的角度展開。當然讀者也可以進一步追問,在如何的社會文化情境下,英文發行的電影在臺灣發行時,中文標題要加上「堅固柔情」?為了適應在地的閱聽人文化慣習?如果鐵娘子沒有堅固柔情,就是男人婆,可能無法引起收視興趣,鐵娘子如果加上堅固柔情可能較能符合臺灣社會對於女性的想像因而可以吸引更多閱聽人觀看?究竟女性參政有著如何與男性參政不一樣的面貌? 而當時英國與現在的臺灣人民是如何看待女性參政與理解女性政治人物?
  在我觀看「鐵娘子」(The Iron Lady)之際,臺灣甫經由平和的民主選舉選出華語世界第一位女性總統(2016),心中特別有感觸。這位臺灣的女性總統當選人有別於其他亞洲女性領導人,並非來自政治世家,也非代父、代夫、代弟從政,相對而言乃是依憑才能與努力累積實力至今,當然她來自富裕的家庭,得以接受海內外高等教育與一般勞動階級家庭子女確實不同,擁有相對較多資源,其成功的路徑與西歐北美國家女性領導人的養成較為接近。今年一月英國「每日電訊報」即以「柴契爾主義將接管臺灣」為題,報導了當時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也由於蔡英文接受過英國教育,被英國媒體拿來跟柴契爾夫人比擬。當然,柴契爾主義是否適合今日臺灣社會則是另一個被熱烈討論的議題。

 

【女人的歷史】
  正當許多人民慶賀臺灣終於有了第一位女性總統當選人並記起臺灣戒嚴時期的黨外民主鬥士為臺灣付出的貢獻,解嚴後各樣公民社會運動團體的奮鬥,鄭南榕等人名字被提起,然而少有人提及彭婉如,臺灣在地有34年頭歷史的婦女新知基金會第一任秘書長,後在民進黨擔任婦女部主任積極推動女性參政與性別平等,1996年11月30日,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在高雄為即將進行表決的民進黨「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徹夜奔走,在當天晚間於路邊招手、上車離開高雄市飯店後失蹤。12月1日彭婉如推動的「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在民進黨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上獲得通過。12月3日警方發現彭婉如女士遺體。這個案子至今尚未偵破,一位畢生為女性權利奔走的人權鬥士死於強暴與謀殺。一般社會大眾似乎並不會將「華人世界第一位女性領導人」之出現歸因為可能源於臺灣婦女運動豐碩成果鋪路,人們記得這些婦女運動前輩們所做的努力嗎?女人的歷史呢?女人的社會運動史呢?

 

【親密關係的民主化】
  在電影中當年輕的Margaret Roberts (柴契爾是日後結婚冠的夫姓,本姓羅波茲是父姓)聽聞Denis Thatcher (柴契爾)求婚第一反應是,再次重申她不會是在家中洗碗盤的小女人人選,她想要有個有意義的人生,而她也得到了「就是因為這原因,我才想跟妳結婚」的男方回應。是在甚麼樣的社會文化情境下,在對於男女結婚想像的文化預設下,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女性政治工作者要先確認她心儀的對象可以完整接受「所有」的她,這個熱衷政治與公共政策議題的她,可以成為他的妻子,而不會被要求辭職在家操持家事?
  臺灣的讀者也可以思索,在臺灣成為女性政治人物的條件為何? 父母家庭願意栽培、接受高等教育、熱衷政治議題、因而也要能承受政治工作在不同時期的危險性與高壓性、願意理解你人生理想的親密伴侶? 受到市民愛戴的高雄市陳菊市長19歲便投入政治參與社會運動,據記者專訪報導交男友時雙方話題只要論及婚姻,男方就會要求她淡出政治,在家「洗手作羹湯」,「未來結婚不能像現在一樣,每天往外跑,作冒險犯難的事」,要她放棄政治,最後她選擇從政,對感情不強求。相較於男性政治人物,女性政治人物多半要承擔「未能擔任賢妻」、「未婚」甚至是「國安危機」的指責。今天呢? 臺灣社會經歷了民主化的洗禮,親密關係的民主化呢? 在親密關係中,男男女女當事人都可以成為彼此追求人生夢想的最佳盟友嗎?還是有些人會被我們的社會與文化壓力要求默默犧牲以成就另一人的夢想?

 

【兼顧家庭與工作公共政策】
  電影中也呈現了身為英國保守黨黨魁與擔任首相的日理萬機,她必須狠下心丟下年幼的孩子心無旁騖地參與政治。年幼子女的撫育與政治無關嗎? 恰巧此次臺灣選舉女性參政創下了立法院有史以來的女性參政紀錄,38 %的立法委員為女性,民進黨新科立法委員余宛如主張修正「立法院議事規則」,開放立委及官員必要時可帶三歲以下嬰幼兒進入議場開會,而引發爭論。主流的討論把焦點放在議場很嚴肅不適合帶幼兒進入、立委有這特權一般職場難以適用等等。卻忽略了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她為何想要把幼兒帶到工作場所? 想要參與公共事務、報效社會的女性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 這本來應是對於男女一併適用的問題,但由於臺灣的文化預設仍是男主外女主內、育兒是母親的事,過去在立法院的諸公們由於仰賴家中的女性擔任照顧重責,這育兒兼顧家庭與工作議題不易成為公共政策辯論議題,有沒有適當的托育措施一直以來都會對於有幼兒的就業母親有較大的衝擊。此次隨著有年輕女性立委(且超越關鍵性1/3的人數進入傳統以男性為主生態的立院),這樣的提案遂浮上檯面。在大部份的政府機關與公私立機關未如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僱用250人以上員工的公司,應設置托兒設施或措施)下廣設平價的公共托育設施,也就是上班的地點、接送時間和托育服務供給者等等考量下,不方便哺育幼兒、探視,也難怪余委員提出了帶幼兒入議場的提案,作為他卑微的訴求,而如此的提案卻引發了臺灣社會長久以來對於現今女性角色假設與公共托育政策之論戰,我個人覺得很值得關注與持續地監督政府。

 

  瑪格麗特•柴契爾首相的鐵腕作風與對待同黨人士的霸權作風在今日看來有褒有貶,但我可以想像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政治圈中,她極力想證明自己比男性還有種、還能承擔一切的心情,歷史上的男人強權政治不都這麼幹了,也很少聽到政治評論家稱哪位男性鐵腕作風,好似這本是應然。這到底是信仰價值觀不同、行事作風不同還是性別仍舊是其中一個因素? 她所提出的財政上壓縮公共支出,降低稅收;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制,並大幅削減社會福利政策。所屬政黨對於弱勢族群以及工會的壓迫,也引發英國社會的民怨。老實說我個人並不完全贊同,當然在如何的政治經濟條件下要進行如何之政府管制(是放寬或者緊縮)以引領社會健全發展,本來就不是簡單的議題,但我可以確信的是:隨著更多來自不同階級、族群、與年齡的多元女性主體的參與政治,我們將會有更加不同的考量社會差異的公共政策論辯,也許我們應該一起把過去盛行已久的父權榮耀跟她亡夫的遺物一樣整理整理,共同來面對當今社會的多元挑戰,一起練習男女互為主體的夥伴式關係,不論是在親密關係或者是公共職場,共同創造花樣主體都可共榮的幸福環境。

看完動動腦

1.柴契爾夫人參政的20世紀當今的21世紀,女性參政的情形有如何的變化?
2.女性往往因為婚姻及生育因素離開職場,如何協助其兼顧工作與家庭,並促進兩性在職場上的平等?

相關檔案 鐵娘子:堅固柔情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