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生氣的男人
作者 格羅.達勒 (Gro Dahle),譯:劉清彥
出版社 維京
出版日期 94-07-01
主題分類 人身安全與司法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從《生氣的男人》中看見自己
導讀者 許純昌
導讀者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幹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家庭暴力的繪本。從小男孩內心獨白描寫受暴者的恐懼、自責及求助、母親的無奈、寬容和體恤,以及施暴父親的無助和悔恨。全文以詩的文體呈現,以拼貼、象徵物的構圖,呈現內心變化與轉折。本書創作取材於真實生活中受暴孩童的心理反應,不僅為治療性繪本,也是對於家庭暴力本質的探討,希望經由本書了解這些不幸的小孩,學習關懷他們;也希望讓每個不幸的大人和小孩透過這本書獲得內省、安慰和復原的機會,重拾健康快樂的心情和生活。

性別觀點

       筆者曾經在2009年「教育部98年度性別平等教育優良讀物增修工作計畫」中導讀過繪本《生氣的男人》,6年間輾轉多次,陸陸續續重讀本書,每次其實都有不一樣的觀察及體會;特別是這幾年在投身親密關係暴力、家庭暴力及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工作經驗的積累及關懷視野的改變,因為常常看見當事人、關係人在面臨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時的那種隱忍不發、絕口不提的逃避與噤聲,因此更能深刻感受到本書中的兒子那種「勇於說出自己的擔心與困惑」的難能可貴與決心勇氣。

 
◎幽微潛藏在家庭暴力下的性別議題
       本書主要的人物有三人:異性戀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及兒子,初讀本書的讀者,很容易透過這個觸動人心的故事來理解家庭暴力的過程、模式、態樣以及對相關當事人所造成的影響;其實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常常被認為是「只是」暴力問題,與「性別無關」,因此在許多人的思維之中,阻止暴力的方式就是以其他強制方式(例如以暴制暴、監禁或限制施暴者的行為)阻止其再次施暴,但如以本書的故事為例,父親施暴的對象是母親以及兒子,因此其中起碼牽涉到「男性對於女性的暴力/權力宰制」(父親對母親的施暴)、「男性氣概的養成、影響與反思」(父親施暴的深層原因,可能肇因於父親學習、內化並複製了其父親處理情緒的行為模式)以及性別刻板印象對於特定性別的限制及影響」(例如母親否決孩子想逃走的提議,因為「除了爸爸,誰會教我們用電腦?誰會修理車子或換燈泡?如果沒有爸爸,我們該怎麼辦才好?」)等三項性別議題,因此如果沒有從性別觀點出發,追本溯源去尋找並化解暴力的根源,以暴制暴對施暴者而言可能只是一種壓抑與負增強,並無助於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的防治;如果沒有從性別觀點出發去聆聽關懷受暴者堅持留在這段關係中的考量與顧忌,便很容易陷入譴責受害人的思維之中(講不聽、誰叫你/妳自己往火坑裡跳),而無法按圖索驥去耙梳受暴者無法離開的理由可能肇因於其對於性別刻板印象及傳統家庭價值的堅持(例如「以夫為天」的傳統婦女「美德」),其實這也正是性別觀點及性別平等教育的可貴之處:協助我們從多元與差異的觀點去理解他人、關心彼此,而不是只有依片段的資訊與零星的訊息便對雙方當事人賦予武斷且貿然的評價與想像。
 
