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來繼承家業?誰的家業?
這部電影的主軸之一,是小林家的蘋果農園。小林夫婦傾其畢生的努力,澆灌蘋果樹成長茁壯,並且靠著蘋果的收成養家並栽培孩子長大。對孩子拓也來說,父親三十年來一心一意只想到蘋果,連吃飯時都可以開玩笑說要出一本蘋果料理食譜,他無法理解父親對蘋果的執著。由此看來,蘋果農園是父親的家業,也是父親在意的事業,而母親扮演著支持家庭與照顧孩子的角色。影片裡雖然呈現了很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形式,但父親對孩子展現的溫柔與溫暖,倒是有別於父嚴母慈的刻板印象。
對主角拓也來說,繼承家業等於沒出息。他心中第一次萌生與父親對立的念頭是在中學遭遇田徑的挫敗時,當時他因受傷再也無法穿釘鞋參加比賽,父親卻幫他買了一雙種田用的雨鞋,對他而言很是諷刺。當下,他認定父親根本對他的人生沒有特別的期待,只希望他老老實實地繼承果園。這樣的認知,在他心中種下遠離家鄉的因子,他沒有繼承蘋果農園家業的意願,甚至曾經對父親說出「除了蘋果你懂個屁」這樣粗俗的話。當時,父親的回應是:「一輩子種蘋果不好嗎?」拓也並沒有認知到,父親的工作其實充滿了挫折,例如每逢天災就會直接影響到蘋果收成,讓一整年的努力付諸流水。童年的拓也,曾經撿起地上的蘋果起來咬一口,告訴父親即使蘋果掉在地上還是很好吃。此般天真無邪的回饋,是對父母親投入工作最真切的鼓勵。同樣的,當拓也經歷到各種挫折時,父親也扮演著樂觀或者默默支持的角色。或許,父親最能懂得堅持理想之珍貴與不易。
眾所理解,「家業」是家族相傳的事業。但是,每個人生涯志向或人生目標不同,家業真的可以相傳嗎?父母親以為傳承自己的事業給子女,真的是好的嗎?不過,本片不講大道理。看到最後,觀眾就慢慢理解了,「朝向目標努力」與「不輕言放棄」的人格特質,才是父親傳承給主角的家業。可惜的是,這部電影較著墨於父子的互動,母親的角色並未突顯。我想,普天之下的每位母親,在鏡頭之外也都有她們自己的人生。選擇聚焦於父子,則是作者或導演本人的經驗所造成的性別視野。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母親能夠入鏡,敘說她們的故事。
二、男人的工作?女人的工作?
除了家庭事業傳承的議題之外,「工作」是這部電影第二個聚焦的主題。這部電影裡面有哪些人做了哪些工作呢?除了主角父母本身務農之外,還有同學明日香(女)在農會工作,鈴木老師(男)在中學工作,樂團的另外兩位成員後來也因為混不下去而開始穿西裝打領帶準備求職。事實上,性別刻板印象無所不在,當人們對工作懷有性別刻板印象時,不僅對女性不利,也對男性不利。例如本片的主人翁拓也遮遮掩掩且不向父母表述自己的音樂夢,顯示他自己似乎也認定樂手是一種較為不被認同的工作,這就是性別偏見或刻板印象的影響。許多工作都被賦予既定的性別成見,例如消防員是男人的工作,護士是女人的工作。當人們認為男性或女性較為適合某項工作時,會導致其對很多職業產生偏見,進而影響不同性別者之錄取、薪資、晉升或績效評估。
臺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帶動了性別工作平權的勞動法制變遷,原有勞動體制中有關工作平權的設計與安排僅流於形式,例如早期《就業服務法》主管機關對違法設立單身條款的資方只能罰款三千元,或以往《勞動基準法》處以罰金的額度也僅於二千到二萬元之間,且無連續處罰的規定。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立法院於2002年通過《兩性工作平等法》,於2008年更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重視不同性別者的貢獻,將制度設計的更友善與積極正面,其總則第一條說明立法目的為:「為保障性別工作權之平等,貫徹憲法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之精神,爰制定本法。」,對性別歧視之禁止、性騷擾之防治、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等,有更為具體的作為。
雖然日本在1985年制定了《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但是日本的性別平等狀況則顯然有待改善。以世界經濟論壇於2015年針對《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呈現十年內世界各國消除男女性別差距的情況來看,日本的世界綜合排名為101名,遠低於德國(第11名)、法國(第15名)、英國(第18名)、美國(第28名),與中國(第91名)、印度(第108名)、韓國(第115名)處於相同水準。根據該項調查,日本在「教育」和「健康」的性別平等情況並不差,但在「政治參與」與「經濟活動的參與和機會」則顯示女性的相對弱勢情況。由此可見,本片呈現的樣貌僅冰山一隅。而明日香同學能夠在農村獨當一面地工作,是本片作者對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