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陽陽 陽陽
導演 鄭有傑
發行公司(單位) 雷公電影
發行年分 2009 片長:112 分鐘
發行地  級別:普遍級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得獎紀錄 亞太影展最佳女演員(張榕容)、第11屆臺北電影節劇情長片類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女演員(張榕容)、最佳音樂(林強)
導讀標題 臺法混血女性的成長:情慾自主與身分認同--《陽陽》影片導讀
導讀者 趙庭輝
導讀者單位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女性混血兒總是讓人感覺漂亮,因為輪廓明顯的立體五官與玲瓏有致的窈窕身材,確實充滿異國情調。然而在刻板印象的美麗外表下,她卻往往必須面對「究竟自己是誰」的身分認同問題。如果她又隨著母親改嫁在重組家庭中成長,那麼遭遇的困境就會不斷延伸擴大到親情、友情、愛情,甚至是情慾流動的衝突。這部由鄭有傑自編自導的電影,就是在描寫「臺法混血」女性陽陽的成長經歷,並聚焦於「情慾自主」與「身分認同」兩個主軸。在不同情感糾葛的心理起伏變化中,陽陽應該何去何從?

性別觀點

本片透過風格化的逆光肩扛手持攝影、充滿焦慮感的晃動鏡頭、角色明焦而周遭背景糊焦的逼視技巧與大量一鏡到底的跟拍手法,捕捉演員真實細微的情緒,深具強烈的藝術性。並在通俗劇類型的包裝下,採取非傳統敘事的直線方式鋪陳故事情節,著重「中心角色」陽陽的心理意義,藉由與她有關的角色和事件按照時間順序連結推動情節發展,再由陽陽的觀點進行組織,又深具疏離的陌生化。使得觀眾在藝術的影像語言與疏離的故事情節中,產生似曾相識卻又覺得陌生、愈想靠近卻又離得愈遠,甚至無法真正理解情節內容與文化意涵。觀眾必須很有耐心跟著女主角陽陽,慢慢體會作為「臺法混血」女性成長的心理反應與情緒變化。才能瞭解陽陽與小如掌握情慾自主權而重新書寫女性的形象,以及陽陽拒絕父系語言否認種族歸屬、而選擇母系語言持續運用與重造,藉此獲得身分認同的可能。

