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
作者 麥可‧湯普森,丹‧金德倫
出版社 商周
出版日期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
導讀者 蕭昭君
導讀者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博士是兩位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男孩心理相關問題超過三十五年,並將這些經驗透過《該隱的封印》一書與讀者分享。 他們所揭示的是一個憂傷男孩的國度,說明男孩子是憂傷、害怕、憤怒與沉默的。統計數據也揭露了警訊,數字告訴我們,許多男孩暴露在自殺、酒精、吸毒、暴力與孤獨的風險。金德倫與湯普森博士試著要為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找答案,這個問題就是:男孩子需要而又無法獲得的是什麼?   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博士找出了讓男孩們承受這些壓力的重要關鍵:我們的社會告訴男孩們,要表現得很「酷」,要作大男人,要咬緊牙關撐下去。他們兩位揚棄傳統「母親的責備」、「男孩生物學」與「睪丸酮素」等解釋男孩行為的過氣理論,強調男孩子的行為肇因於接受了具破壞性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書中所說男孩的錯誤情感教育。   藉由動人心弦的案例研究與先驅的學術研究,《該隱的封印》一書明白指出,男孩子被有系統地帶離情感生活,帶離的力量有兩種:一是成人,另外一種則來自於男孩同儕的「殘酷文化」,在殘酷文化中的男孩子很少被鼓勵,少有機會發展出熱情、敏感與溫暖等特質。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仍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防止讓這些慘事發生在男孩身上。金德倫與湯普森博士指出,情緒表達能力是我們能給男孩們最珍貴的禮物,並要為人父母者體認,如果我們為男孩設下太高的標準,他們將要付出何等的代價。同時,兩位作者也找出男孩們在學校所遭遇的情緒以及社交挑戰,指出父母可以協助男孩培育情緒知覺與同理心,讓男孩在面對青年時期的社會壓力時,也能夠游刃有餘。   《該隱的封印》一書筆觸有力、感受深刻,足以改變我們看待男孩的眼光與協助男孩的方式,讓他們變成快樂而充實的年輕人。
性別觀點 隨著民主化發展,台灣社會在攸關性別平等的相關立法上,有值得傲人的進展,學校依法必須進行性別平等教育,政府機構因應性別主流化政策,也必須舉辦性別相關研習,整個社會看似朝著累積性別意識知能的方向前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走進學校教師研習場合或是公務員培訓的場合,往往發現女性比較關切這個議題,研習會場少見男性主動參與,性別平等彷彿被窄化為女性議題,被誤解為爭取女權,跟男性無關,或是要跟男性對立。這也是推動性別平權的社運人士至今依然在積極努力之處,希望可以讓更多男性看見性別平等也關切男性福祉,性別友善的社會就是對所有性別都友善的社會,對女孩友善的社會,必然也是一個對男孩友善的地方,希望喚起社會注意僵固的男女性別角色,對於所有人都造成問題,因此,協助男性從僵固的性別角色中解放出來,一直都是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面向。 傳統僵固的性別角色,有甚麼問題?對男男女造成什麼樣的困擾?男性為何需要解放?男孩怎麼說呢?這些都是落實性別平等社會必備的知識。《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一書,提供重要的答案。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兩位頗負盛名的心理學家,丹金德倫(Dan Kindlon)和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博士(吳書榆譯,2000),他們累積數十年的專業經驗,諮商輔導許多各種行為困擾的男孩、男性與其家庭,深刻理解男孩內心世界的渴望與困擾,這本中文意譯的書名點出作者的關鍵論點,男孩成長的傳統世界,充滿男性暴力與殘忍文化。對非基督教的台灣社會,該隱算是一個陌生的人名,這位出現在基督教聖經上的男人,因為忌妒弟弟亞伯被上帝偏愛,憤怒的殺了親弟,卻被上帝嚴厲處罰,終身背負與家人分離的枷鎖。