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長女病
作者 張慧慈
出版社 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 114-11-11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https://metadata.ncl.edu.tw/blstkmc/blstkm?@@1428674068#tudorkmtop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長女病》說明書:責任、犧牲與覺醒
導讀者 李佩珊
導讀者單位 高雄市左營高中老師
看前想一想

1.為什麼「懂事」與「犧牲」在華人社會中常被視為女性的美德?這樣的價值觀對長女造成什麼隱性壓力?


2.家庭中的「長女」與「長子」角色,在社會期待上有哪些不同?這種差異與性別刻板印象的關係為何?


內容簡介

如果說西方社會聚焦於「手足競爭」所引發的家庭動力學,那麼「長女病」就是東方的、華人傳統家庭的倫理與性別秩序之沉痾,是一種由文化、社會與家庭環境形塑的「自我犧牲體質」。「長女病」一詞,乍聽之下專指女性,實則為一種超越性別與家庭排序的社會特質,是指那些在家庭中承擔了過多責任、被賦予不合比例期待的人格特質與行為模式。這類型的「患者」雖以女性為多,但也有不少男性成為犧牲者。她(他)們必須壓抑自己的需求、迎合期望,經常被賦予過多的角色期待、利他的責任與無形的道德重擔,揭示東亞社會類此角色的集體困境。


書中指出,所謂「長女病」源於傳統父權家庭中的角色分配,長女被期待懂事、照顧他人、控制風險、維持家庭秩序。長年下來,這種過度承擔的特質內化為性別化的枷鎖,使長女難以表達需求、學會拒絕,甚至在長照與家庭照顧議題中,繼續輪迴受苦。書中系統性地描繪出長女的心理歷程,強調覺察是治癒的起點,長女不該反省自己是否夠好。唯有當家庭分工回歸公平、社會政策真正支撐照護責任時,長女的病才有可能痊癒。這本書不只是女性的療癒書,更是一份寫給整個社會的性別診斷書。

性別觀點

一、疾病名稱

長女病(Eldest Daughter Syndrome)


二、好發族群

多見於傳統華人家庭中的長女,特別是在「重長、輕幼」、「重男、輕女」或「以孝為先」的家庭文化當中成長者。這種特質並不會只發生在女生身上,具有此類特質的人,無論男女都會受到影響。


三、「發病」年齡

潛伏期可能早至幼兒階段,多於小學高年級至青春期初期出現明顯症狀,表現出過度懂事、提早承擔家務與情緒照顧責任。隨著家庭與社會責任的增長,病情逐漸慢性化,部分個案至中年期,因長期情緒壓抑、關係疲勞或照顧倦怠而急性復發,可能出現強烈的「被利用感」或「存在空虛」。若未經覺察與治療,至老年期仍可能持續發作,常見於「不願麻煩他人」與「反覆為他人操心」的症候交織。長期患者容易出現情感鈍化、自我犧牲習慣化,甚至在失能或喪偶後仍難以接受被照顧的角色,形成病理性的自立傾向與孤獨徵候。


四、「致病」原因

由家庭結構、角色分配與文化性別規訓所共同引發。長女往往被視為「母親的副本」、「家務的預備役」或「弟妹的榜樣」,在早期就被訓練成負責、懂事、壓抑情緒的角色。久而久之,形成內化的義務感與罪惡感循環。罹患此病者,必須懂事、認真負責、且會照顧身邊的人,常是那些在家庭中承擔了過多責任、被賦予不合比例期待的長子女。 


五、「病程」發展

初期以懂事早熟為特徵,進展為取悅他人之人格特質與過度責任傾向。若無適時適當之介入,個案可能會進入情緒麻木與自我混淆之情形。

(一)懂事又早熟:當家中第一個小孩出生,在沒有其他手足之前,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可能不只是單純的親子,更像是朋友或夥伴。這些孩子學會觀察或照顧到父母的情緒。

