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作者 凱特‧曼恩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 110-05-29
主題分類 人身安全與司法,就業、經濟與福利,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https://metadata.ncl.edu.tw/blstkmc/blstkm?@@1428674068#tudorkmtop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這個世界欠我一個會洗碗的女朋友」:凱特曼恩談理所當然的資格感與厭女
導讀者 康庭瑜
導讀者單位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看前想一想

1.厭女是什麼?
2.有厭女的概念,那麼有厭男的概念嗎?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

內容簡介

常常聽到厭女這個詞,它指的是什麼呢?
厭女,字面上看來,指的是討厭所有的女性。若是這樣的話,我明明很喜歡我媽媽和女性朋友,人們卻說我厭女,合理嗎?我們的文化明明沒有討厭整體女性,甚至歌頌許多令人尊敬的女人,我們只是不喜歡那些行為失格的女性,這樣的文化也算厭女嗎?
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試著解答這些問題。
她將厭女定義為一種憤恨不平的資格感(entitlement)——當人們看見女性不提供傳統女性角色應該提供的東西(如:關懷照顧、家務勞動、性、服從),或當她佔據了傳統上屬於男性角色的位置(如:權威與知識的地位),有些人會油然而生一種憤恨不平的資格感。他們感到自己應該有資格從女性身上拿到的東西,女性竟然沒有提供,或者女性竟敢僭越了她沒有資格佔據的地位。「妳憑什麼不給我」、「妳憑什麼佔據這種位置」。有時人們甚至會因此採取行動,去懲罰這些不服從傳統角色的女性。
這個對厭女的定義,指出了厭女機制如何將女性分為「好的、服從傳統女性角色的」,與「壞的、挑戰傳統女性角色的」。這解釋了為什麼一個人或一個文化,會一方面歌頌喜愛某些類型的女性,另一方面卻也對另一些類型的女性憤恨不平。
本書引用許多不同類型的新聞事件和實證研究,來說明這個現象存在。從美國幾起著名對女性的暴力事件,到日常生活中健康、家務勞動、人際互動等數據,凱特曼恩用淺白易懂的案例,來指明厭女這個現象。