作者借用聖經這個弒親男孩的故事,企圖說明當代美國社會處處可見該隱的千萬化身,在許多有暴力傾向的男孩和男人身上,不難找到當被父親或重要他人拒絕後,「與該隱相同的失望與羞愧,因不被尊重而引起的憤怒、因為情緒混亂而形成的沉默、同理心與情緒反省的缺乏,以及憤怒所造成的衝動行為。」總之,這些帶傷成長的男孩,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資源支持,因為錯誤的情緒管理,往往自傷或是傷人,對個人和社會製造程度不等的傷害和悲劇(p.45)。 兩位作者長期投身青少男諮商實務工作,他們發現美國青少男在成為一個男子漢的性別認同過程中,必須奮力完成所謂「不可能中的不可能」(Big Impossible),必須在生活中通過諸種嚴峻的考驗,不只是生理上的發育成熟,若要夠格晉升到成年男人的社會地位,必須完成具備男子氣概的生命任務,它是「一項必須經歷掙扎與痛苦而贏得或是奪取的獎品,以及是一種不穩定的或是人為的狀態。」(p.124) 從心理專業出發,作者沉痛的呈現整個國家的男孩情感嚴重斲傷,包括悲傷憂鬱、充滿恐懼、經常憤怒或是沉默壓抑;官方統計數字真實的印證,美國青少男被迫以酗酒、瞌藥、吸毒因應殘酷的成長文化,甚至走向自殺或是嚴重的暴力犯罪,並且孤獨終生。這本書企圖回答最關鍵的提問,為什麼一個社會充滿了男性暴力?這些男性究竟發生了甚麼事,選擇用暴力面對社會?作者跳開男孩天生本色、男孩天性好動、都是睪固酮過剩的個人心理學式的陳腔歸因,反問:男孩需要甚麼?社會如何回應?是不是忽略了甚麼?作者深切的認知男孩對於自尊自信的情感需求,並未獲得足夠的回應,相反的, 他們身處的主流文化充斥情感壓抑、鼓吹競爭、只能贏、要受歡迎、不能魯蛇、忽略與疏離內心世界,導致男孩轉而對其他人暴力相向,男孩也被其他男孩欺凌。當父母和師長不假思索的認同這套獨尊霸權男性氣概的刻板文化思維,以此為養育男孩的黃金定律,期待他剛強、要Man,成人往往不自覺的引導男孩遠離自我內心的過程,阻礙男孩的情感發展,難以發展同理心、溫暖待人,兩位作者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對男孩的錯誤的情感教育」 (emotional miseducation of boys)。 作者因而呼籲,如果要避免重演該隱的故事,美國社會需要勇於面對獨尊男性氣概的強人教養文化,翻轉因為忽略男孩的情感需求,甚至將世世代代的男孩推向與自己的感覺疏離的種種困境。作者主張美國家長和學校務實的反省男孩的養成教育,從忽略、貶低、邊緣化男孩的情感發展,轉化為關注、重視男孩的情感教育,成人必須願意解構這種異化疏離的教養文化,重新學習一個不一樣的教養觀,努力教導男孩貼近自己的內心世界,讓每個男孩都有機會發展自尊自信,也就是英文原書名的直譯 《養育該隱:保護男孩的情感世界》(Raising Cain.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作者採取一個積極的立場,不只是揭開暴露殘酷的成長文化,更希望呼籲讀者積極的行動,改變教養男孩的方式,捍衛、維護男孩的情感世界。 這本書可讀性高,透過作者分享實務工作中不同青少男成長的生命困頓,讀者得以真實同理男孩在崇尚父權陽剛的性別文化下辛苦成長的心情,這也是社會各種暴力持續存在的導因之一。作為台灣的讀者,我們跟作者和書中的各個主角,看似活在不同國家,但是本書細緻描繪的霸權陽剛文化,卻又是讓人如此熟悉,讀者也可以在精神科醫師王浩威(1998)的《台灣查甫人》、畢恆達和洪文龍(2006)的《GQ男人在發燒》兩書中,細緻的看到台灣社會在生命各個向度強調陽剛男性氣概、期待男性掌握人生勝利組的諸種文化壓力。在本書作者所舉的不同男孩的故事中,我隱約看見身邊男性親友與學生的影子,也看見許多台灣母親在教養男孩的意識形態,跟美國母親異曲同工,台灣與美國隔著一個太平洋,但是服膺相同的男性意識,尊崇異性戀父權為尊的文化,奮力造就男孩(boys)成為一個強壯、有體魄、吃苦耐勞、掌權、功成名就、走入異性戀婚姻、不能示弱、恐同的成年男人,誠如美國社會學家Allan Johnson在「性別打結」一書中所說的,男性因為參與父權體制而受苦,要鬆動這個性別千千結,我們必須選擇行動改變(成令方等譯,2008)。 作者在本書立論,只要願意看見錯誤的情感教育,採取行動改變,就有機會培育男孩豐富的情感識能。多年前,我曾經在一個教師研習場合談論這本書,引發現場一個男老師深刻的見證回應,這位溫文儒雅的老師如此說: 小時候,每當我受到甚麼委屈,我有時會掉眼淚,但是我父親一再跟我說,男孩子,要勇敢,要吃得起苦,要經得起考驗,不能承擔挫折,算甚麼男人?如果看到我母親安慰我,我父親甚至會連我母親一起罵進去,甚麼婦人之仁,還指控說她在害我無法長大。為了不要讓母親為難,從國小起,我就不曾哭,應當說先是不敢哭,即使有一次運動意外骨折,非常痛,我也不敢哭,連醫師都說我怎麼那麼勇敢,我覺得後來就習慣了,再有甚麼難過的事,也不會哭了。