(二)責任與榜樣:當家中的其他孩子誕生之後,父母期待大孩子能幫忙照顧手足,當此期待一出現,長女(或長子)便開始承擔起原本不屬於他們年紀的責任與角色,例如要做一個「好榜樣」。

(三)任勞又任怨:長女病可能延後到長照的時候才出現,許多父母年邁之後,理所當然地期待女兒回家照顧他們。為了要帶父母去看醫生,迫使她們必須轉職尋找彈性、可以好請假的工作,通常薪水相對較低。


六、病理機制

長女病的病情多呈現長期慢性化,症狀普遍出現於家庭互動、社會行為與自我認同等層面,兼具自我壓抑與功能過剩的矛盾表現。其典型症狀如下:

(一)主動控制風險的傾向:長子女往往在家庭秩序中扮演「預防混亂」的角色。她們會習慣在大人尚未提醒之前,就自行收拾玩具及整理環境,以防麻煩發生。久而久之,長女在潛意識中養成了不容出錯的信念。他們學會獨立作業,直接自己完成任務,以使風險不要發生。當這種模式延伸到職場時,他們傾向將高風險的事情留給自己做,雖然往往成為做最多事情的人,卻不一定受到肯定或重視。其行為邏輯與信念是:「最安全的風險控制,就是不要讓風險出現。」

(二)周全大局與情緒感測:長子女們極具「察言觀色」與「周全大局」的能力,習慣隨時掃描周遭的人際氣氛與局勢變化,並以整體利益為優先。此種平衡他人需求的自動反應行為模式,可能滲透至生活中各個小細節,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例如會觀察餐桌上缺什麼,傾向點青菜或少人喜愛的菜色,這一層看似微小的飲食選擇,其實與健康不平等息息相關,象徵著將資源讓渡的慣性。在婚姻關係中,長女經常必須兩面討好,既要顧好婆家、也要顧好娘家,背負著無止盡的壓力,導致長女在精神健康醫學科的就診比例偏高。有「長女病」徵狀的人,她(他)們經常感覺無法做自己,只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三)無限延伸之反覆照顧:在臺灣社會,長女病在童年階段的展現或許略有減輕,但它只是「延後」發生。新一代長女病的最大戰場,是父母年老後的長照議題。長女在家庭、職場或社區經常是照顧他人的角色,她們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照顧者,特別當父母年邁、生病或需要長照時,對於選擇「不婚不生」的長女或女兒立刻變成了「當然」照顧者或「唯一」的義務執行者,成為家庭「剩餘勞動力」,使她們在無薪酬、沒有選擇權的情況下,無限延伸照顧義務。

(四)社會再現與制度默認:在醫療與照顧現場,長女病的「性別分布」尤為明顯,從醫院的陪診者、長照主要照顧者、居家看護,多為女性。史丹佛大學神經心理學家Nicholas Bott等在《JAMA神經學》(JAMA Neurology)期刊提出:「目前最好的長照保險,是一個任勞任怨的女兒。」這句話,在東方的家庭體制下,幾乎成了長女病之註腳。科技日新月異,但社會對於長女病的需求卻從未消失,甚至可以說,正因為社會需要,所以社會創造了長女病!一個女兒,可以協助國家解決幼有所養(照顧弟妹)、少有所學(管束小孩、預防中輟)、壯有所用(進入婚姻、生育小孩)、老有所終(長照父母)等多項社會政策與經費的問題。由此可見,長女被視為國家「最好的長照保險」。


七、臨床表現

臨床觀察顯示,長女病患者常呈現以下特徵與情緒模式:

