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識讀性別平等與案例分析
作者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編
出版社 行政院編印
出版日期 103-10-31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活化性別意識培力-導讀「識讀性別平等與案例分析」
導讀者 陳芬苓
導讀者單位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公務人員為主要對象所發展之性別意識啟蒙教材,期望引導公務人員從生活或公務經驗中察覺性別議題,啟發對性別議題之自我覺察及反思能力,破除其性別刻板印象。未來於制定法令、政策、方案計畫及資源分配時,能展開行動納入性別觀點。

性別觀點

        過去在為公部門進行性別主流化訓練時,發現近年來公務體系已經普遍接受過性別主流化訓練,在民間機構及地方政府也都進行許多性別意識培力的訓練。越來越多的公務人員對於如何在自己業務上推動性別主流化具有熱切之意願,往往在演講後主動來詢問我是否有進一步的書籍可以閱讀,但都希望不是過於學術化的書籍。臺灣經過二、三十年來的婦女運動,在坊間已有許多刺激我們思考性別平等及性別意識的相關書籍,但除了基礎概念的提升之外,這些性別平等概念如何運用在實際案例中,相關書籍是相對闕如的,因此「識讀性別平等與案例分析」這樣的書籍便顯得相對重要。

  從聯合國提出性別主流化概念至今已接近二十年,而臺灣推動性別主流化也將近十年,十年間無論是公部門或民間都舉辦許多性別主流化意識培力工作,但許多培力課程往往只停留在第一階段的性別意識概念;對於概念的部分,許多公務人員與民眾或許聽過很多次,但對於更進階的性別主流化課程,或政策實務上如何運用的部分,這類演講或課程在國內還是屬於少數。尤其在性別概念推廣之後,民眾需要再進一步的進階課程時,案例討論便可以成為未來性別主流化或性別平等相關演講及課程的一種模式,讓演講者變成議題的帶領者,透過案例及其後面的解說,讓台上、台下有互動交流的機會,也讓聽眾能夠透過案例分析增加自己在實務上的運用。再者,過去在推廣性別主流化演講的過程中,由於每個講者的訓練不同,對於性別平等的解讀也不同,聽眾有時會被混淆,因此非常需要將整個性別平等及性別主流化概念做一統整,此書恰好有此作用,在未來相關演講及課程中都可以成為上課素材,傳播正確性別平等的意識。
        「識讀性別平等與案例分析」乙書,以2012年國家所發布的「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為綱要,提供七個領域的性別案例分析,在每個議題中提供二至五個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案例做為討論;每個案例後面都會引導我們去思考案例背後的性別概念及爭議性問題為何?並且提供國內及國際的實證資料做為解說,讓我們瞭解每個案例在國內及國際中所代表的意涵。而每個案例中的分析解讀恰好是一個很好的性別分析示範,尤其是許多政府的中長程計畫需完成「性別影響評估表」,該表格的起始需要針對中長程計畫的性別問題意識及性別統計進行解說,之後需進行性別分析及性別目標;即使上過很多課,填寫這些性別分析仍然是件困擾,而這些案例的分析結構便可以做為未來填寫「性別影響評估表」的參考依據。
  此外,本書在每個案例後也提供學習指引,提出一些性別思考問題及討論題綱,未來在高等教育相關課程的個案討論中可以很方便地運用;在一般民間非營利組織或政府課程中也可以適度運用這些學習指引,讓與會者能夠活用思考問題及討論題綱,或進行小組討論,將會讓課程更加豐富;而非單向接受演講者的知識傳遞,可以刺激聽眾對性別爭議性議題的思考及分享,相信對於未來性別主流化課程的推廣與多元化會更具有益處。