其實父親不曾打我,應當說他不需要出手打,他一直是嚴父,只要他皺起眉頭,眼神不對,大家就知道要乖一點。我們幾個孩子都跟母親比較親,卻無法親近他,他很像家裡的外人。讓我驚恐的是,我這個兒子,在父親面前,必須很辛苦的壓抑自己,即使很努力,好像也達不到他的期望,印象中,他不曾讚美過我。父親的喪禮中,看著幾位女眷哭得唏哩嘩啦,我卻根本哭不出來,這樣還被親戚說我很不孝,自己父親的喪禮,卻一滴眼淚都哭不出來。親戚說我不孝,其實,失去父親,我應當是很難過,但是我現在已經不知道如何哭了。 幸運的是,這位男老師有能力辨識、言說自己身受父權體制之苦,因此比較可以同理性別平等教育的社會運動,他拒絕複製父親狹隘單一的教養方式,選擇要用不一樣的方式跟自己的兒子互動,他認為當年父親的教養知識有限,除了複製上一代對他的養育方式,要求兒子符應主流社會對於男性的角色期待,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生命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與方法。因此,他決定要從自己這一代改變惡性循環,首要之務就是拒絕獨尊陽剛男性氣概的超人教養,因為它為男孩的自尊自信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其次多方閱讀增長性別平等意識的知識,尋找更寬廣的教養路徑,期待自己不管是在擔任親職或是教職,學習尊重每個男孩可能有的差異,讓男孩可以真實自在的做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原書在1999年出版,作者念茲在茲男孩的情感教育,至今依然是一個有待家庭、學校和社會積極重視並行動改變的重要議題。兩位作者在書中論述,男孩訴諸各種形式的暴力,以回應這個社會如何對待他們的見解,至今依然擲地有聲,男性暴力依然困擾全球各地。作為一個性別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台灣社會新聞上持續出現的雄性暴力,確實說明台灣的性別教育需要更加關注男孩的教養文化,不管是分手暴力、隨機殺人、家暴、婚暴、殺人、傷害案件,絕大部分都是男性加害者,受害者大部分是女性和兒童。很多人不解,從鄰居口中看起來乖乖的男孩,為什麼以及何時變成一個殘忍的暴力加害者,甚至在每個重大的暴力事件後,社會出現一股聲浪,要求亂世用重典,殺雞儆猴,以暴制暴,要求國家迅速執行死刑,以為這樣就可以遏止層出不窮的雄性暴力。但是,在這本書中,兩位心理學家語重心長特別強調「從實際的研究以及我們本身的治療經驗中可知,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行不通,只是讓男孩子更為墮落。我們的工作讓我們得以走入男孩的內心……只要深入探索男孩的內心世界,你就會了解為何有些男孩會採取暴力,而有些則否。」(p.321)而這就是社會和師長的挑戰,就是如何有效的改變性別社會化的過程,教導男孩學會運用更豐富的情感語言與技能,讓他們無須使用任何暴力報復的手段,面對生命中的各種情感挫敗。 改變社會無所不在的雄性暴力,發展有別於既有的性別教養文化,不會憑空出現,而是需要藉助有效的知識,提供思考改變的力量與方向,本書不只協助所有師長更了解男孩的內心世界,也提供男性讀者機會,對照自己的成長經驗,進一步澄清父親和丈夫的角色,可以如何更具彈性與多元。對於女性讀者而言,這本書開拓女性理解男孩獨特的成長文化,可以更務實的思考可以如何貼近身邊男性內心,與之互動。本書最後一章提出七個重要的觀想,作為保護男孩情感生命、友善男孩的文化基礎,確實是重要的公民素養,值得一讀。
看完動動腦 1.回看你/妳的成長經驗,身邊的師長對於教養一個男孩長大成人,提出哪些期待或是要求?哪些要求對於男孩友善或是過度期待?為什麼?
2.你/妳聽過跟前述文章那個男老師類似的故事嗎?你/妳如何看待「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子要勇敢」的民間信仰?
3.從妳/你的位置出發,我們可以如何具體行動,建立一個友善男孩的教養文化,以解決社會的男性暴力問題?
參考資料 王浩威 (1998) 。<台灣查甫人>。台北市:聯合文學。
畢恆達、洪文龍 (2006) <GQ男人在發燒>。台北市:女書文化。
Kindlon, D. and Thompson, M.著,吳書榆譯 (2000)。<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台北市:商周出版。
Johnson, A. G.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 <性別打結>。台北市:群學。
上版日期 10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