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主廚女神 (The Goddesses of Food) 主廚女神 (The Goddesses of Food)
導演 薇涵.費迪尼(Vérane Frédiani)
發行公司(單位)
發行年分 2016 片長:91 分鐘
發行地 法國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教育、文化與媒體
導讀標題 煮飯是男人的事、還是女人的事?
導讀者 何撒娜
導讀者單位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看前想一想

1.在您家中,主要是誰來料理每日三餐呢?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講到廚師時,您會想到哪些人?

內容簡介

傳統上料理是屬於女性的工作,然而在專業餐飲界卻由男性獨霸。在將近三千家米其林星級餐廳中僅有5%是女性主廚,前50大最佳餐廳中只有2家有女主廚。為何情況如此?

 

《主廚女神》導演走訪全球各地的女主廚,讓這些女性廚師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包括美國名廚愛麗絲沃特斯、法國米其林三星主廚安索菲碧克、西班牙米其林三星主廚艾琳娜阿札克等及其他女性廚師,探討女性在餐飲界的現況及所面臨的各種限制與挑戰。本片亦訪問各飲食相關業界人士,包含食評、媒體與品酒業,探討業界以男性為主的各種「潛規則」。片中呈現當代女性主廚們如何積極思索並突破這些困境與限制,因為她們相信,料理可以改變世界!

性別觀點

我很喜歡看各種影視作品,特別喜歡看跟美食有關的節目。2010年剛搬到韓國定居的時候,因為人生地不熟,很多時候只能自己關在房間裡看電視。記得那時每天上午固定收看一個韓國教育廣播公司(EBS)的節目,一個型男主廚在節目裡教主婦們做日常韓國料理。我覺得料理節目很有趣,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很多料理相關的韓語以及韓國的料理方式。後來喜歡上一個韓國綜藝節目叫《拜託冰箱》,每集節目都會邀請八位不同特色與專長的主廚,利用二位來賓冰箱裡的食材進行即席料理一較高下。這個長壽的烹飪節目從2014年底開播到2019年底為止,共持續了五年,讓料理主廚這個職業變成明星產業,大大提升料理人在韓國的社會地位,並引發後續料理節目的熱潮,包括許多人熟知的人氣料理主廚白種元節目。

 

然而在五年漫長時間裡,參加節目演出的22位主廚中只有一位女主廚,而且只是短暫客串演出,這個事實令人感到困惑。讓我感到更震驚的是,明知道在保守的韓國許多男人可能根本沒有進過廚房,現實生活中每天煮飯的絕大多數是女性,觀眾們(包含我自己)在看這些節目的當下,竟然沒有察覺到這樣的性別偏向。不只韓國,許多國家有名的料理節目主廚也多以男性為主,台灣除了早期的傅培梅之外,媒體上那些我們琅琅上口的主廚,像是有名的烹飪節目《型男大主廚》,只有非常少數時刻上場的甜點主廚是女性,其他都是男性。

 

專業廚房裡的性別想像

 

《主廚女神》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也曾有過跟我一樣類似的震撼經驗。導演有次在尋找主廚相關的資料時,驚訝地發現所有雜誌封面都是男主廚,例如時代雜誌某期的主廚專題封面是三位男主廚,而且內容連一位女主廚都沒提到。但最誇張的是,所有經手的編輯們都沒發現或認為這是個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都覺得沒有一位女主廚有足夠的影響力。有人認為導致這個現象的可能原因是優秀的女廚師比較少見,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並非找不到優秀女主廚,而是人們直覺上已經認為主廚應該是男性,即使看到穿著專業的白色廚師服,人們仍然不習慣把女人視為專業主廚。

 

歷史悠久的《美食美酒》雜誌(Food and Wine,1978年創刊)每年選拔全國前十名最佳新主廚,過去廿年來,基本上每年只選一位女主廚上封面,因為據說「找不到女主廚」。然而,女性在品酒業界、餐廳、食物製造業中人數幾乎和男性一樣多,在釀酒業與農業也是如此。很多女性主廚經營著小餐廳、家庭式餐廳、或異國料理餐廳(像是台灣常見的越南小餐館),卻因為沒有足夠的包裝而被忽略。北歐那些很重視性別平權的國家,在各行各業中有著比例相當的男女,唯獨專業廚房例外,仍然由男性掌控著,相關的媒體也一直都由同樣的人掌控,形成相對封閉的業界。

 

