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完美嬌妻養成班 完美嬌妻養成班
導演 馬丁波渥斯
發行公司(單位) 原創娛樂
發行年分 2020 片長:109 分鐘
發行地  級別:保護級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健康、醫療與照顧
導讀標題 完美嬌妻養成班───從「校長夫人」到「經營者」的覺醒之路
導讀者 黃瑞汝
導讀者單位 中華民國書香關懷協會創會長/前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行政院性平會委員
看前想一想

1.在您的成長歷程中,是否曾被教導過,身為一位「好妻子」必須具備哪些特質或能力?

2.對於這些「好妻子」被認為應有的特質或能力,您是否認同?為什麼?

內容簡介

《完美嬌妻養成班》(How to Be a Good Wife)無論是中譯片名,還是英文片名,都帶有一種歐洲喜劇特有的反諷詼諧基調。雖然故事的起點的確是始於「完美嬌妻養成班」,但本片的主軸絕非告訴女人”How to Be a Good Wife”,而是”How to Be Yourself”。

1960年代,法國各地家政學校林立,許多少女被父母送進學校訓練「家庭主婦必備的能力」。學校課程不僅教授社交禮儀、烹飪、做家務、育兒、相夫教子等技能,更強調妻子在家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不僅須服從、忍讓、克制、無私、包容,對丈夫的過錯更要保持睜一支眼、閉一支眼的大智若愚 (直逼「聖人」的境界!)。

本片的主角波萊特正是家政學校典型的女老師。永遠穿著一身端莊的裙裝、舉止優雅,為了取悅丈夫,每天皆精心打扮且衣著不能重複;課堂上,一字一句皆對女孩們諄諄教誨以男人為中心的家庭觀。

而波萊特在自己的家庭中也是徹底貫徹這套價值觀的。波萊特的丈夫是這所家政學校的校長,雖然名為「校長」,但他既不用領導,也不用教學,學校中的所有事務皆是由妻子、妹妹、修女三位女性負責打理。這間家政學校其實是個家族企業,校長不僅無能,也無心經營,完全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但僅是因身為男性,便能順理成章的繼承「校長」的頭銜和不容置疑的權力,連學校的烹飪課都會優先教導學生們如何煮出他最愛吃的菜餚。

而這位校長對學校最大的「貢獻」,大概就是他的驟然離世了。當丈夫以一種頗為荒謬的方式驟逝後,波萊特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為了學校自立自強,從覺得自己沒有資格過問財務、被丈夫禁止開車、沒有自己的銀行帳戶,到穿上一身帥氣褲裝、坐上辦公桌語氣堅定的談判,甚至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慾、勇敢發展第二春,波萊特從一位以夫為天的「妻子」真正蛻變成獨當一面的「經營者」,不僅是經營學校,也經營自己的人生。

本片將背景設定在適逢1968年巴黎學運的社會氛圍中,從民心思變、女權運動風起雲湧的大環境,到一間家政學校的重新定位,再到波萊特個人意識的萌發,都是走在盲從、依附到自主、自由的覺醒之路上。

如同本片的結尾,波萊特帶領一群女學生自信昂揚的走向「五月風暴」的巴黎,在陽光明媚的大道上,無數女權運動者、女性主義者的名字與她們同行,象徵國家、組織、個人都已一步步走向解放。平權路上,「妳」不孤單!

性別觀點

從「新娘學校」談起:女人為了什麼而求知

 家政教育的範圍非常廣,包括家庭倫理、婚戀關係、親職教育、家庭財務管理、消費與環保、營養膳食、家庭保健、家庭美學、家庭文化生活等,對服裝、飲食、裝潢、行銷、社區服務、家政服務等行業皆有影響,而國際家政學會的總部正是設在片中每位女孩嚮往的解放之地──法國巴黎。

臺灣早期也有許多如同片中招收女學生、學習家政教育的學校。因當時社會普遍觀念認為女人最終的歸宿仍是步入家庭,因此,這些教授家政教育的學校往往被戲稱為「新娘學校」。

家政學是以提高人口素質、家庭生活物質及精神品質為目的的正式學科,但,長久以來其專業性卻也常備受質疑。

因為在父權社會的性別分工下,家庭等私領域的經營總是被劃分為「女人的事」,而「女人的事」往往也被認為是瑣碎的、不重要的、不登大雅之堂的。然而,經營好一個家庭果真比經營好一個公司容易嗎?