◎在《生氣的男人》中看見自己
       以本書為例,有別於一般新聞媒體在處理家庭暴力議題時「譴責施暴者,可憐受暴者」的簡單歸因與粗糙的操作邏輯,讀者可能會對於施暴者(亦即父親、生氣的男人)的行為多所責難或焦躁不安,但對於其事後的悔恨及無助寄予深刻的同情,對於受暴者(母親及兒子)的處境則多有不捨及擔心,這些讀後的心情及反應,實有賴於作者透過詩意且生動的描繪及譬喻,將事發當時那種戰戰兢兢、山雨欲來、步步進逼,最後如釋重負的沈重氛圍及心境轉折刻劃得栩栩如生,如同身歷其境、如臨此景,也就是說作者希望讀者是以一種「全知觀點」的角度去看待故事中的三個主要角色,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才更能設身處地去理解:「啊,原來對方是這個樣子想的啊」,因為在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的氛圍之中,相關人等常常是處在一個緊繃、對立與封閉溝通的狀態,因此本書對於身處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風暴中的相關人等或許是一個媒介,使施暴者在憤怒與悔恨之餘、在看見妻子及兒子的恐懼之外,也能看到他的行為對家人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家人對他的關懷、陪伴與愛;使受暴者在驚懼與忍受之餘,也能透過正視、發聲及求援增長出離開或是陪伴施暴者持續改善的力量。
       因此,透過本書,我們可能都可以看見自己,反省自己,生理性別性別為女性的讀者可能未必是「生氣的男人」,但生氣時處理情緒的方式可能與書中的父親如出一轍、並無二致;生理性別性別為男性的讀者可能也未必是「生氣的男人」,而是跟書中的母親及孩子一樣,是默默承受家人或伴侶失控情緒及暴力的受暴者,我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或許可以試圖跳脫書中特定性別預設的設計,對照自己的生命經驗,或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跟理解,更能「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從「家庭暴力防治」催生滋長「性別平等意識」
       由此觀之,本書所傳遞的性別觀點及企圖其實跟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8條對於「性別平等意識」的描述頗為一致:「本法所稱性別平等意識,係指個人認同性別平等之價值,瞭解性別不平等之現象及其成因,並具有協助改善現況之意願。」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防治,目的正是在於培養「尊重他人與自己性或身體自主」之知能、避免以強制或暴力手段處理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衝突,進而促成其性別平等意識的萌生與茁長,願意作出一些改變及努力「協助改善現況」,因此本書對於遭逢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的相關人等,或許是一個好的出發點,從書中所提供的幾個方式,相互扶持,逐步邁向並發展更為性別平等的親密關係:
一、說出口,勇於尋求協助。
二、家人彼此之間所賦予的陪伴、關懷及包容。
三、正視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的根源可能肇因於男性氣概的養成與對於性別刻板印象的堅持。
四、周遭其他人適時所給予的關懷及協助。
 
◎「幸福快樂美滿愉悅」氛圍下的性別觀察
       要說明的是,或許是基於傳遞正向能量的企圖,或是礙於故事的發展及設計,因此本書最終所呈現的是一個看似正面的結局,施暴者在家人的愛、關懷與陪伴之中,有意願且積極地去改善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因此最終看似「恢復」成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當然也有可能是幻想或反諷),但在追求「圓滿」、「勸合不勸離」的美滿結局之餘,對於遭逢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的受暴者而言,「離開」或許可能也是一個選擇,而且離開不應該被責難,離開也有可能是一種個人自主以及力量勇氣的展現。

       礙於篇幅所限,筆者可能無法將本書中所蘊含的性別觀點在本文之中盡皆呈現,由於題材本身較為沈重晦暗,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當中可能並不太愉悅,可能未必能夠達到「悅讀性平」的境界,但本書透過詩化般的譬喻與描繪方式,創造出多重解讀觀點及豐富多元的層次,因此每次重讀,都能在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跟我們的生命及性別經驗進行對話及反思,由此觀之,本書或許可以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以及性別觀點上獲致一些啟發及收穫,進而感到幸福及愉悅,或許也是一種「悅讀性平」的表現吧。

看完動動腦

一、請讀者從三個角色的立場去逐步思考「如果我是父親/母親/兒子,我要怎麼面對這件事?我要怎麼處理這個情況?我要怎麼幫助彼此?」

二、請讀者從旁觀者的立場去逐步思考「如果我是這家人的鄰居/朋友/重要關係人,我要怎麼幫助他們?」

參考資料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台北:女書文化。

楊嘉宏、瑪達拉‧達努巴克(主編)(2010)。亞當開始照鏡子─酷男人大翻修(大專組)。女學會。

相關檔案 生氣的男人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