即使在美食王國法國,當代被人公認肯定的女主廚也不多,然而法國美食王國的基礎,卻是在30年前被一群「里昂媽媽」(Les Mères Lyonnaises)們所奠定下來的。里昂是個工業城市,平實美味、用料精良的里昂菜又被稱作是「媽媽菜」,19世紀末期開始湧現出一位又一位「里昂媽媽」,這些媽媽們都有着堅韌的個性和壯實的身材。女人們從鄉下來到都市為企業主工作,從事保母或私人廚師,等她們存到一筆錢後,很多人開起小酒館。米其林指南上第一位獲得三星的女廚師布拉齊(Mother Brazier),她的啟蒙老師有費永媽媽(Mere Fillioux)、蓋伊媽媽(La mère Guy)、珍妮媽媽(La mere Jean)、愛麗絲阿姨(Tante Alice)等,她們的飯菜就像是專門做給心愛的家人朋友吃的,做法簡單,食材用料扎實,不惜成本使用大量奶油、鵝肝、或松露等增加厚重的口感。布拉齊這些媽媽主廚們對舉世聞名的大廚保羅博古斯(Paul Bocuse)影響很大,我們可以說,是這些媽媽主廚們為後來的法國美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有趣的是,即使很多時候我們都公認媽媽或阿嬤的手藝傳承了許多重要的飲食文化基礎與美味的記憶,但當料理成為一種專業之後,似乎就不再有女性的位置。只有少數餐廳有女性更衣室,女廚師必須躲在廁所、或在家中換好衣服,這樣的空間暗示了女性在料理界的地位是次要的,女性在餐廳的工作沒有正當性。連深受女性主廚啟發的名廚博古斯,也從未聘請過女性廚師。女性在餐飲業界被排除的現象,不只發生在高端餐飲(fine dining),也發生在所有與飲食專業相關的每一層面。

 

刻板的性別形象與分工

 

即使一般家庭的廚房裡大多由女性掌廚,專業廚房裡常有著截然不同的性別分工,而這樣的性別分工卻又仍受著刻板的性別形象所影響。

 

專業廚房裡充斥著各種暴力來表現出陽剛氣質,像是肢體暴力、言語暴力、開黃腔、或是罵髒話等。除此之外,帥氣、蓄鬍、有刺青的主廚蔚為流行,這些男性特質被視為有魅力。然而,女性特質卻不見容於專業廚房裡,例如女性不能化妝,不能表現出女性特質,因為這會讓女人顯得柔弱。在廚房的團隊中,女性如果說話帶太多手勢會得到不友善的對待,如果太常微笑可能會被人誤會而引發各種騷擾,所以平常在外面很女性化的人,在廚房內都會變得較為男性化。在廚房裡就像在軍中,以軍事管理的模式來運作,兩者階級架構相同,這是許多人在烹飪學校學到的第一課。即使是五十年來第一位獲得米其林三星的女主廚安索菲碧克,也曾被媒體指控其團隊裡男廚師對下屬曾有過暴力行為。

 

女人在美食界一定得呈現中性樣貌才能攀升嗎?現在的女廚師很多元,有各種年齡階層,也有比較男性化的。然而,專業料理界與食評界依然是男性化的世界,女性跟在其他行業同樣會碰到被物化的問題,外貌與身材成為被討論的焦點。即使許多女主廚嘗試創造專業、準時、乾淨、敬業、反暴力等典範形象,還是無法與男性主廚得到相同的重視與對待。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女性主廚除了是專業料理人之外,她們通常也必須符合傳統期待、擔負起家裡的家務與照顧小孩。除此之外,女性需要更努力地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很難走出餐廳花時間從事別的公關活動;如果她們做了廚房以外的事情,就很可能被批評說她們對料理不夠認真。相對之下,男性主廚並不需要刻意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可以請別人為他們在廚房裡工作,自己在外面從事各項對他們名聲或事業更有利的活動。

 

商業機制的性別偏好

 

即使女性主廚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與專業資格,也不保證能受到外界重視,因為料理界的性別偏好部份源自於商業機制,像是報紙、雜誌等媒體,或是受到一些操弄商業的有力組織影響。報紙或雜誌等媒體的商業模式主要基於廣告資金來源而不是讀者,記者的薪水與辦公室的各項開支,都是由各品牌買廣告版面支付的,品牌偏好讓有名的男人登上封面,而不是無名女子。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沒有報導,投資者不會認識這些女性主廚,也就不會進行投資。當媒體偏向關注男主廚時,投資男主廚成功的機率比較高,男主廚也更容易在各項競賽中得獎。女主廚沒收到邀請參加這些公開競賽是因為她們沒有名氣,但她們沒有名氣也是因為沒受到邀請。

 

2021年共有2817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其中只有大約5%由女性掌廚;自從1924以來,僅兩位女主廚獲頒法國最佳工藝師;世界百大最佳主廚名單是由星等主廚投票選出,其中只包括兩位女性。這樣的結果不意外,男性主廚有著堅固的人際網絡,女性卻常必須孤軍奮戰。在美食界關係很重要,然而影響力強大的共濟兄弟會及各種廚師協會都是以男性為主的世界,非常排外保守,而且常不接受女性會員,少數幾位男主廚擁有很大的決定權,女性很難進入這樣的專業網絡中。

 

