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
作者 崔乘範
出版社 EZ叢書館
出版日期 109-07-03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其實與您有關-有些從未想過的事
導讀者 吳啓安
導讀者單位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警察科 副教授
看前想一想

在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兩句對話。先生對著太太說「洗衣機裡面的衣服我幫你晾了喔!」;兩個男同事在週五下班前對話「老二剛出生才不到1歲,週末假期要在家幫忙照顧小孩,再出門太太會不開心,我就不去了…」。這兩句話不知各位讀者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呢?又或者請設想一下,走進機車店或車輛保養場時,為您維修保養汽機車的技術人員若是女性,您會質疑維修車輛保養工作的品質嗎?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位韓國的男性高中老師對於性別議題的認識、反思與實踐過程紀錄。作者從個人及家庭經驗開始,說明個性因與傳統對於男性認知上的差異所承受的壓力,也發現家庭事務分工不均,以及當女性生命角色成為「母親」之後的多元困境,由此啟蒙作者對於女性主義的關注。
進入學校之後,作者更發現性平議題可能影響學生的人際、活動參與及學習權益,也看到更多在社會結構中,對於女性的限制與不公。雖曾因發表與當時社會觀念不同之性平論點而遭到網路攻擊與霸凌,但最終作者依然無畏地堅持,持續以女性主義觀點關注社會現象,發現不僅暴力犯罪中女性被害比例極高,校園教材中亦存有性別偏差的刻板認知。
作者認為,女性不僅容易面臨性別暴力的傷害,在生涯發展過程中,更易受到許多框架限制。整體生命角色歷程,較男性面臨更多的挫折、壓力與困境。因此提出呼籲,身為男性,其實可以試著去瞭解女性主義,經由理解、尊重與包容而進行改變。 

