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迪士尼公主與女生的戰爭
作者 梁庭嘉
出版社 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 99-12-01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迪士尼公主與女生的戰爭》—公主不簡單
導讀者 莊淑靜
導讀者單位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內容簡介

《迪士尼公主與女生的戰爭》一書,改編自梁庭嘉2006年的北京大學碩士論文《迪士尼公主:讓女性自覺也讓女性沉睡》,梁庭嘉從事廣告創意多年,對於大眾流行文化有廣泛而深入的接觸,以迪士尼公主做為研究對象,試圖了解一個問題:迪士尼挑選出六位公主結合遊樂園、商品、影片等眾多商業活動,為什麼《風中奇緣》的Pocahontas公主沒有在六位公主之列?

 

    為了解開這個疑問,作者先以普羅普理論(Vladimir Propp 1895–1970)分析迪士尼動畫如何改寫童話故事,以幾個固定的結構,提煉出讓迪士尼全球龐大事業體經濟豐厚的「公主程式」,這六位迪士尼公主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小美人魚、美女貝兒與茉莉公主,透過迪士尼的改寫,某些童話重要的原素與角色特質隱逸,只留下迪士尼要的角色與人物功能。

    接著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創辦人沃爾特.迪士尼的父權意識,包括他只任用男性員工擔任重要、高薪職位的性別歧視經營領導風格,其性別刻板印象自然也展現在動畫的內容當中。六位公主在迪士尼的故事中只是沒有主體的附屬品,被看、被動的客體,而且沒有自己的事業與經濟能力。

    但是迪士尼的這些公主程式是有效的!作者從女性消費者心理的分析看見迪士尼如何利用了女性、兒童心理打造了成功的行銷策略。以精神分析、心理分析談論女性自戀、公主情結與集體無意識。作者認為迪士尼公主品牌的成功,使得大眾女性與菁英女性產生分裂,因為當大眾成年女性為女兒、女孩們購買公主商品,幫助她們完成當公主的美夢同時,其實正樹立阻礙了女性意識發展的阻礙。

    為什麼《風中奇緣》的Pocahontas公主被排除在六位公主之列?作者為自己的提問提供了解答:答案就在「為什麼迪士尼公主包括的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小美人魚、美女貝兒與茉莉公主?」的提問當中。

性別觀點

公主程式

    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小美人魚、美女貝兒與茉莉公主六位公主,身負著迪士尼的故事重要原素之一,都有「美麗動人的女主角、駭人聽聞的反面人物、風趣幽默的典型故事情節」,而迪士尼影片中美麗動人的女主角公主的設定來自於一個「程式」(formula)--「公主程式」,作者歸納了迪士尼的三種公主程式。A:固定的故事結構、B:性徵化的女性身體形象與和夢想與希望、C:束手無策的長輩、壞女人與拯救一切的英雄。

    長相各異的公主們,體型從過去以舞蹈演員為模特兒的「身材修長、比例勻稱」,轉變為「身材性感、曲線玲瓏的年輕女性」,也意味著由被動化為主動的轉變,具有女性意識的公主們是「父權思想和野心女性一起合作的產物」,無論公主們如何發展出冒險的精神以及豐富的生活,所有夢想的落腳處卻永遠是一個男人的愛情。

    公主程式C的重要角色是「英雄的拯救」,六個迪士尼公主都沒有媽媽,她們的命運由一個男性(父親)交到另一個男性(王子)的手上。透過公主與王子「美好的相遇」,英雄人物王子出場,排除了公主所有困頓與阻礙,將公主的以身相許做為酬傭、禮物,強化了男生陽剛vs女生陰柔;男生主動;女生被動;男生勇敢;女生柔弱……等性別刻板印象

    公主程式打造出來的,不只是迪士尼的夢想與消費王國,也造就了大眾女性的「公主情結」,作者從榮格的情結理論假定那些將女兒們打扮成公主的母親,多少具有公主情結,小時候期待自己是公主,長大後將自己的失落與補償實踐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種靠他者認識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種異化,它不僅存在於想做公主的小女孩身上,小女孩的母親(購買者)又何嘗不是困在想像認同層次中,等待他者的凝望來成立自我,進而與公主之母『皇后』同化?」這些集體無意識集結於迪士尼樂園中,在夢幻城堡裡,集體一起做夢,永遠都有公主與王子美好幻想提供寄託以彌補現實的失落。

 

