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朱家故事
作者 安東尼布朗
出版社 英文漢聲
出版日期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每個丈夫和兒子可以不是豬「朱家故事」的行動意義
導讀者 蕭昭君
導讀者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內容簡介

「朱家故事」(Piggybook),中文的朱家,諧音動物的豬家,在一個漂亮房子、名貴車子的家庭,住著三位穿著體面的父子,過著大呼小叫、飯來張口、各個被餵得飽飽的肥胖樣子,很像被餵養的豬,而這個家的妻子或母親,形同傭人,每天面目模糊低頭認真做家事,除了費心填飽家中的三張口,做好早餐後,三人上學上班,她要洗碗、鋪床、吸地毯,然後再搭公車出門上班。下班後,她要比其他人早點回家準備晚餐,才能滿足回到家就喊餓的丈夫和兒子的需求,然後就是她一個人洗碗、洗衣服、燙衣服、準備明天的飯菜,同時,丈夫和兒子則攤平在電視機前面休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有一天這個女性決定離家出走,留下一張字條「你們是豬」,讓這三個父子有機會反省,理解不能再理所當然不做家事,當女人回到家後,父子開始分攤家事,兒子開始自己鋪床、丈夫開始洗碗燙衣服,一個面目清晰的妻子、媽媽,總算有了笑容,最後一張插畫是她甚至修好了家裡的車子,車牌是SGIP 321倒過來就是123 PIGS,也就是成功的翻轉了家裡三隻豬不做家事的習慣,別有寓意。

 

本書原著是英國的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1986出版,到1991年漢聲出版社引介入台灣童書市場後,2019年底已經是第26版,台灣絕大部分的幼稚園和國小圖書室,都有這本書,也是許多學校在推動性別教育時常用的教材,用來教導學生要幫忙做家事。本書也適合一般大眾閱讀,讀者可以反思各自家庭的家務工是否公平,再思考可以如何以行動分攤家事,讓家人之間更平等。

性別觀點

女性承擔大部分家事,仍是跨世代的共同困境。

 

1986年英國童書作者顯然是不忍看見女性成為無臉的家僕,因此以童書教導男生也應該投入做家事,以及女生當自強,主動抗議,爭取家內的平等。出版至今,三十多年過去,性別人權在許多民主國家獲得相當的進展,女性投身各行各業,但是,回到家庭,社會學的研究顯示,長期來看,不管是否投入職場就業,女性依然承擔大部分的家務工作,至今仍是所有社會共同的現象。

 

以台灣為例,相關的立法保障不同性別的人在工作場所的性別平等,但如果回歸到個別家庭,家務分工的議題,往往是父權文化性別關係再製之所在,家庭內性別關係的改變,比起工作場所性別關係的改變,更為緩慢。以台灣為例,根據2015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工作與生活題組的資料,即使都有正式的工作,女性每日做家事的時間是1.7小時,大於男性的0.9小時,幾乎是男性的一倍。另外,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15歲以上有偶(含同居)女性之平均每日無酬照顧時間,共計3.81小時,其丈夫(含同居人)僅為1.13小時,其中女性照顧子女、照顧老人、照顧其他家人計1.54小時,做家事時間2.19小時,在在反映傳統由女性承擔家務處理、教養子女的工作。此外,臺灣目前非勞動力人口女性502萬人,男性320萬人,料理家務女性占50%,男性占1%,男女占比差異大,呈現性別刻板定型分工對我國女性參與勞動市場的不利影響。[i]

 

教育機會的提升讓女性得以大量參與有酬勞動,女性因此得以具備經濟獨立的機會,也可以自我成就,相對的,自然減少女性從事家務的時間,傳統父權文化「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如果不改變,身兼母職、妻職的就業婦女,則會面臨內外都要兼顧的壓力。性別化的家務分工依然是常態,加上天生母職的刻板印象,讓許多職業婦女主動或被動承擔照顧嬰幼兒及孩童的教養責任,甚至當孩子長大,她們繼續承擔照顧年長的父母或是公婆的責任。雖然性別工作平等法提供友善的家庭政策,賦予男女受雇者可以申請育嬰假,或是就業保險法中父母都可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但是,申請育嬰假者仍然多數是女性,前述所提現實往往是婦女就業發展中的主要羈絆。

 

換句話說,雖然台灣整體的性別人權有傲人的成績,國家有保障性別相關的立法,女性就業率高、教育程度也高,女性參政的比例也相對的提升,從政治、勞動、教育的向度,性別看似很平等,但落實到個別家庭內的性別關係,參與中研院針對台灣家庭追蹤20年的「家庭動態資料庫」計畫的于若蓉則指出,「從家庭面向的問卷資料,看到的並不是這樣。」過去20年長期的研究資料顯示,無論妻子有無工作,丈夫做家事的時間都差不多,代表家務分工存在著性別差異,職場、家務蠟燭兩頭燒,仍是台灣跨世代已婚女性的現況。[ii](wang, 2019)

 