性別觀點

本書作者身為男性,幼時愛把玩手作玩偶、翻花繩,個人情感亦細膩容易掉淚…,這些情況常遭到家人、同儕的責備與壓力。成長過程中也曾勉強逼著自己行為上做些改變,想辦法讓自己符合社會期待,看起來「更像男生」。性別刻板印象是偏差的起源,從刻板到偏見,偏見產生歧視,歧視到最後則是衝突。為何無法接受男生玩玩偶、翻花繩,無法接受女生的玩具是賽車、機器人。玩具並無性別,把性別這件事加上去,是我們個人內在價值的投射。面對多元的社會,當刻板與偏見太多時,就容易限制了對於不同事物的探索。有天和幾位鄰居站在社區門口等垃圾車,車子開進來要調頭時,多往返了二趟。站在旁邊一位先生及另一位太太不約而同的說「技術不好,今天這個(駕駛)是女的」。其實站在旁邊看著這麼一台大車調頭的我們三人,其實都沒有大貨車駕照,怎有資格去評價這位卡車司機技術不好呢?只因為駕駛是女性嗎?當我們內心有過多性別刻板印象時,就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判斷與行為,把女性駕駛的小心,認定是技術不好。當無法察覺自我的性別刻板,帶著孩子進賣場挑玩具時,自然而然孩子就可能少掉另外一大半的選擇與探索。
此外,作者也在書中描述有關家庭事務分工在男女上的差異,這其實是根源於性別刻板印象所衍生的結果。傳統觀點總認為,女性天生擅長家庭事務,因此應由女性操持。即是由「媽媽」、「太太」及「姊妹」們作為主要的家務操作者。而家庭中的男性呢?他們是不會、不想學會還是其實會但不想做,或是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書中提及某次家族聚會,堂嬸夫妻在下班後趕回團聚,凌晨才到家。到家後,疲憊的堂叔即進入夢鄉,但堂嬸卻得開始繫上圍裙帶著倦容開始張羅祭祖的事務…。家庭事務何其多,男女負擔情況卻不同。性別差異的想法包含:女孩做家務,理所當然,也要為未來成家而準備;男孩不需做家務、這不是男生的事。如此情況,更強化了性別刻板印象,也使孩子失去家務學習操作的機會,使得性別意識更加不足。現代社會雙薪家庭極多,夫妻同在職場,下班回到家,家庭事務一定得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先生把洗衣機裡的衣服晾好,不是「幫」太太,而是本份之一。然而,部分人士還是會覺得整理家務是媽媽的事、孩子沒有照顧好也是媽媽的責任,甚至男性同事請育嬰假不僅覺得奇怪,還在心中暗暗嘀咕著人家的另一半。家庭對於事務分工若有太多的偏見,就易形成限制,對於女性,就是一種全面性的不當對待。
離開家庭進入社會,個人的價值觀念業已形成,期待改變就更加困難。當一位男性有太多性別刻板印象時,面對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與秩序,就無法發現到對女性有何不公。而另一方面,長期遭受偏差對待的女性,則可能失去對於性別議題的覺察能力,而在如此的結構下,女性亦較無伸張不平之機會。作者提出「身為權力的擁有者,並不會發現權力有所失衡」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發現。男性朋友真得試著去了解女性主義觀點,惟有設身處地以女性的角度去思考,才會發現在日常中有多少事務仍有著不公與偏見。僅聲稱自己最具性別平權觀念,但卻無法看見性別上的差異,再來就會產生不當的對待。這種不當對待若在職場上,就可能產生性別歧視。例如公司出國進修機會無視女性員工的能力,總以考量有其家庭要照顧為由,而由男性同仁前往;或是認為機器維修的工作很粗重,以「為了你好」為理由,要求女性員工最好不要來。如此一來,女性就因性別而失去相關權利,這就是一種不當對待。但這些情況對於男性來說,有時卻覺得是「理所當然」,這樣的態度與認知,確實呼應到作者所提出之的觀點。
此外,作者針對學校使用之教材進行檢視,發現有許多不當的性別偏見在其中:包含刻意美化性犯罪手段、具備「物化女性」的文化框架、以明確果斷氣質形容男性的語言內容、認為女性再有能力最終還是在於協助男性以維持其既有的權力、女權已經平等何需再增能及男性在性別關係中自然總處於較強勢之位置等觀點。臺灣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多年,各級學校對於教學媒材的設計與編撰,以性別視野加以檢視,具備相當成果,大幅避免了這些偏見。然而,有時去看看生活事務、社群媒體或文字圖畫戲劇等影音媒材,對於性別議題的態度,感覺上仍有不足。帶有性別刻板、偏見、歧視及滿布情色符號與逾越性別界線之不當因素,偶爾還是會出現在校園的活動設計、社群網路活動或新聞事件中。若每位讀者在閱讀完本書之後,能夠能再進一步思考,試著如何將性別平權這件事,加入更佳元素,從學校教育延伸至家庭與社會教育領域,例如在家庭中對於孩子的價值建構與習慣引導,少些性別偏見,多些尊重與正確的行動,或者告知家事是全家人的事,不是媽媽的事…這些觀念;在社會上相關文化、出版、媒體專業團體,亦能夠隨時檢視出版文件、影音圖畫戲劇…等,讓人人都能理解在性別議題上正確的觀點。
此外,性別暴力事件不僅發生在社會環境中,家庭中也可能有親密暴力的情況。作者的母親亦在家庭中遭到暴力,令作者感到極為痛心。親密暴力最重要的根源來自於權力與控制,家庭裡掌有資源的一方,可以運用身體的暴力或精神上的虐待,去支配控制較為弱勢的一方。沒有人喜歡被控制與被支配,但是在相對封閉的家庭結構裡,這種不當的權力互動確實更有機會發生。此外,家庭之外的社會環境中,性別暴力事件更是女性極大的危機,性別暴力案件受害者亦以女性居大多數,情況嚴重時更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倘若放任性別議題上一開始的不當偏見或對待而不予制止,之後便可能成為霸凌,霸凌再嚴重就是性騷擾、性侵害,及家庭中的家暴議題。期待每位讀者都不是性別暴力的施暴者,而是一位保護者,同時並保持性別意識敏銳度,不會以性別偏見觀點去評論性別暴力案件與被害人。 
為何一位男性必需要去理解女性主義,其實唯有設身處地,方能理解身為另一種性別在生活中所面臨到有形與無形的枷鎖。不會落入以「能力表現」來定義男性,卻以高度「道德標準」來定義女性的偏差對待,同時也才能理解不同性別可能遭受到的不公與不義。經由本書作者的說明,我們可以理解到身為女性,從家庭、學校與社會場域中,可能遭遇到的不當對待。這些不當對待不僅只是家庭事務上被要求過度付出,更可能因此無法得到公平的權益。女性縱使個人能力再好,仍有可能得放棄一切回歸家庭,更可能因此遭致暴力事件危及人身安全。因此討論女性主義並非讓某一特定性別得利,在我們的人際系統中,至少一半的人口是女性;我們親愛的家人中也有許多是女性。因此,重視性別平權是一種人人得利的概念,性別議題其實也是最基本的人權議題。 

看完動動腦

在讀完本書之後,想請各位讀者來思考兩個問題。首先,一個男性去理解女性主義,會對其權益上造成什麼重大的影響嗎?若經過思考後的答案是不會,那麼為何有些男性不願意了解女性主義?最後,如果您願意,或許可以再進一步思考,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有哪些作法,來倡議女性主義性別平權;無論是從家庭、學校或社會活動中。期待讓我們一齊努力思考與實踐,開創性別平權人人共好的社會。 

關鍵字詞 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暴力、家務分工、生涯發展
上版日期 11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