  本書各項議題的作者都是長期擔任政府部門性別委員會的委員,在政府部門及民間都進行過性別主流化之演講,他們在每個議題中所提供的背景理念及學習目標,可以讓讀者能夠更清楚每個議題的正確概念及重點;案例分析方式可讓我們討論長久以來在性別平等上一些重要但有正反兩方意見的爭議觀點,例如:在「權力決策與影響力篇」帶領我們思考是否支持或反對婦女保障名額制度?我們在促進平等的歷程究竟要採用何種方式才能達到性別平等?「積極行動」 (Proactive Action)的保障名額做法是否可以達到性別平等的目標?
  在「就業、經濟與福利篇」中所討論的單親爸爸或失業男性,也一個極佳的例子。早期聯合國主要的工作著力在女性如何融入社會發展中,在1970年代各國修法主要是著重在保護女性可以平等參與社會的機會,許多國家早期工作也在於如何促進女性在社會中平等的權利。但1997年聯合國性別主流化概念出現之後,相關工作已經由保護婦女轉變成促進性別平等;所關切的議題不再侷限於女性身上,同時將性別平等概念運用在思考男性如何成為文化中的弱勢者,以及多元族群的性別平等概念,包含同志、新移民、原住民等等,加深公共政策由性別進行分析的價值性。
  在「人口、婚姻與家庭篇」中提出對於少子女化的詮釋,近年來我國已經體會到少子女化及高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壓力,在政策上提供許多新的育兒福利及津貼,希望能夠鼓勵女性在兼顧工作之餘,同時也願意養兒育女,但是這些政策思考並沒有解決少子女化背後的傳統社會文化問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提倡:家庭制度必須要先改革,才能達到性別平等,其實從少子女化議題便可以帶領我們思考如何解決社會制度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在「教育、文化與媒體篇」中討論如何破除文化禮俗中的性別歧視,文化被視為性別平等最重要的障礙,因為即使透過法律的修改來保障性別平等,但根深蒂固的性別文化障礙是最難以突破的;近年來,我國在喪禮及文化禮俗方面突破性別平等的成效其實非常值得嘉許,讓臺灣在短短數年內就能由一個男孩偏好或男性為主的文化禮俗中蛻變成性別平等的民俗文化,這部分的成效值得我們推廣及加入課程討論中。
  有關「人身安全與司法篇」,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幾乎每一年都會討論婦女人身安全問題,而在許多國內民調中可以看出婦女最擔心的也是人身安全議題,因此在此章中讓我們思考為何在父權為主的社會中會出現親密暴力問題?親密暴力與傳統男尊女卑的父權文化之間關係又是如何?這一項在所有國家中都備受重視的性別不平等議題,未來該如何預防及改變這種性別暴力文化?在「健康、醫療與照顧篇」中的兩個案例挑戰只有女性為主的生命經驗─生育,生育是屬於女性獨有的經驗,但在公共政策中會發現無論是醫療界或社會都希望控制女性的子宮,女性很難擁有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使得女性在父權社會中往往成為生產工具。因此這些議題討論可以提供我們重新省思的方向,在醫療、人工生育及墮胎技術越來越發達之際,究竟該如何達到尊重女性身體自主權的目的?
  在性別主流化推動過程中,推動最為辛苦的是科技領域,在「環境、能源與科技篇」的案例讓我們思考這項以男性為主的領域如何實踐性別平等之目的?經濟學中的理論認為:女性的職業選擇是來自自我選擇之結果,我們透過這些案例可以重新思考是女性自願選擇集中在某些職場當中?還是工作場域選擇了性別?加入性別概念的科技顯然是未來重要科技創新之方向。我們如何讓性別觀點帶入科學發展中,進而讓科技與性別能夠互動,產生更強大的經濟發展成果,相信可以創造不同於以往的科技典範。

總之,本書可以活化未來國內性別平等意識的培力工作;透過更生活化的案例討論方式,增加國民的性別敏感度,使民眾皆能夠具備「性別的眼睛」。近年來,我國在性別平等工作上的成效一直引領亞洲,本書是個開端,讓我們性別平等的意識培力走向系統化、實務化及生活化;期盼透過系統化建制的工作,使我國性別主流化意識培力的工具再次成為東亞文化典範,再創造另一種臺灣奇蹟。

上版日期 10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