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性暴力,為何會出現淡化或否認的反應
過去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害怕看到任何關於性暴力的新聞,特別是當被害人是兒少族群時,不管是猥褻、性侵害或是性剝削,他就會跳過、完全不關注、把自己隔絕開來。但近幾年隨著重大案件陸續被揭露、性別意識的提升、被害人更勇於站出來揭露,加上3C工具深入生活的使用,即便他不看新聞,很可能在各社群平台也會不斷滑到相關資訊及言論。直到某一天,他主動跟我談起童年遭遇性創傷的事件,他說本來以為可以掩蓋的很好,認為這些都是過去式,記憶中的事件都是零碎的片段,他也不再是童年那個無知弱小的孩子,但他不懂,為什麼這些人要大鳴大放,他被迫不斷提醒自己也是倖存者的這件事實,感到很複雜的情緒及不安,他問「說出來,真的會比較好嗎?」。
遭遇性暴力的被害人常年都在與「羞恥」兩字征戰,先不用說別人對他的負向評價、感受、甚至標籤,光是內在深層糾纏的自責,能安然誠實的告訴自己,「你沒有錯,該檢討的不是你」,需要無數次的練習及自我對話。過往傳統守舊的信念中,視為「家醜」,對於被害人的檢討已深刻烙印,「別讓人知道,你曾遭遇過這種事,不然將來沒人要你,人家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你!」,那無形的枷鎖,不用開口就無所遁形,強烈感受到的羞恥、罪惡。如同本書中「小有真」的遭遇,小有真只能配合的將記憶封存,這正是創傷解離的反應之一。自事件後所有大人的反應,都在解釋及告訴她這一切都不光明磊落,不但不值得一談,你還需要加倍努力,證明你是個夠好夠棒的人。直至大有真的出現,在挖掘真相的同時創傷反應再度被喚起,「否認、遺忘」從未真正終止傷害。對照小有真與大有真兩個不同家庭的態度及因應模式,可以理解選擇否認看似簡單的想法,但終究只能暫時逃離,未能協助復原。若是沉浸在迷思的漩渦中,往往帶給被害人更深的無力及自責,羞恥恐怕只會擴大,更難修復。
關於解離
Judith Herman在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中譯「創傷與復原」一書中是這樣闡述的:「受創者所表現的心理症狀是:想引起別人注意到那難以啟齒的創傷祕密,又想極力掩藏它的存在。最明顯的例子是,受創者會交替出現麻木無感和創傷事件重現兩種不同症狀。」或者,有時我們也會用「Freeze」來形容創傷及解離的症狀,身體或心臟像是被冰凍住、與外界隔絕,他不是沒有感覺、沒有反應,而是那龐大及複雜難解的情緒及壓力難以消化,使他的腦袋迴路凍結,致使他無法做出反應或符合其能力的反應。常有的症狀及反應像是本書中小有真的記憶封存、遺忘,以及他在像剝洋蔥般慢慢觸碰到核心時,察覺心裡及身體的陌生、難解反應。我在陪同性暴力倖存者經歷身心復原時也常會看見這些徵狀,特別是在司法程序開庭,例如司法人員在詢問證人事件細節時,倖存者可能會出現像是恍神的狀況,像是人在魂不在,人清醒的站在這裡,但無法清楚聽見司法人員的問題及回答。也曾遇過青少女的當事人當場昏倒,致使一直無法完成出庭做證之狀。更有可能是在庭前或庭後,這些身心反應難以控制又捉摸不定,會影響著當事人的決定、反應及能力。又或者在製作筆錄時,對侵害的細節很片面或短促,但推敲至其它證據時又好像不是如此,對於自己記憶不清楚或講得不完整感到很沮喪及無能為力。解離反應可能會發生在遭受性暴力的當下,也可能發生在日後各種生活細節裡,只要有任何如氣味、聲音或是顏色等與當時的場景雷同,都有可能令倖存者突然憶起事件,而導致驚恐或麻木的創傷反應。種種反應都令其感到陌生及挫折,也影響著生活各事件的進展及人際關係界限。
為了要降低這些影響帶來的困擾,服務社工及助人者會盡可能提前與倖存者開啟工作,包含尊重其步調提供資訊、說明,藉以建立關係及正向情感連結,期待在進入司法的前期即協助理解倖存者的創傷症狀,討論生活影響及因應方式等,伴隨連結如醫療或心理諮商等資源,以期倖存者能在較佳、較充足的準備狀態,朝向其期待的目標發展。
讓羞恥轉向
個人覺得本書最精彩處,就是看似一個事件、兩個當事人、兩個家庭不同的眼光及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個性及不同生活脈絡的故事,但又像是在自我對話。大有真的人生並沒有比較順遂,她一樣面臨了青春期的情感萌芽,走入交往的經驗及歷程認識親密關係,卻在一定的信任下遭到評價、批判、離開、背叛,即便有友情及親情的陪伴,她一樣會有自我懷疑及害怕、退縮、傷心等反應,但因為已有堅強的底氣撐著,加上後續各種愛持續灌溉,她時時被提醒,錯及問題不在自己,該付出代價的是那些傷害她的人。即便人生旅途一樣會遇到各種風險逆境,各種自責、罪惡感仍會找上門,但不至於陷入低谷一敗塗地,因為陪伴者及眾人的信念很重要,大有真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是時候讓羞恥轉向了。
這個現象更反應在近期快速擴張的「數位性暴力」、「成人性影像」事件中,影片的流傳會加速被害人的自毀檢討,最快被檢討的就是「為什麼會有這些影片?」、「你做了什麼?」、「你在想什麼?」、「你也會被騙!」、「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應該要能阻止的!」,但有問題的都不是這些影片及內容,是那些未經同意散佈、公開、流傳,甚至拿來威脅的加害人,利用人性的隱私及脆弱,採取手段自私得利,模糊眾人看事件的眼光,我們應當不斷的提醒自己,真相不會只在表層,如何小心不成為性別暴力結構的推手,看懂什麼是犯罪行為,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更應該理解、接納、賦權,基礎的傾聽、陪伴、支持,一再肯定的訴說:「這不是你的錯。」
當這些私密的內容被曝光時,該檢討的絕不是被害人,而我們可以做什麼,讓羞恥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