性別觀點

一、性主義(sexism)與厭女(misogyny)
在厭女這個概念廣泛引起關注之前,一個比較常被討論的概念是性主義(sexism)。性主義指的是「某個性別天生應該做什麼」、「某個性別天生應該去做什麼」的這類想法。好比:男生應該領導、女生應該服從、女生應該溫柔關懷他人等等。
對凱特曼恩來說,性主義和厭女是相輔相成、各司其職的。性主義是社會中性別秩序的「辯證部門」,而厭女則是性別秩序的「執法部門」。
我們可以這樣想。性主義像是立法院,它先辯論、規定好「男生就該怎樣」、「女生就該怎樣」的規範。而厭女則像是警察、法院或監獄機構,它對不符合社會設定好的女性角色,加以報復和懲罰。
二、厭女文化存在?有什麼證據?
若依照凱特曼恩所說,厭女文化是一種執法單位,到處去懲罰那些不遵循女性該有角色的女生,那麼,真有哪些女生被懲罰了嗎?究竟具體是怎樣被懲罰呢?
關於這點,凱特曼恩在書中區分出不同領域的厭女,並提出一些證據來說明。這包括了在以下這些領域:男性享有被愛慕的資格感、享有性的資格感、享有同意的資格感、享有醫療照護的資格感、享有身體控制權的資格感、享有家務勞動的資格感、享有知識的資格感、享有權力的資格感等。凱特曼恩認為,每一種資格感被違反時,皆有一些厭女機制來懲罰違反的女性。
舉例來說,凱特曼恩以非自願守貞的文化(involuntary celibate,時常簡寫為Incel),來說明「被愛慕的資格感」這種現象。
在美國以及許多國家,非自願守貞文化,在社群媒體上逐漸風行起來。照字面的意思,「非自願守貞」指的是不想單身,但卻被迫單身的人。更具體來說,這個詞語目前通常被專門用來描繪某一些被迫單身的異性戀男性,他們自覺理所當然有資格得到一個年輕具吸引力的女性,來與他戀愛、給予他關愛和注意力,並和他發生性行為,然而這個資格卻遭受剝奪。他們認為這個剝奪是不正當的,因此感到憤恨不平。一部分人因此在社群媒體中廣泛地發表憤怒和威脅的言論,而另部分人逐步把這些憤怒轉化為具體的暴力行動。
在美國,許多的暴力犯罪被認為與這個現象有關。凱特曼恩書中的一個例子是加州的聖塔芭芭拉命案。二十二歲的羅傑,開車來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阿法婓姐妹會宿舍外,持槍掃射。而翻看羅傑的社群媒體帳號,可深入找出犯案的心路歷程。
羅傑說道:「你們這些女孩從來都不受我吸引。我不明白你們為什麼不受我吸引,但我會為此懲罰你們所有人。你們這樣是不正義,是犯罪,因為我不懂你們到底不喜歡我哪裡。我是一個完美的男人,但你們卻不選我這個高等的紳士,反而對那些討人厭的畜生前仆後繼。」「我會屠殺每一個我在那裡看到的,驕縱、高傲的金髮蕩婦。」
羅傑的例子說明了,當女性沒有提供傳統性別角色認為她應該提供的東西(在這個例子裡是對男性的愛慕與性),一些人們產生了憤恨不平的感覺。
對於女性不服從其性別角色所產生的憤恨不平資格感,不僅會以羅傑這樣極端的暴力事件來表達,它更可能廣泛地透過日常生活人際互動來表達。許多關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看待女性的實驗研究、統計數據,都能發現這種憤恨不平的資格感。
舉例來說,凱特曼恩指出,人們對於女性擁有一種「她們應該提供給我關愛」的資格感,以及有一種「男性應享有權力」的資格感,因而對於佔據最高領導地位的女性,常會產生理所當然的厭惡感。書中舉例的一些實驗研究發現,如果告訴受試者,某個女性經理人是成功的,而並不提供任何其他的進一步資訊,受試者幾乎會馬上認為這個女性經理人擁有一些不合群、令人厭惡的人格特質,包括:自私、冷漠、心機重等。然而對於男性的成功經理人則較沒有這樣的聯想。然而,當告訴受試者這些經理人的性別之外,還另外強調這個經理人為人和藹可親、關愛他人時,則人們對女性經理人的厭惡會消除,而對男性經理人的觀感則保持不變。
凱特曼恩認為,這告訴我們,表現出關懷他人、親切的樣子,對掌有權力的女人而言,是必要的義務。而對其他的男性對手來說,卻是無關緊要的。而這便是人們對於女性的關愛享有理所當然資格感的證據之一。
三、各種不平等是交織的:看見階級與種族
凱特曼恩在本書中,花了許多篇幅強調,性別不平等和其他類型的不平等(如:種族、階級等),是緊密交織的。
以上述羅傑的槍枝命案為例。從羅傑的社群媒體內容可以發現,他對女性所抱持的憤恨不平的資格感,和他對白人至上的信仰,密切交織。
他有一半亞洲血統和一半白人血統。他時常哀嘆自己不夠白,並渴望擁有金髮,才能夠當上最成功的「阿法男」(alpha male,指具有支配地位的男性)。他同時也對黑人與女性交往憤恨不平,說道:「一個劣等的、醜陋的黑人怎麼有可能吸引到一個白人女孩,但我卻不行?我容貌出眾,而且我有一半白人血統。我是英國貴族後裔,他卻是奴隸後代。我比他有資格多了。」