意識覺醒家務分工不公平,才有改變的可能。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本書封面插畫,一個沒有笑容的女性奮力背著笑容可掬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形同不可承受之重。本書的關鍵轉折是作者安排她的意識覺醒,當女性採取自救的行動,在本書中的離家出走、家事罷工,才有機會讓家人察覺不能將女性照顧者視為理所當然,也讓男人有機會發現,為了活下去,原來自己也有能力做菜、做家事,只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已。藉由留下的字條「你們是豬」,呈現女性覺醒自己被傳統性別角色壓迫,表明自己不想要被壓垮、繼續蠟燭兩頭燒的日常。本書中可見她的兒子年紀夠大,早就應當學習自己鋪床,做好份內的工作,她跟丈夫都一樣在外面上班,她不應當回到家要輪「第二班」[iii],讓丈夫理所當然翹腳休息或是攤平看電視,等著她的伺候,導致她跟丈夫之間存在著休閒生活的差距,更不用說做女性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讀者不免好奇,為什麼她要忍耐那麼多年?

 

學習做家事,其實就是學習個人如何生活的能力,但是,如果家中的女性繼續臣服於獨攬家事的宿命,男孩耳濡目染,學習到家事就是媽媽、妻子的事,男孩不只被剝奪學習自我照顧的生活能力,成長後也會用不平等的家務分工態度面對婚姻,家庭成為一個製造性別不平等的工廠,透過家務分工,女人和男人各自達成性別的分野。這個關切性別平等的男性作者,安排讓故事中被父權文化「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壓迫的女性,有機會覺醒,體認家務分工的不公平,同時拒絕允許自己持續維繫這個不公平的狀況,因此才有機會點醒丈夫、兒子,讓他們也覺察不公平,因此願意主動共同投入家務,讓家庭成員的關係有機會更平等。

 

重建一個家庭關係民主化的文化

 

女性教育機會提升,走入有酬勞動市場,經濟可以獨立,連帶的有機會提升自己在婚姻家庭中的協商能力,但是,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順利協商改變。本書的女主角離家出走,丈夫兒子才發現過去不知珍惜妻子、母親的付出,願意以行動悔改,加入家事行列,女性個人的覺醒以及從而採取的改變行動,確實重要。但是,在性別教育研習場合,這個橋段則召喚出不以為然的回應,有的女性直接表明「這個外國故事太樂觀了吧,我們家說了,也沒有用,我自己做比較快。」,習得無助感,展露無疑。也有人擔心,離家出走會帶來更大的問題,例如誰要照料孩子上學,有的擔心長輩對女性愛計較的責難。前述這些回應,呈現女性清楚知道家務分工不公平,但是她們也深刻理解條件如果不俱足,自己難以有效的行動改變,換句話說,不同年紀、婚姻狀態、有無小孩、小孩年紀、配偶的工作性質、家中經濟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等等,都會影響女性決定要不要或是如何採取改變的行動。

 

有關家務分工的研究也指出,女性做比較多家務的現實,不表示女性或男性必然認為這樣的家務分工不公平,男女如何評價個別家庭內部家務分工是否公平,呈現複雜的、動態的家內互動,每個家庭的關係脈絡有別,當事人衡量公平與否並不是依照各一半的數量,而是彼此相對的付出與主觀感受的回報,以及個人如何合理化。但是,如何改變社會至今依然存在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觀念,讓民主關係成為整體家庭文化的主流價值,而不是讓家務分工的議題,持續停留在個人、個別家庭層次的問題,應當是進步國家努力的方向,除了更性別友善的家庭政策,國家有責任透過其他各種途徑,改變社會既存天生母職、家務分工女性化的刻板印象,更積極的從立法或是政策上鼓勵男性投入參與親職、家庭照顧責任,整體社會家庭性別關係的民主化才有可能建立。

 

 

 

 

 

看完動動腦
  1. 學習做家事,就是培養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台灣很多家庭鼓勵女孩學習做家事,相對的,對男孩則比較不這麼要求,其實剝奪男孩學習發展照顧自己的能力。從妳/你的經驗出發,你/妳如何觀察身邊的家務分工?有性別差異嗎?這樣會製造甚麼問題嗎?
  2. 兒童透過遊戲,學習如何做性別。扮家家酒、洋娃娃、小廚具等等的玩具,都在讓兒童學習從日常生活如何照顧自己和別人。你/妳認為家長該鼓勵男孩玩這樣的玩具嗎?為甚麼?
  3. 如果有親人跟你/妳抱怨家務分工不公平,你/妳會如何建議對方?為什麼?
參考資料

[i] 客家委員會-因應性別平等政策就分擔家庭角色之分工創新策略問卷分析報告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731&PageID=41673

[ii] 2.Wang, yichen. (2019) 費時20年的台灣家庭追蹤調查:無論有無工作,女性都負擔大多數的家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830

[iii] 美國社會學者Arlie Hochschild的研究指出,職業婦女下班後回到家,通常無法休息,立刻投入照顧家人的工作,形同繼續上第二班(the second shift)。

上版日期 1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