  開場白的重組家庭婚禮是相當重要的事件,「預設」故事情節朝向通俗劇發展的調性。同為田徑選手的異父異母姐妹陽陽與小如相互較勁,並透過自己身體掌控情慾自主權,滿足紹恩為要爭奪愛情。她們倆的名字具有性別權力關係的隱喻,「陽」是指雄性或男性,而「如」則是以女字部首指示雌性或女性,突顯陽陽深具不同於異性戀父權體制文化期待的陰柔特質。陽陽「挪用」異性戀男性的「全壘打」用語,在紹恩住處掌握情慾自主權與「主動」的交合體位,「完全征服」這個透過A片混血女郎,對她進行「被動」性幻想的雄性動物,在充滿報復的心理中取代小如的位置。而被陽陽拒絕再續身體歡愉的紹恩與小如發生性關係時,則是他採取「主動」的交合體位,然而「無聲」的小如卻「預知」紹恩與陽陽的背叛。她發現事實之後展開報復行動,陷害陽陽誤服禁藥,使得原本「微弱」姐妹情誼轉向「強烈」的敵對關係。小如親手毀掉陽陽的田徑生涯,報復她奪走自己的愛情與情慾,並於再次與紹恩發生性關係時完全獲得主導與控制。無論是陽陽或小如,都藉由身體掌控情慾自主權左右紹恩的慾望,重新書寫過去被動懦弱的女性形象。
  紹恩輕視愛情、看重情慾,具有符合異性戀父權體制文化期待的陽剛特質,與「無情慾的」隱晦陰柔男同志形象的鳴人形成強烈對比。鳴人離開田徑場改行轉作經紀人,被陳教練稱為「不正經」的工作,隱喻他被異性戀父權體制邊緣化的處境。鳴人在演藝圈內保守內斂,不像異性戀男性擅於逢場作戲與性好漁色。他主動為陽陽介紹工作機會也保持尊重的態度,溫柔和煦、輕聲細語,又鼓勵陽陽學習法語、參與社交活動,稱呼她為「臺妹」,肯定陽陽的身分認同。即使鳴人刻意與陽陽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然而在教導國標舞時卻遭到她的「主動」挑逗,迫使鳴人婉拒陽陽的追求,劃清異性戀與同性戀的情慾界線。
  陽陽離家出走投靠鳴人,使得敘事形式大幅轉向,進而突顯陽陽「臺法混血」身分認同的困境,像是緊箍咒般如影隨形、無所不在的桎梏與束縛。陽陽參與偶像劇拍攝的故事情節如同本片的「翻版」,她飾演介入男女主角愛情關係的第三者,而形成「情慾自主」的「戲中戲」反諷效果。因為看不懂法文無法說出新劇本的臺詞,陽陽遭到導演責罵。她向鳴人表示不想再演法國人,決定離開演藝圈並重新回到學校。游移於「臺法混血」生理結構與「會說法語」父系語言之間的陽陽,徘徊在身分認同的模糊地帶。
  從未見過法國生父的陽陽具有曖昧與「混種」的特質,處在臺灣這個空間中,受限於無法改變的生理結構,而不斷在「兩極徘徊」的文化上拉扯與掙扎。正是臺灣與法國兩個文化無法相合、也無法分開的矛盾處境,使得陽陽必須積極尋找擁有潛在反抗力量的「第三空間」。最明顯的就是她在鳴人安排的法語課上,根本拒絕學習父系語言的法語、而以母系語言的華語或福佬話進行替代。她想盡辦法透過母系語言的運用,讓自己持續生產與再生產而成為重造的臺灣人,甚至希望鳴人別再強調她是法國人後裔的事實。陽陽想要證明的是,說得一口流利的臺灣語言,足以讓她反抗與生俱來的「臺法混血」生理結構,進而希望生活周遭的人能夠接納她,藉此獲得身分認同的可能。
除了種族身分認同之外,陽陽的性別身分應該是認同母親,她與陽陽一樣深具不同於異性戀父權體制文化期待的陰柔特質。脖子上的「玫瑰刺青」突顯特立獨行的性格與女性形象,默許陽陽打敗小如的企圖心,彷彿不是一般母親的行事作為。讓陽陽離家出走,充分說明陽陽如同她的「翻版」,藉以強化母女傳承的「共生關係」。只是這個關係因為陳教練透過異性戀婚姻介入而遭到破壞,陽陽在離家之前與母親同枕共眠,就是「回歸」母女相依為命的生活狀態。帶著母女合照出走的陽陽,日後與母親見面時拒絕陳教練前來探望,都是她對重組家庭的否定,並成為尋找性別身分認同的重要行動。
  因此陽陽的性別身分認同從母親轉移到父親身上,當生父與繼父先後「名存實亡」在情節發展中消失之後,她必須依靠「想像的父親」鳴人獲得女性主體。「父母兼具」的鳴人充滿慈愛與關懷,完全取代已經「不在場」的父母位置,讓陽陽願意並勇敢做自己。他帶著陽陽參加選角活動,這部描述「混血兒尋父」故事情節的電影,如同本片的「翻版」,再次形成種族與性別「身分認同」的「戲中戲」反諷效果。導演在最後場景裡希望陽陽能夠藉由死亡生父為她拍攝的照片,釋放最真實的情感。然而陽陽從未見過生父,她真正看到的、腦海裡想像的只有眼前「想像的父親」鳴人。也就是說,陽陽對生父的「抽象」感覺來自她對鳴人的「具像」認識。陽陽最終瞭解生父暗中守護她的愛,然而她是否真的能夠獲得女性主體呢?片尾畫面「溢出」故事情節之外的片段,卻又否認這個可能,因為鳴人隱晦陰柔的男同志形象,並不符合異性戀父權體制的文化期待,使得開放性結局留下不解的疑問,而讓觀眾擁有各自閱讀的想像空間。
看完動動腦

1.   你們認識的人中有類似陽陽的遭遇嗎?作為混血兒的他們如何適應臺灣或其他國家生活?

2.   如果妳是陽陽,由於女性混血兒的身分無法得到認同,妳會選擇怎麼樣活下去?
3.   對於陽陽與小如透過女性身體掌握情慾自主權,作為女性的妳贊成還是反對?原因為何?
4.   你們喜歡陽剛特質的異性戀者紹恩、或溫柔和煦的男同志鳴人,究竟愛情或情慾孰重?
5.   你們有重組家庭的親友嗎?毫無血緣關係的他們怎麼樣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

 

參考資料

趙庭輝(2010)。《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臺北縣永和市:華藝數位。

趙庭輝(2013)。〈女性運動電影《陽陽》:性別再現與身分認同〉。《藝術學報》,92,237-254。

相關檔案 陽陽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