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臺灣醫護工作
作者 張晉芬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111-04-26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臺灣醫護工作之導讀文章
導讀者 張晉芬
導讀者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看前想一想
  1. 勞工為雇主付出心力和時間以獲得報酬。然而,如果沒有再生產勞動的支持,生產性的勞動要如何完成呢?為了收入,勞工付出了哪些勞動代價呢?
  2. 醫護人員普遍遭遇工作對家庭生活的衝突。衝突感受是否有性別與職業的差異呢?
  3. 醫院是最常出現暴力的工作場所。媒體多次報導醫護人員受到病患和其親友暴力相向的新聞。女性醫護人員為何比男醫師更可能受到言語或肢體暴力?
  4. 護理人員經常需要攙扶病人、耐心與兒童和老人病患溝通、暴露在傳染風險高的病房中照顧病人等。這些工作特質對於病人的醫療效果都有正面影響。這些勞動付出都不需要知識、技術、學習和經驗累積嗎?
內容簡介

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是一個工作場所。如同其他在工廠、辦公室或商店的勞工階級,醫師與護理人員的勞動狀態及待遇受到制度、組織和工作特徵的影響。本書採取性別觀點,強調從女性處境看待勞動的成果,連結再生產與生產勞動,藉由量化分析方式探討經濟、家庭與個人層面的勞動結果,以及其中的職業與性別差異。透過對於三間醫院超過四千位護理人員與醫師的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書中呈現女性醫護人員高度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和不良的健康狀態;護理人員勞動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工作特質對實質報酬幾乎沒有效益;男醫師可以專注於市場勞動,因為再生產勞動對他們來說是助力而非阻力,但對女性醫護人員而言,卻是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性別觀點

本書利用量化分析,探討醫護人員的勞動狀況。除了勞動研究常用的工作特徵,在設計問卷時亦盡可能納入反映性別差異的題目,包括工作與家庭的關係、職場暴力、婚姻與親職身分、同值同酬、情緒勞動、性別角色態度、身心健康等。主要分析的依變項為收入、工作對家庭衝突感受及自評健康狀態。作者於2014到2015年間對臺灣三間中大型醫院內所有醫師與護理人員進行自填問卷調查,合計有效問卷數為 3,719份。護理人員的樣本中有95%為女性,醫師樣本中女性所佔的比例約為28%。本書分析所有的女性護理人員(超過三千人),醫師則是男女性均包括在內。

1.生產性勞動與再生產勞動的連結:

在生活支出不斷膨脹的趨勢下,多數家庭已無法僅依靠男性賺錢養家,許多女性必須投入市場性勞動賺取第二份薪水。平均教育成就的提高和性別平權的推動也讓她們亟欲一展長才,發展個人職業生涯。除了工作之外,不論男性或女性仍都需要有時間和家人相處、休息、睡覺、運動或自我充實。男性勞動者傾向讓生產性勞動的需求優先,有剩餘的時間和精力再分配給家人與個人。他們可以做這種選擇是因為家中有女性可承擔再生產勞動的付出。但女性勞工下班或收工回到家裡,卻被期待要履行母職、妻職或女兒的任務,包括照顧子女和其他家人以及做各種家事。女性既要想辦法平衡公私領域的勞動需求,再生產勞動的付出也影響她們在公領域的發揮。

2.勞動待遇與代價的性別差異:

即使在高階白領職業中,醫師都是高收入的代表。在以女性

為主要勞力的職業中,護理也可算是報酬最好的職業。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2018年臺灣從事服務及銷售工作的女性平均月薪為 27,630元1。本書所做的問卷調查期間為2014到2015年,分析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半數以上的月薪超過50,000 元。但這個薪資水準只是女醫師的 40%、男醫師的 30%。