非自願守貞者對於男性的想像,時常是位階式的。
羅傑渴望成爲社會種族或經濟位階中最頂層的男性,擁有女性這件事情,對他來說,不只是為了擁有性與關愛本身,也是他能與其他頂層男性並駕齊驅的地位證明。在此同時,比自己位階低下的男性竟能得到女性的性與關愛,而自己卻沒有,因此他感到大爲憤怒。
許多非自願守貞者自己深受不屬於成功男性之苦,但同時又內化這種位階式的想法,輕視比自己更底層的男性。凱特曼恩認為,女性在他們當中成為男性地位的象徵工具,對於女性竟沒有愛慕自己的憤恨,與他們對於種族和經濟弱勢男性的鄙夷,和他們不願成為輸家男性的感覺,牢牢綁緊在一起。
種族與階級不平等和性別不平等的交織,還有很多其他面向。
以享有家務勞動的資格感來說,書中提出數據指出,當男女雙方皆有全職工作而新生兒出生時,女性無償家務勞動時數的增加,會顯著超過男性。而凱特曼恩認為,這是由於這個社會理所當然的假定,人們有資格從女性這裡得到家務勞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當父親們參與太少的家務勞動時,他傷害的不只是孩子的母親。因為那些筋疲力盡的母親,又會將家務勞動轉身向更貧窮的女性或是非西方的女性取用那些家務勞動。
在此處,性別與種族、階級也是緊密纏繞的。
女性時常受到厭女機制的傷害,然而不同種族、階級的女性,受到的傷害並不相同。
三、再思考:厭女的加害者與受害者是誰
厭女的受害者是誰呢?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女性。然而僅僅只有女性受害嗎?
書中的一些例子提示,男性也可能成為厭女機制的受害者。
舉例來說,因為結構性因素,美國鄉村失業的白人男性越來越多,他們有越來越高的憂鬱、藥物依賴狀況。一般認為,他們需要一些可以讓男性獲得滿足感的社會角色。在這些地方,陰柔的照護勞動工作機會是有的,這些工作和他們傳統藍領階級的工作比起來,也具有一些優勢,比如對身體的傷害較小。然而男性若是理所當然的維持一種自己應享有照護勞動的資格感,無法想像自己可以成為照護勞動的給予者,反而讓他們無法擁有一個能令自己感到滿足的人生,並且也無助於當地角色供需落差的改善。
另一方面,厭女的加害者又是誰呢?
一個直覺性的答案是男性。的確,感覺自己對女性有取用資源的資格、感覺自己有資格俯視女性的,常常是男性。然而,如同凱特曼恩對於厭女的定義所述,厭女是一個基於性主義而來的執法—亦即,人們先是相信「男性生來應該如何」、「女性生來應該如何」,進而才對於違反這些角色的人感到憤恨、給予懲罰。因此,只要是信仰「性主義」的人,無論是男性或是女性,都有可能成為厭女機制中的加害者。而書中一些例子說明了這點。比如:一些女性也會認為,女性必當要順著傳統,去提供無償家務勞動,當看見女性不這麼做,她們會心感厭惡,然而對相同作為的男性卻沒有這樣感受。又比如一些女性看見女性面無表情、不特別展現出關愛示好的情緒,也會感到憤怒,認為她們不應如此,但看見男性做相同的舉動,卻沒有相同反應。
凱特曼恩在此書和她的前書《不只是厭女》中,都反覆向讀者強調,厭女應該被視為是一種結構、一種社會環境屬性。它是由約定俗成的文化、政策、制度等等所構成。這個廣泛而無所不在的文化、制度或政策會影響許多個人的想法,進而讓一些個人去做出厭女行為,然而,在一個一個個別的厭女者之外,我們需要注意到厭女的結構化、環境固化的傾向。僅僅把一個一個操演厭女行為的個人找出來,予以譴責,遠遠不足以消滅這個廣泛又固化的文化、制度與結構。
四、消滅厭女
本書花了大部分的篇幅,在指出社會中關於厭女的各種弊病。作為讀者,讀到最末想要問的可能是,那麼針對這些弊病,我們能有什麼解方嗎?
凱特曼恩主張,厭女是「性主義」的執法部門。人們相信「性主義」之中,各種傳統刻板的女性角色義務,甚至課予這些角色義務某種道德色彩,因而當女性溢出這些角色時,人們才會理所當然的感到自己擁有懲罰她們的資格,甚至感到自己擁有懲罰她們的正當性。因此,也許我們可以說,若是一個社會能邁開腳步,從文化、教育等各種結構性面向,持續去拆除這些刻板性別角色想像,厭女的根基才會徹底被動搖。持續的去消滅「性主義」,才能大步邁向沒有厭女色彩的未來。

看完動動腦

1.本書中談及許多美國的新聞事件與數據,臺灣的脈絡與美國相比,會有什麼相同或相異嗎?臺灣的社會也厭女嗎?
2.拆解「性主義」可以從哪些方向開始著手?

關鍵字詞 厭女、性別歧視、性主義、性暴力、家務勞動、親密關係
上版日期 1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