承認女性對料理的貢獻,不完全是為了女性商業經營與發展,更重要的是認同女性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被譽為「現代法式料理之母」的首位三星女主廚布拉齊,自己最喜愛的料理是母親親手做的蔬菜湯。家族三代皆獲得米其林三星肯定的安索菲碧克,是曾祖母索菲開啟了家族料理事業,她自己受影響最深的則是外祖母與母親傳下來的手藝。許多女性終身辛苦料理餵飽一家老小,她們的家務勞動卻不被認為是有價值的,也未曾獲得該有的報酬。女性有許多的可能性,但必須要有人支持她們的夢想,才有可能成長並獲得能力。女性的技術與貢獻常被輕忽,人們認為女性必須要會做好菜,卻不相信女性能變成好主廚,而女性也常不覺得自己所擁有的技能是值得驕傲的。另一方面,女性所受的教養常不讓我們要求太多,或像男性一樣看重自己的價值,尤其談到金錢的時候更是如此。

 

女性要進入廚房,也要走出廚房

 

女性在專業料理界受到不平等對待,解方可能也在女性自己身上。身為女性,我們不需要為了爭取平等而放棄料理這類傳統女性技能與分工,但我們更需要學習走出廚房,讓自己的成就被看見。有二件關鍵的事情是我們必須改變作法的:一是更勇敢地面對世界、與外界溝通,一是更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

 

就當代的溝通模式來說,女性常見的思維在現代社會是不恰當的:許多女性不想成為目光焦點,只想專心做菜;相反地,男性更喜歡站在聚光燈下。許多女主廚沒想過要上電視或媒體增加知名度,只想著專注於料理,找出自己的風格與技能,成為更好的廚師,但這樣的做法卻往往不利於整體女性擴展事業版圖與公共領域裡的專業形象。另一方面,女性常在小型廚房工作,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注目,女性也不會想到要更積極地改變這樣的現況,因為身為主廚與母親、妻子、女兒,我們已經有太多責任在肩上。女性出來行銷自己必然會遭受許多阻力及輿論的壓力,因為男性擁有更強大的機制與力量,更多時候經濟主導權也在他們手上。然而成就與口碑不會自然傳開,我們必須讓人們知道我們正在做很棒的事情,有很好的成就,而且做其他女性的榜樣。

 

另一方面,女性不能放棄接受更多的知識與專業訓練,讓自己的專業技能更上層樓。專業餐飲業是需要認真看待的行業,要求的不只是基礎的烹飪訓練,還要學習如何經營管理公司。就像影片中一位女主廚所說,要成為專業人士學習最重要,停止學習就會停止發現新事物;如果女性不能跨越自己的界限學習,怎能更清楚知道女性賦權運動對我們的意義?即使不是專業主廚,一般女性也要學習走出自己的廚房,掌握話語權。例如在法國,女性在用餐時很難有機會拿到酒單來為全桌點酒,因為一桌之主(也就是付帳的人)有八成的機會是男性。想要改變現狀,女性需要主動挺身而出,提起勇氣主動跟侍酒師討論酒單,也可以主動付帳。

 

結語:一起來煮飯,為了更和諧美好的共生未來

 

研究飲食的學者沃倫·貝拉史柯提到,對女性而言,食物毫無疑問展現了衝突性的認同,既是培力的工具,也是限制她們的手段。《主廚女神》這部紀錄片,為我們在女性最貼身的料理領域中打開新的視野。我們看到許多女性挺身而出,嘗試藉由她們最熟悉的餐飲來改變這個世界。玻利維亞的古斯圖餐廳在拉丁美洲前50大最佳餐廳中排名14,來自丹麥的女主廚在當地進行了一個叫做「曼卡學校」的計畫,招募低收入戶學子,不只學習廚藝,也同時學習營養學、衛生管控、以及性別平等、種族平等教育。藉由這個計畫,許多來自底層的年輕人學會珍惜自己的文化,重新認識並看重他們的在地美食,也從此對自己更有自信,希望未來開餐廳來讓大家愛上自己的國家。這類餐飲改造計畫的重要性,絕對不是星級評等與指南所能提供的。我們也看到許多女性如何走出及走入廚房,彼此扶持完成夢想。

 

煮飯是男人的事、還是女人的事?對愛麗絲沃特斯來說,這是兩者共同的事。她本身是主廚暨餐廳店主、國際慢食協會副總裁,提倡從產地到餐桌運動,對美國飲食文化影響很大。沃特斯提到飲食教育的重要性:每個孩子應該都要有機會學習飲食教育,每個人都要學會如何照顧土地、如何攝取營養、以及如何在餐桌上溝通,因為我們需要這些知識才能共同生活。如果在家裡沒有這樣的環境,我們就需要在學校營造出來。飲食教育是能很好理解男女之間差異的機會,女性需要更男性化的部分、男性也需要被女性化,彼此學習分工互補,這樣就有可能達到我們想要的和諧。因為,我們相信能藉由料理來改變這個世界。

看完動動腦

1.料理對於女性來說,是傳統給予的限制、還是一種賦權的方式?

2.在我們周遭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在專業料理領域中表現突出的女性例子?我們社會對於這些女性的評價或支援體系為何?

 

關鍵字詞 性別歧視、性別隔離、刻板印象、料理、女性經濟力、友善職場
參考資料

《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沃倫.貝拉史柯著,曾亞雯、王志弘譯,群學出版社,2014。

《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喬西.強斯頓、塞恩.包曼著,曾亞雯、王志弘譯,群學出版社,2018。

上版日期 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