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有真與有真
作者 李琴䬁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 112-05-25
主題分類 人身安全與司法
國圖連結 https://metadata.ncl.edu.tw/blstkmc/blstkm?@@1428674068#tudorkmtop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讓羞恥轉向-站在倖存者身邊
導讀者 劉容任
導讀者單位 性暴力預防講師/督導
看前想一想

1.近幾年因為新聞事件,我們對性暴力並不陌生。但當我們問「為什麼會發生性暴力?」時,是否不自覺把焦點放錯地方?是因為穿著太暴露嗎?因為太年幼、沒有防備?還是因為性別?或許真正該問的,是加害人到底如何隱身在日常、信任的關係中,運用權力、環境、優勢及各種條件,一步步逼近、試探、侵犯。


2.我有陪伴性暴力倖存者復原的經驗嗎?我理解創傷復原的歷程嗎?我會害怕聽倖存者再次提起事件或引發的各種疑問嗎?抑或我知道,復原這條道路本身起起伏伏,而且防不勝防,生活週遭一點點與案件重疊的訊息,就足以引起倖存者的不安,但只要我願意全然接納倖存者的各種感受,明白這真的不是他/她的錯,陪伴面對內心脆弱且恐懼的歷程,我就足以扮演重要他人的角色。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兩位同名,且同年齡女孩身上,兩位主角分別是大有真、小有真。升上國二的新學期,她們再次相遇。沒錯,她們曾在同一所學校而結識,但其中一位女孩對那段歷史一片空白。故事就在女孩協助女孩,拾回遺失的記憶中展開,真相仿佛剝開洋蔥般,帶著辛辣與心酸,越往裡越深入,作者以流暢的筆觸,透過立體且分明的角色呈現,帶著讀者一步步往前探究,又像是往後回溯。其中糾結複雜的感觸,有痛苦、有恐懼、有歡笑、有緊張、有期待、有眼淚、有惋惜及疼惜,更有你我都可望的「亮點」及彩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本談論「兒童性侵害」主題的小說,竟然已問世超過20年,然而,它仍是一本相當易讀又高度好理解的作品,描繪一個事件在兩個女孩、家庭,不同因應思維及策略的故事。對照臺灣自2023年起的ME TOO浪潮,及2024至2025年幾起幼兒園性猥褻、性侵害事件的揭露,「性暴力」這詞離我們一點都不遠,而在年幼的孩童上,更是不分性別


與其只是覺得惶恐或不安,私心覺得家長們都應該好好拜讀這本著作,陪伴性暴力倖存者的這條路,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及方向,也沒有標準模式,但有這本書做為前導,它將是一條正向、光明的指引與明燈。

性別觀點

發生性暴力,為何會出現淡化或否認的反應

過去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害怕看到任何關於性暴力的新聞,特別是當被害人是兒少族群時,不管是猥褻、性侵害或是性剝削,他就會跳過、完全不關注、把自己隔絕開來。但近幾年隨著重大案件陸續被揭露、性別意識的提升、被害人更勇於站出來揭露,加上3C工具深入生活的使用,即便他不看新聞,很可能在各社群平台也會不斷滑到相關資訊及言論。直到某一天,他主動跟我談起童年遭遇性創傷的事件,他說本來以為可以掩蓋的很好,認為這些都是過去式,記憶中的事件都是零碎的片段,他也不再是童年那個無知弱小的孩子,但他不懂,為什麼這些人要大鳴大放,他被迫不斷提醒自己也是倖存者的這件事實,感到很複雜的情緒及不安,他問「說出來,真的會比較好嗎?」。


遭遇性暴力的被害人常年都在與「羞恥」兩字征戰,先不用說別人對他的負向評價、感受、甚至標籤,光是內在深層糾纏的自責,能安然誠實的告訴自己,「你沒有錯,該檢討的不是你」,需要無數次的練習及自我對話。過往傳統守舊的信念中,視為「家醜」,對於被害人的檢討已深刻烙印,「別讓人知道,你曾遭遇過這種事,不然將來沒人要你,人家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你!」,那無形的枷鎖,不用開口就無所遁形,強烈感受到的羞恥、罪惡。如同本書中「小有真」的遭遇,小有真只能配合的將記憶封存,這正是創傷解離的反應之一。自事件後所有大人的反應,都在解釋及告訴她這一切都不光明磊落,不但不值得一談,你還需要加倍努力,證明你是個夠好夠棒的人。直至大有真的出現,在挖掘真相的同時創傷反應再度被喚起,「否認、遺忘」從未真正終止傷害。對照小有真與大有真兩個不同家庭的態度及因應模式,可以理解選擇否認看似簡單的想法,但終究只能暫時逃離,未能協助復原。若是沉浸在迷思的漩渦中,往往帶給被害人更深的無力及自責,羞恥恐怕只會擴大,更難修復。


