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老爸兩頭燒 老爸兩頭燒
導演 布魯諾波達里戴斯
發行公司(單位) 飛擎國際視聽有限公司
發行年分 2020 片長:95 分鐘
發行地 法國 級別:普遍級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
得獎紀錄 ★2020坎城影展官方選映 ★2020昂古萊姆法語電影節 ★2020法國多維爾美國電影節 ★2020法國盧米埃電影節 ★2020蘇黎世影展 ★2020香港法國電影節 ★2021斯洛伐克藝術電影節 ★2021北京國際電影節 法國票房9千4百萬台幣
導讀標題 導讀《老爸兩頭燒》:育兒「不」友善職場的喜劇
導讀者 王兆慶
導讀者單位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看前想一想

一、如果現在「沒有小孩」的你,有了一個0歲兒,你的工作會發生甚麼變化嗎?

二、如果「有小孩」的你,當初沒有生小孩的話,現在你的工作會有甚麼不一樣嗎?

三、為什麼育兒與工作之間會有所衝突?

內容簡介

這部電影有兩個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陷入困境的男人。他事業失敗,所以中年失業;他婚姻失敗,偷吃被抓包。更麻煩的是,兩個孩子都還沒上小學,冷戰中的太太剛好要長期出差,所以他白天要自己接送小孩托育,晚上還要負責哄睡。他能不能通過這段育兒考驗?太太也在看。能不能從「醜ㄧ」脫身,就看自己的表現了。

第二個主題是,現在大家都口口聲聲強調職場要「育兒友善」、「家庭友善」、「支持親子」,跨國大企業的人資都特別以此為己任。但如果我們想像最極端相反的情境,一個超級「不」友善的職場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公司的方針是員工一旦有小孩就要fire!這種工作會是什麼樣子?

性別觀點

一、性別分工的歷史變化,育兒與工作的衝突
根據部分學術文獻,「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之所以形成全球普遍化的家庭模式,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的事情。自此以後將近200年來,為了維持經濟運作,地球上的男人幾乎都變成了專職的工人、勞動者、上班族。也因此,我們的世界出現了一句諺語:“Behind every great/successful man there stands a woman.”(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在這套家庭體制下,男人和女人結為連理、組成家庭、內外分工、各有任務。不好好工作的男人會被譴責,不好好教養家庭的女人也會被譴責。
但是最近幾十年,人類社會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帶來了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想要或需要工作的女人愈來愈多,進而導致大量的女性開始體驗到工作和家庭的衝突。女人的生命歷程開始男性化了,因為女人也都要工作;但是女人又並沒有變成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專職工作者,可以心無旁鶩專心衝刺事業。因為在人類社會的預設中,照顧幼兒的主要角色,還是女人。
這部電影用一位中年男子作為故事的主角,但是他為了生活、為了工作、為了家庭而手忙腳亂、侷促不堪的模樣,其實更像是幫助男性觀眾進入、同理育兒女性的生命情境。經歷這種情境以後,更多人可能都會願意思考這個問題——現代人應該怎麼樣才能兼顧工作和家庭?如果工作是有成就感的,家庭是有幸福感的,那怎麼樣才能讓工作和家庭變成兩種並存的快樂,而不是兩種並存的痛苦?
二、理想工作者與第二輪班
有兩個社會學的專有名詞,可以幫助觀眾更深入理解這部電影背後的文化情境。
首先是美國社會學家Joan Acker(1990)提出的「理想工作者」觀點。他指出,現代社會的工作組織表面上是性別中立的,彷彿有能力的人都能往上爬,但這其實是假象。對工作組織而言,「理想工作者」的想像其實非常性別化——因為最理想的工作者就是沒有家累的人,你不可以有干擾職務的私事、家事!換句話說,理想工作者其實是以男人為模板的,因為男人沒有生育、養育的私領域角色要求。也因此,女性在工作組織中自然而然就被邊緣化了,因為被重用的都是沒有後顧之憂的男人,這也是宏觀性別職業隔離現象的基礎。
其次是美國社會學家 Arlie Hochschild(2017)提出的「第二輪班」現象。用本地的諺語來說,就是所謂「蠟燭兩頭燒」。在白天的正式上班工作之外,別忘了晚上還有綿密的家務勞動和照顧責任等著女人。反之,男人則相對沒有這種問題。當然,社會上還是存在少數的平等式伴侶,男女會彼此互助合作、共同承擔私領域的家務。不過更常見的現象是,傳統的男性伴侶打從心裡相信家事、育兒是女人的任務;我就算不是一個「大男人」,而是願意做個「新好男人」,我基本上也只是來幫忙的。更麻煩的是,也有女人困於文化迷思中,於是下班之後會特別做更多的家事、承擔更多的育兒勞動,以此來證明——我不是一個為了追求職涯而拋夫棄子的「壞女人」。
三、諾貝爾獎經濟學家的呼籲
如何破除現代人面對的工作與家庭衝突?男女的家務分工不對等文化有可能改變嗎?2023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哈佛大學經濟學家Claudia Goldin(2021)是這樣建議的:必須正視問題的根源在於工作組織的邏輯,即所謂的「貪婪型工作」(greedy work)。
貪婪型工作隱含了兩種貪婪,一是雇主對勞動力的貪婪。老闆的要求極高、工作的壓力極大、工時很長又缺乏彈性。用台灣人熟悉的話來說,就是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你要隨時可以配合出差,而且夜晚、假日保持手機暢通。另一方面則是勞工對收入的貪婪。因為老闆給這種高壓工作的報酬很高,所以勞工願意犧牲私生活、犧牲家庭和家人,來配合這種工作以換得高薪。
Golding分析,當代男性和女性薪資差距的重要原因就來自於這裡。年輕、剛畢業的時候,無論男女都深深陷入貪婪型工作中,每天沒日沒夜地拼命;但一旦有了家庭,往往是男人會繼續待在貪婪的職位上(甚至升遷),女人則會選擇離開這種工作型態。
所以Goldin呼籲:我們希望男人承擔更多私領域的家務及照顧責任嗎?單方面的規勸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徹底改變工作組織的「貪婪」,男人才有改變的可能。讓所有工作者(特別是男性)走出貪婪型工作的處境,讓人們相信,生活、家庭可以比工作更有價值,核心家庭裡的兩個人才能真正成為彼此的神隊友。

看完動動腦

一、如果我是男主角的老闆,面對一個無法配合加班,又時不時因為小孩突發狀況而中離的員工,我要怎麼辦?我該怎麼做,才能對所有員工保持公平?

二、我們的社會需要育兒友善的職場嗎?Yes or no?And why?我們的大小企業可以跟電影中的公司一樣,維持一個超級「不」友善的職場嗎?

關鍵字詞 工作家庭平衡、友善職場、家務分工、育兒照顧責任
參考資料

Arlie Hochschild(2017),張正霖(譯)。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群學。

Claudia Goldin(2021)Career and Family: Women’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oan Acker(1990)Hierarchies, Jobs, Bodies: A Theory of Gendered Organizations. Gender and Society, 4(2): 139-158.

上版日期 1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