女性主義批判公主形象

    在迪士尼的事業版圖擴張之際,女性主義隨著全球發展與變遷日益蓬勃,迪士尼公主們的形象、性格也逐漸轉變,可是從第一代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到第二代公主(小美人魚、美女貝兒與茉莉公主)的變化,看似顯得較有主見、叛逆、有勇氣,可是作者認為這只是迪士尼的偽裝術,「讓暗藏其中的女性刻板形象不被察覺……公主仍然沒有自主權,依然在性別上被對象化」。

    作者以女性主義觀點歸納了四點檢視迪士尼公主形象:

一、他者:附屬品,以存在主義的觀點分析迪士尼六位公主,即使公主們在整部電影中出場的時間較早、貫穿整部電影,看似是主角,但是她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自己。王子才是主要者,是即使尚未出場,卻被公主與所有人期待的主體。

二、被看:客體,不管是裙長過膝的乖乖女白雪公主,或是近乎裸露的小美人魚看似「自我」表達,都只是透過男性的觀點、被看的視角,因為「女性以身體表達自我的慾望卻意外成為男性更歡迎的客體,當女性自覺企圖解脫傳統道德的束縛,卻跳進另一個被控制的框架,它猶如展覽女性的畫架、補捉女性的鏡頭。」

三、被動、受虐

相較於永遠的「人生勝利組」王子們,公主的命運起伏較大,單親家庭、家暴受害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這些困境是為了王子的出現所做的鋪陳「數不清的神話、童話、動畫、戲劇、電影、小說或漫畫經常安排年輕美麗的女先以受害者面目出現,經過男性拯救,後來才得到幸福人生。」被動等待被拯救,而非為主動為自己的困境尋找出口。

四、無產者

梁庭嘉對於六位公主的經濟弱勢分析得相當精采,雖然是貴族,但是女性依舊無法擁有財產、土地。白雪公主沒錢、沒有自己的住所,與森林裡的富有的七矮人談條件,她以家務勞動交換住食,正符應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也呈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家庭主婦處境。這些家庭主婦日復一日做著沒有薪水的家務工作,顯然無法「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因為「這種極度疲乏的角色危機在五十年代使得許多美國婦女求助於醫生,一名克利夫蘭的醫生稱之為『家庭主婦綜合症』,至於病因……,答案是:除了我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我還有所企求。」

 

迪士尼公主不簡單

作者完成這個研究(2006)的六年後,迪士尼以《冰雪奇緣》創下另一個事業高峰,《冰雪奇緣》的艾莎公主/女王打破了一個迪士尼重要的公主程式C:束手無策的長輩、壞女人與拯救一切的英雄。王子/男人可能是壞人,非但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就是問題的根源,艾莎公王/女王沒有「從此和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全心領導自己的王國,甚至還有影迷疾呼迪士尼要幫艾莎找一個老婆!

在這場迪士尼與女生的戰爭中,看起來女生似乎略勝一籌?可是在全球大街小巷的女孩都穿上艾莎的禮服時,我不禁思考,或許迪士尼還是贏了?梁庭嘉的結論,或許正提醒了我們繼續思考這場無止盡的爭戰與思辨:

迪士尼將公主塑造成既高貴又平民化,既菁英又波普pop;既無價又是商品;既是商品又是藝術;既具高身價又有促銷價;既是物也是人;既是人又有品牌;既是世上唯一又大量複製;既血統純正又被冒充扮演;既遙不可及又觸手可及;既是夢想又可實現;既是虛擬又是現實;既是杜撰又有根據;既被崇拜又自戀;既被保護又被利用;既是平面人物又由真人扮演;既是真人又是單向度的人;既是主體又淪為客體;既想獨立自主又想嫁入皇室;既有想法又想靠身體;既贏女孩的心又賺女人的錢;在動畫中是無產者,一年卻掙了二十四億美元……迪士尼公主看起來天真無邪,其實不簡單。

看完動動腦

一、從法律觀點如何看到迪士尼的幾位公主的遭遇以及其他人的行為其實已經違法?例如:灰姑娘的繼母與姐姐對她的不當對待違反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王子看到沉睡的《睡美人》,在當事人沒有自主意識的情況下擅自親吻對方,他已經違反了《性騷擾防治法》。

 

二、在六位公主的故事中,都需要等待一個王子來拯救,除了被動等待救援,女孩/人們可以如何主動面對困境?

參考資料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121250

http://c8h11n.weebly.com/blog/movie9

上版日期 10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