桑德拉·哈定(Sandra Harding)是女性主義知識論中最有系統、影響最深遠的哲學家。所謂「知識論」,便是探究什麼知識是值得研究的、誰能成為研究主體的論述。哈定認為,在傳統的學術主流下,女人不被認為是「合格的知識代言人」,過去聲稱的「科學」其實都是以男性中心做為「普世價值」,以男性觀點建立的知識、學科卻打著「價值中立」之名號,女性的經驗與立場長期遭到漠視。

如同本片中的許多片段也可以看出來,在那個女性意識尚未普遍覺醒的年代,女人的需求和經驗往往是「失聲」的。例如,學校明明有教導「健康教育」課程,但女學生們卻對自慰、性器官噤若寒蟬,甚至連自己有陰蒂都不知道!可見,學校「健康教育」應該連最基礎的「認識自己的身體」都避而不教。

那麼,如果連最基本的「自己」都不認識,這些女孩又是為了什麼而求知、為了什麼而求學呢?我想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是片中波萊特反複唸叨的口頭禪:「取悅妳的丈夫」!無論是片中的家政學校,還是台灣早期的新娘學校,女性受教育的目的都被簡單的化約為畢業就能「嫁個好人家」。

波萊特和兩位教師在學校中設立了鋪天蓋地的規訓,讓原本青春奔放的女學生們逐漸放棄理想、撤守自我,以便未來能夠順從丈夫、專心理家,這也是波萊特覺醒後之所以會如此懊惱、自責、崩潰的原因,原來,自己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教育」,其實是扼殺女孩自我的劊子手!

講到這裡,不禁聯想到1907年10月1日設立的「臺北長老教會女學堂」(其前身便是大名鼎鼎、由馬偕牧師與其夫人張聰明女士於1884年創設的「全台女子首學」──淡水女學堂) 的辦學理念。為了避免學校僅被當成「新娘補習班」、學生年紀輕輕就早早嫁做人婦,女學堂招收學生時都會與其父兄約定,三年內絕不能讓女學生退學,否則必須加倍賠償學費,也規定纏足的女學生必須先解纏始得入學。早在1907年就能用「啟蒙」而非「約制」的觀點興辦女子教育,著實令人敬佩!

其實,教育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藉由求知了解自己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How to Be a Good Wife”從來不應該是女人求知的目的,”How to Be Yourself”, ”How to fulfill Yourself”and ”How to improve Yourself”,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女人打從心裡的感到滿足。

 

真有「完美嬌妻」?!我不要妳當我的奴隸,我想跟妳共度人生……

本片其中一個特意突顯女性困境卻又無比真實的巧妙安排在於,學校課程幾乎是由波萊特教授,但她卻從未被稱為「老師」,師生對她的稱呼都是「校長夫人」,甚至連波萊特這個姓名也鮮少在學校出現 (直到珍視波萊特的初戀情人出現後,波萊特才被頻繁的「直呼其名」);教烹飪課的吉貝在學校同樣也沒有任何名銜,更從未有薪資收入,且一直以來皆被灌輸沒領薪水是合情合理的。

沒有職稱、沒有自己的名字、沒有收入,同樣的情況也映照在無數家庭主婦身上。

婦女團體雖已提倡「家務有給制」多年,然而,真正能有穩定收入並累積到一筆自己可運用的儲蓄的家庭主婦,在現實社會中,卻仍寥寥無幾。2014年,有經濟學家曾以時薪計算美國15,000名家庭主婦日常承擔的工作,發現平均年薪竟高達12萬美元!在台灣,yes123求職網於2020年5月做的調查也顯示,女性對家庭主婦的平均期望薪資是4.7萬元。

家庭主婦的勞動成本不僅長期被忽略,進入家庭後,女人也常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例如,我的先生姓林。結婚後,別人對我的稱呼就從「黃小姐」變成了「林太太」;小孩出生後,我又從「林太太」變成「林媽媽」。即使我們各有事業,但當我與先生一起出現時,一般人還是習慣優先關注我先生的職業、職稱,而我,嗯,似乎只要簡單稱呼一聲「會長娘」、「林太太」就可以概括出對我的認識了。

在傳統父權社會中,人際網絡及對「身份」的定位,是圍繞著父系家庭建構的。因此,許多女人,一輩子總為了別人操勞,努力當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媳婦」、「好媽媽」,但卻忘了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我們中華民國書香關懷協會就曾對1,250位中年婦女進行問卷調查,居然有高達57%不曾問過自己「我是誰?」,顯見,女人要活出「自己」,確實有難度!

這部片中,刻意呈現了一幕「新舊女性」的思想衝撞。當自主意識強烈的新時代女學生向波萊特發出怒吼:「妳要把我們變成丈夫的奴隸,就像妳一樣!」竟讓波萊特當場衝擊到啞口無言;而我認為,片中最動人的一句話,也莫過於當尊重另一半、珍視另一半的初戀男友向波萊特說出:「我不要妳當我的奴隸,我想跟妳共度人生!」,不經意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卻能如此強而有力的觸動波萊特及每位女人的心。

我想,那一定是因為,無論是即將步入或已在婚姻中的女性,都希望有人能對自己說出這樣的話。因為,它說出了,在婚姻中,女人不需要「完美」,也不必當誰的「嬌妻」;「完美嬌妻」從來不曾存在,兩個互為主體的「經營者」一起攜手共度人生,才是婚姻最完美的經營之道!

看完動動腦

在婚姻或家庭中,您期待別人如何稱呼您?如何與伴侶互動相處?如何保持自己的主體性?請分享您的真實經驗與想望。

關鍵字詞 家政學校 新娘學校 女子教育 家庭主婦 家務有給 婚姻 主體性 意識覺醒
參考資料

Harding, Sandra (1987). Feminism & Methodology: Social Science Issu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上版日期 1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