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異常的正常家庭:家暴、虐兒、單親、棄養、低生育率……一切問題的根源均來自「家庭」?!
作者 金熹暻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108-04-23
主題分類 人身安全與司法
國圖連結 https://metadata.ncl.edu.tw/blstkmc/blstkm?@@1428674068#tudorkmtop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何為「正常家庭」?-家庭與性別的交互影響
導讀者 劉容任
導讀者單位 性暴力防治講師/督導
看前想一想

1.我心目中對「正常家庭」的樣貌圖像為何,人物組成的圖像又是如何?現實裡有那些不同嗎?那帶給我的衝擊及影響是什麼?
2.我不一定有生養小孩的經驗,但我一定曾經也是兒童,還記得童年的我如何長大的嗎?那些留在我心底被教養成長的經驗是什麼?影響了現在的我什麼?
3.我如何認識「性別」,過去至今,我的「性別」帶給我那些經驗,有什麼優勢或弱勢嗎?我喜歡現在呈現的「性別」樣貌嗎?我有感受到性別的自主及平等嗎?那跟其它人互動時,也是如此嗎?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家庭暴力的書籍,作者工作經驗豐富,曾任多年記者工作,以實際田野調查及觀察經驗、分析,帶讀者從令人心酸的社會新聞事件中,看見社會歧視結構及傳統家庭信念造成的扭曲及暴力。爾後作者更是進入公部門,在「權利宣導」、「女性家族部」服務及發揮影響力。本書視角多元,明白社會政策也清楚社會危機,一路隨著作者的鋪成及論述,你會領會其向國民宣導倡議的核心價值「家庭成員的自主和平等,包含兒童、包含女性」。
作者直接地討論人權,特別是兒童人權,在「過度保護或疏忽,源自於將子女視為所有物」、「家人結伴自殺的不可能性」、「以家庭為單位,階級向上流動的社會」等篇章,都點出兒童在不同位階家庭經驗的不利處境,對照現今流行的韓劇及台劇,都看得到這些價值觀及信念世代傳遞下造就的影響,對照下來答案不攻自破,人出生到世界走那麼一遭,追求目的及價值到底是什麼?
在筆者看來,作者巧妙的運用議題論述方式融入性別觀點,不但呈現出父權位階的支配家庭型態,更從「親權不是權力」、「為什麼只有未婚媽媽、沒有未婚爸爸」等篇章,點出社會寫實樣態,倒果為因呈現社會觀念對性別的歧視及框架,帶讀者檢視傳統觀念中所埋藏的性別不平等,道德枷鎖衍生出的現實困境。最後作者也點出韓國為了解決低生育率,將女性視為「行走的子宮」等的低劣對策及發言,並以瑞典經驗強調國家及社會責任,「如何讓國家做為推動個人自主、平等、保護弱者的主體,以及公民的支援者,而不是打壓和控制的工具」不只是對韓國,我相信讀者們看完都會有一樣的感動及願景。