醫護人員工作中要承受的勞動風險並非只有職業傷害或法定職業病,在勞動過程中感覺到壓力、過度勞累,因為無法兼顧家務而出現焦慮等,都導致醫護人員自我形容的血汗勞動。本書發現,醫護人員獲得令人稱羨的薪資報酬,付出的代價是經常性的被要求臨時加班、高度的情緒勞動、工作對家庭生活的衝突以及身心的不健康。而勞動代價仍有職業與性別差異:男醫師的平均工時和工作過度投入高於女性醫護人員。女性護理人員健康狀態不如醫師。女醫師和護理人員面臨比男醫師更嚴重的工作對家庭衝突。

3.職場暴力:

醫護人員治病救人、照護病患,受到大眾的依賴和尊敬,但也很少有工作場所像醫院如此「危險」,在忙碌的醫療與照護工作之餘,她/他們還要承受肢體或言語威脅。受暴經驗也是醫護人員付出的另一項勞動代價。受暴或霸凌的來源主要是病患及家屬,其次是醫院內同事。

本書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約有38%的護理人員回答在工作中有時或經常遭遇來自病患或親友的暴力威脅、侵害或同事的霸凌,女醫師回答的比例為26%,而男醫師則為22%。綜合來看,護理人員的受暴機率高於醫師,而女醫師又高於男醫師,職場暴力經驗具有職業和性別差異。根據受訪者自填紀錄,外包廠商、看護、議員、立委、院內清潔工都曾是施暴對象。

4.女性主導工作價值的貶抑:

相較於護理人員和其他醫事人員,醫師的養成教育過程較複雜,學校教育和實習要求的時間也較長,加上醫師工作直接涉及病人的生命安危,平均薪資高於護理人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醫師負責治癒 (cure),護理人員負責照顧 (care),對於病人的康復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醫師的權力、社會聲望和收入都遠高於護理師。

國際勞工組織於1951年將促進同值同酬 (comparable worth; pay equity) 的措施列為各國政府和企業敘薪時應採用的原則2。醫護人員都會面對的工作環境風險以及承受突發狀況對於身心的衝擊。護理工作的執行需要技術訓練、體力要求、專注力及應變能力,醫師執業需要知識和技術、責任及規劃能力。

本書採用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女性主導之工作特質的建議項目,分析包括攙扶病人、耐心與兒童或老人病患溝通、和暴露在傳染風險高的病房中照顧病人等12個指標,對於收入的影響。結果顯示,這些攸關醫療照顧品質的工作特徵,對於護理人員的薪資並沒有正面影響。

5.結論:

醫護人員的勞動待遇優於多數同性別的就業人口,但也付出相當的代價。女性醫護人員比男醫師更可能遭受兼顧工作與家庭需求的衝突,也最可能受到職場暴力和霸凌、被期待情緒勞動。承擔家庭內再生產勞動影響女性醫護人員的留任意願和身心健康,照顧與安撫能力的工作價值也受到貶抑。

看完動動腦
  1. 即使已有愈來愈多的醫師是女性,從一般大眾的用語來看,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依然根深蒂固。例如,男性或穿白袍的都認為是醫師,稱呼女性護理師為「護士小姐」。「醫師」一般是指男性醫師,對女性醫師則用「女醫師」。要如何消除醫護職業的性別標籤呢?
  2. 性別工作平等法》中明訂價值相同的職務應給予相同工資(第10 條)。只是到目前為止,仍未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或細則。除了護理師,還有哪些是女性主導的工作?國家可以使用那些辦法或法律,讓這些職業獲得公正的價值評估和應有的薪資補償?
  3. 大多數的醫院都貼有反對或禁止暴力或性騷擾的公告或海報,但類似事件仍經常發生,書面宣示的效果顯然有限。還可以用那些方式減少性騷擾及暴力行為或言語的發生?
關鍵字詞 性別職業隔離、工作對家庭衝突、情緒勞動、同值同酬、職場暴力
參考資料
  1. 2018年《中華民國107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表54》。臺北:行政院主計總處https://www.stat.gov.tw/News_Content.aspx?n=2798&s=88363
  2.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08. Promoting Equity: Gender-Neutral Job Evaluation for Equal Pay: A Step-by-Step Guide.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https://www.ilo.org/declaration/info/publications/eliminationofdiscrimination/WCMS_122372/lang--en/index.htm

上版日期 11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