關於解離

Judith Herman在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中譯「創傷與復原」一書中是這樣闡述的:「受創者所表現的心理症狀是:想引起別人注意到那難以啟齒的創傷祕密,又想極力掩藏它的存在。最明顯的例子是,受創者會交替出現麻木無感和創傷事件重現兩種不同症狀。」或者,有時我們也會用「Freeze」來形容創傷及解離的症狀,身體或心臟像是被冰凍住、與外界隔絕,他不是沒有感覺、沒有反應,而是那龐大及複雜難解的情緒及壓力難以消化,使他的腦袋迴路凍結,致使他無法做出反應或符合其能力的反應。常有的症狀及反應像是本書中小有真的記憶封存、遺忘,以及他在像剝洋蔥般慢慢觸碰到核心時,察覺心裡及身體的陌生、難解反應。我在陪同性暴力倖存者經歷身心復原時也常會看見這些徵狀,特別是在司法程序開庭,例如司法人員在詢問證人事件細節時,倖存者可能會出現像是恍神的狀況,像是人在魂不在,人清醒的站在這裡,但無法清楚聽見司法人員的問題及回答。也曾遇過青少女的當事人當場昏倒,致使一直無法完成出庭做證之狀。更有可能是在庭前或庭後,這些身心反應難以控制又捉摸不定,會影響著當事人的決定、反應及能力。又或者在製作筆錄時,對侵害的細節很片面或短促,但推敲至其它證據時又好像不是如此,對於自己記憶不清楚或講得不完整感到很沮喪及無能為力。解離反應可能會發生在遭受性暴力的當下,也可能發生在日後各種生活細節裡,只要有任何如氣味、聲音或是顏色等與當時的場景雷同,都有可能令倖存者突然憶起事件,而導致驚恐或麻木的創傷反應。種種反應都令其感到陌生及挫折,也影響著生活各事件的進展及人際關係界限。


為了要降低這些影響帶來的困擾,服務社工及助人者會盡可能提前與倖存者開啟工作,包含尊重其步調提供資訊、說明,藉以建立關係及正向情感連結,期待在進入司法的前期即協助理解倖存者的創傷症狀,討論生活影響及因應方式等,伴隨連結如醫療或心理諮商等資源,以期倖存者能在較佳、較充足的準備狀態,朝向其期待的目標發展。


讓羞恥轉向

個人覺得本書最精彩處,就是看似一個事件、兩個當事人、兩個家庭不同的眼光及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個性及不同生活脈絡的故事,但又像是在自我對話。大有真的人生並沒有比較順遂,她一樣面臨了青春期的情感萌芽,走入交往的經驗及歷程認識親密關係,卻在一定的信任下遭到評價、批判、離開、背叛,即便有友情及親情的陪伴,她一樣會有自我懷疑及害怕、退縮、傷心等反應,但因為已有堅強的底氣撐著,加上後續各種愛持續灌溉,她時時被提醒,錯及問題不在自己,該付出代價的是那些傷害她的人。即便人生旅途一樣會遇到各種風險逆境,各種自責、罪惡感仍會找上門,但不至於陷入低谷一敗塗地,因為陪伴者及眾人的信念很重要,大有真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是時候讓羞恥轉向了。


這個現象更反應在近期快速擴張的「數位性暴力」、「成人性影像」事件中,影片的流傳會加速被害人的自毀檢討,最快被檢討的就是「為什麼會有這些影片?」、「你做了什麼?」、「你在想什麼?」、「你也會被騙!」、「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應該要能阻止的!」,但有問題的都不是這些影片及內容,是那些未經同意散佈、公開、流傳,甚至拿來威脅的加害人,利用人性的隱私及脆弱,採取手段自私得利,模糊眾人看事件的眼光,我們應當不斷的提醒自己,真相不會只在表層,如何小心不成為性別暴力結構的推手,看懂什麼是犯罪行為,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更應該理解、接納、賦權,基礎的傾聽、陪伴、支持,一再肯定的訴說:「這不是你的錯。」


當這些私密的內容被曝光時,該檢討的絕不是被害人,而我們可以做什麼,讓羞恥轉向。 

看完動動腦

1.生活中能跟你靠近,能分享各種喜怒哀樂、人生大事的人就是重要他人。大有真的重要他人有那些人,他們做了那些事或行動來支持大有真?


2.當我開始明白,性暴力事件中不該由被害人承擔錯誤,我可以選擇不再跟著質疑被害人,而是用行動去改變討論的方向,讓社會多一些理解及支持。當再下一次有相關新聞出現時,我可以如何行動,讓羞恥轉向,站在倖存者身邊?

關鍵字詞 兒童性侵害、創傷知情、解離、重要他人、羞恥與自責、讓羞恥轉向、權勢性侵害、權力不對等、這不是你的錯、創傷壓力症候群
參考資料

1.THE GENDER KNOT-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2008)AllanG.Johnson著。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Trauma and recovery: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2023)茱蒂絲.赫曼(Judith Herman)著。性侵、家暴和政治暴力倖存者的絕望及重生 性侵家暴和政治暴力倖存者的絕望及重生(左岸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上版日期 1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