性別觀點

  「性別框架」、「性別刻板印象」是指針對某性別的既定形象、固著思維,因而產生的不公平及阻力,即使直至21世紀的今日,在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這場全球關注引頸期盼的體育、運動盛事賽場上,很遺憾地,我們仍陪著台灣女子拳擊好手林郁婷遭遇了「性別歧視」。無論是在賽事前後、賽場上下及後續宣染的社群媒體,林郁婷在這場賽事上受盡對其性別的屈辱、挑戰及質疑。即便也帶有一些政治因素,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些衍生出的話題風向、待遇,不管在容貌、氣質、技能上,當女性擁有這些特質、能力需要被檢討、被檢視、積極證明清白,而放在男性身上,就似乎都很合理?聯合國大會1979年通過並推行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40多年來時至今日,我們仍需持續為性別發聲、對話,不能再將這些顯而易見的「性別歧視、偏見」,默默視為只是生活日常中的一個小插曲。
  我們用同樣的視角及概念來看這本書提到的「未婚媽媽」,作者提了「為什麼只有未婚媽媽,沒有未婚爸爸」,當然作者也有澄清並不喜歡這個稱呼及用詞,單純為了更能突顯議題及處境。筆者曾在公部門擔任過保護性業務的社工數年,觀察無論當事人是在自願或非自願下成為未婚媽媽,家人及世人似乎都很習慣的忽略還有一個未婚爸爸的角色及責任,也很自然的忽略這個成為未婚媽媽的主體,如何思考這件事及期待如何面對未來,若要朝自己想要的藍圖或是職涯前進,需要那些資源及協助。多數家人都先被世人對「未婚媽媽」的標籤及歧視給嚇飽了,而忘記當事人的主體性、期待及人權。這狀態使得社工的服務變得很分散或容易失焦,若是要支持「未婚媽媽或爸爸」,想必也需要跟很多重要他人溝通及工作,讓服務的主體獲得更多的資源來朝其期待的方向前進。但往往事與願違,社會所呈現的「道德標籤」與「偏見歧視」太根深柢固,這些毒性教條會在生命中一再出現,考驗婦女對自我的認同及價值,社會氛圍讓婦女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使得是否生育,是否需要出養小孩,這些答案不見得能出於婦女的自主決定,還可能揚起大小不一的風暴,卻又默許同是事件主體的男性在風暴中隱身。這些都不是可以直覺或立即看出的影響,很高興在作者的論述中能呈現實際處境及問題,在少子化的台灣,很需要從本書韓國的借鏡中看見及學習。
   回到台灣現場,2024年的演藝圈喜事不少,其中讓筆者關注的倒不是誰成佳偶、誰步入婚姻,而是某對伴侶年紀相差14歲,要跨越年齡、背景及曝光在世人眼前的艱辛很是勇敢。從網民褒貶高低不同的評論及留言即可看出,對女大男小的「性別」評價及「伴侶、家庭」組合的價值觀。而婚宴典禮上新人的爸爸更是公開表示要「添丁」一語,筆者即想到作者書裡提到「何時女性成為行走的子宮」一詞,會有如此的連結,就是因為女主角已年過五十,先不論其個人意願,但高齡產婦對女性的身體及生涯影響的確不容忽視,這種對婚姻、伴侶即想到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生為家庭媳婦的使命即是孕育生命的直覺反應,而忽視當事人想法、處境,即讓人對於家庭中如何尊重每位成員的自主及平等感到憂心。
很遺憾的,這些都是關於「性別」的實際處境,在婦女及多元性別者身上,「性別框架」及「性別刻板印象」一再錯落在不同場合,交織著影響各種選擇,或是造成各種形式的暴力。家庭是孕育生命的起源,21世紀的今日,你能接納及接受家庭是多元性的組合嗎?我們需要解構對「正常家庭」的傳統思維,各種性別、各種年齡、各種組成份子,可能還包含寵物,組合出各種的可能性。社會政策就是要看見社會的演進及需求,唯有誠實接納沒有異常、不正常的家庭,人人皆生而平等,皆享有同樣的基本人權、保有被尊重的界限,可以跳脫性別而擁有不同的特質、喜好及優勢,給予充足的資源及支持,在不同的關係中降低因「歧視」及「偏見」所造成的控制等各式形態暴力,才能減少「親密關係暴力」、「兒少保護」案件的存在及通報,及成就真實的平等。

看完動動腦

1.關於體罰或家庭暴力,我的理解是什麼?有體罰孩子或是被體罰的經驗嗎?那帶給我什麼樣的經驗或是感受?我可以區辨體罰與暴力的不同嗎?亦或在親職的道路上,我還需要什麼、增加或轉變什麼,還是有這樣的社會政策,但資源太遙遠,救不了我的近火呢?如何讓我可以有更多選擇。
2.我是什麼性別?我的性別養成經驗是什麼?看完本書我想起過去家庭中曾發生的什麼經驗嗎?現在想起這些有什麼新的領會或想法嗎?
3.我曾對性別帶有偏見嗎?我有感受到社會對性別有那些偏見嗎?這些現況造成什麼影響?如果我可以是一個性別平權的種子,我可以從那些開始?從那裡實現我對性別平權的理念及行動?

關鍵字詞 性別歧視、性別偏見、性別框架、性別刻板印象、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上版日期 1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