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 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
導演 妮琪卡羅
發行公司(單位) 傳影互動
發行年分 2017 片長:127 分鐘
發行地 美國 級別:輔導級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導讀標題 柔弱也剛強--於納粹極權苦難中燃起希望的女性視角
導讀者 蔡篤堅
導讀者單位 屏東基督教醫院講座教授兼生命倫理暨社會醫學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兼任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看前想一想

1.何謂女性視角的電影,和主流電影的男性視角有何不同?您能夠想起過去曾經看過類似的電影或是小說嗎?如《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等,能夠舉出幾個例子嗎?

2.面對戰爭,乃至於優勝劣敗的理性思維,性別反思的可能、意義與價值何在?

內容簡介

這是2017年獨立製片的女性視角電影,由妮基·卡羅執導、安琪拉·沃克曼改編自黛安·艾克曼根據安東尼娜·扎賓斯卡1968年以《人與動物》(Ludzie i zwierzęta)為名出版的日記所整理而成之同名紀實文學。描述歐洲最大的動物園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事,華沙動物園園長及夫人(薩賓斯卡夫婦)如何在納粹德國佔領波蘭期間屠殺猶太人的陰影下,協助三百名波蘭猶太人獲得庇護並逃亡的事跡。全片由園長夫人視角,見證戰前繁華幸福的家庭與動物園區,女主人如何串起友善員工和動物的場景。可是突如其來的戰爭陰影與納粹恐怖統治,不僅促使德國與波蘭動物園長權力的交替,更帶來園區動物與波蘭猶太人悲慘的命運。期間由友情出發而成就大愛,薩賓斯卡夫婦同心協力冒險幫助落難的猶太友人,而後無私地義助波蘭猶太人逃離猶太區,解救其免於被屠殺的命運。歷經園長丈夫參與反抗軍受傷被俘,夫人仍堅持不屈服,最終獲得團圓並成為時代光榮印記的故事。

性別觀點

這部電影描述一位堅忍的波蘭華沙女性安東尼娜,歷經二戰德軍入侵而後俄國的蹂躪,在一個剩下不到百分之六人口的城市,是她讓華沙動物園存活至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納粹鐵蹄之下,這裡成為協助無數猶太人逃難的管道及庇護的居所,義行贏得舉世欽佩!這部影片呈現女性在恐懼蔓延的戰爭中,並非僅僅只能是被保護的弱者,安東尼娜努力打造與維繫動物園,使其成為希望之地,保護著動物和猶太人,於戰爭時更扮演了勇敢的保護者與堅毅的抵抗者。

這也是一部關於信任、人性、悲憫和欲望交織的傑出電影,尤其出自真人真事。「個人的即政治的」強調女性面臨的困境有其社會和政治結構之連結,透過政治(權力關係)的介入才能產生變化,由此展現本片在納粹德國的佔領下,迫害殺戮的見證危機無所不在,而對於動物、猶太人以及可能反抗者的立即屠殺,則是德軍佔領下的日常,可是既存的親友之情,怎能因苟活而無動於衷?基於同理心的反抗也是人類共同的天性,這故事由此展開全然不同的敘事格局。

性別的角度無所不在,當中蘊涵著複雜的慾望、感性和理性交織,遠超過易於陷入同性及異性的二元對立思考所延伸的刻板印象。故事緣起於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和樂異性戀家庭、兼愛動物友善員工的幸福企業,卻因德國快速併吞波蘭而陷入困境與危機。人的根本價值、動物存在的可能、家庭保全的機會、人際支持的考驗,甚至於企業如何求生,在納粹的鐵蹄之下,無一不是考驗!公私領域、專業價值、夫妻信賴、權力誘惑等等,由微觀的人際關係再形塑,到知識、權力、價值等宏觀屈從與反叛論述形成的機運開展,具包容性的多元及複雜層次之差異共同體形塑,免不了信賴試煉和認同危機的考驗。如果恐懼為必然、執念生妄心,那人際關係的分寸拿捏何在?人心、家庭、友誼、專業、社會,甚至是愛國的誘惑和威脅,這一切複雜關係的梳理,才是探究性別平等的真諦,也是困難的挑戰!

知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邦稱二十世紀是極端的年代,最殘酷的政權往往衍生自最初始的善意,但慾望沖昏了頭,執念生妄心,釀成人世間的悲劇不斷上演。知識權力形構下的現代性論述,撐起了希特勒首席動物官男性父權的身影,孤傲也自信,掌握並贏得權力的他,甚至要讓百餘年前滅絕的牛復育再生,這是連現今的基因體醫學都做不到的事,可說是因權力而自我迷失的寫照、一個深刻父權宰制欲望的心理分析。天道既毀,是否由大地之母來修復?而所謂的「母體」原來不見得是個人,而是集體修復和反抗的群象,反抗無所不在,臣服、柔順也征服,衆志成城。

可是即便是女性或母性的意象,該爭取男性的尊嚴嗎?電影小說迷人之處,在於帶給我們對人性更深邃的反省和質疑。園長因加入地下反抗軍而中彈被俘,園長夫人該犧牲自己的肉體營救丈夫嗎?而之前的情愫是建立在專業的傲慢與矜持,撩撥的欲望因忍不住自身的不忠貞而𣊬間止息,激盪出的怒火和慾火交鋒是何結局?小男生被迫鎖住自己的母親,母親聽聞槍響的徹痛心扉…,寫影評和導讀似乎不該過度爆雷。成為母體的媒介—華沙動物園歷經悲憫,承載的不止是影片中的納粹,還有接下來的蘇聯統治時期,倖存運營至今,不只是人世間苦難環境中的善真美維繫,還有一堂性別課。

看完動動腦

1.導讀中提出了一些問題,您看完電影後對這些問題有何定見或是解答?覺得這些是重要的提問嗎?為什麼?您又發現其他值得思考或是提問的面向嗎?

2.這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和一般主流電影在敘事的角度和內容呈現上有何主要的差異?電影呈現了善惡兩極的二元對立關係嗎?為什麼?

3.「個人的就是政治的」,這是對壓迫的醒覺,可是反抗的意識或是力量也會在個人或是群體的層次展現嗎?從這部電影,您如何看到個人與群體反抗意識的交錯和可能?可以舉例說明嗎?

關鍵字詞 個人的就是政治的、性別角色扮演、感性和理性交織、刻板印象、差異共同體、性別平等的真諦、父權宰制、母性的意象、專業的傲慢與矜持
參考資料

1.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劉裘蒂譯,1997,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

2.Hanisch, Carol.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Notes from the Second Year: Women’s Liberation. Eds. Firestone, Shulasmith and Anne Koedt. New York: Radical Feminism, 1970.

3.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1996,極端的年代1914-1991,台北:麥田。

4.Bordo, Susan. Unbearable Weight: Feminism,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Body.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93。

5.道德經,URL=https://grn.5000.com.tw/45000words.htm 

6.Hickey-Moody, Anna & Willcox, Marissa. (2019). Entanglements of Difference as Community Togetherness: Faith, Art and Feminism. Social Sciences. 8. 264. 10.3390/socsci8090264.

上版日期 11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