(一)慣性地說「沒關係」:將壓抑情緒視為成熟的象徵,以取悅與體諒他人作為安全策略。

(二)對他人情緒高度敏感:長期處於對他人狀態的觀察與敏感狀態,對環境氣氛的變化過度反應。

(三)無法拒絕他人之請託:拒絕他人會被視為不孝、不友善或自私,因此選擇承擔以努力維持關係。

(四)對自我需求產生羞愧:容易將「想要」與「自私」劃上等號,進而否定自身欲望。

(五)因被需要而獲存在感:透過照顧、協助與犧牲獲得價值確認,逐漸依附於「被需要」的角色。

(六)容易焦慮或自我懷疑:當他人變得更獨立、關係改變或被需求之情形消失時,可能陷入關係失衡與自我否定的危機。


八、療癒解方

(一)覺察過度承擔:長女病最大的問題是「過度承擔」,由於被社會與家庭教育訓練成過度負責、凡事預防、凡事包辦。然而,真正的療癒,不是再多承擔一點,而是意識到這份承擔並非天命。要回到手足與家庭排序的原點,讓「長幼有序」只是排序─它不等於誰應該做比較多。長子女們需要理解:「家庭需要的是分工,不是犧牲!」

(二)做更好的選擇:對於長女病患者本人來說,最重要的轉折,是學會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過去的價值觀曾讓人誤以為「為自己著想」等同於自私,但事實上,當每個人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時,整個社會才會回到相對平衡的狀態。長子女們需要覺察:「自我照顧不是自私,而是修復。」

(三)預防下一個長女病:預防的關鍵在學習自我照顧,我們需要從下一代的家庭教育開始,鬆動那個「天生要照顧別人」的假設。有幾個具體行動可以幫助長女們重新分配責任:

1.學習家庭中其他孩子的行為模式,觀察弟弟妹妹怎麼放鬆、怎麼表達需要,學著「不那麼懂事」。

2.預先與父母討論他們的養老計畫,讓父母把照顧的主詞換成私人看護或是適切的機構。

3.練習替換主詞,把「我必須要照顧爸媽」換成「弟弟必須要照顧爸媽」。若聽起來不合理,就知道原本的要求也不合理。


在我們成長的語言裡,「懂事」是最高的讚美,也是最隱密的束縛。父母稱讚孩子「懂事」的同時,也在無形中賦予孩子要作為楷模或照顧他人的責任。許多長女就是在這樣的期待下長大,她們早熟、體貼、負責,卻常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被照顧的機會。


這場社會性的責任,不能只靠個體運用心理學方式來對抗,最終必須回到社會框架當中尋求解決,亦即「外部的結構調整」和「內在的情緒轉化」同樣重要。所以,長女病的最終解方,是把長女與女性身上被綁定的責任放下,將這個責任歸還給國家與社會,讓大家意識到承擔這麼多責任的「長女病」,其根源不只是女性議題,也是性別議題。在女性受苦的同時,許多男性也承受著不能表達脆弱的壓力,因為情緒表達被認為是專屬於女性的語言,使得男性缺乏學習談照顧與情緒的機會。透過長女病的研析,希望可以讓男性也同步理解到:「表達情感不是失去陽剛,而是回復人性。」那麼,父母就會覺得把照顧的工作交給專業照顧者或兒子,也會是很合理的分工。性別平等真正的力量,是讓每一個人都能誠實地做回自己。


最後,我們看見,父母並非致病的加害者,而是時代與家庭的產物。同時,我們的母親也可能是長女,也同樣在那個時代被賦予了沉重的責任。當我們解放長女,也是在解放父母,讓父母不需要透過犧牲某個孩子來維繫家庭的秩序。長女病走到最後,如果沒有獲得解決或釋放,它將是社會的隱憂。長女這個承擔者一旦離開,整個家族可能分崩離析;更嚴重的是,一旦她們的犧牲沒有得到回報,年邁又孤獨的長女成為未來的長照負擔,最終將照顧責任將轉嫁給國家。


這場療癒,最終的對話對象,不只是家庭;而是整個社會與國家的政策。


看完動動腦

1.如何改變家庭照顧責任長期落在女性身上之性別化勞動情形?如何重新分配這份責任?


2.書中提到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是一種療癒行動,請舉實例或透過演練進行說明?要如何練習說「不」?


關鍵字詞 性別角色、家庭分工、性別社會化、性別化勞動
上版日期 1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