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上)
作者 吳嘉麗總策畫;林以加編著;江長芳繪圖
出版社 女書文化
出版日期 98-07-15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環境、能源與科技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給年輕學子的女科技人角色典範--《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上)》導讀
導讀者 蔡麗玲
導讀者單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是一套老少咸宜的繪本,不僅適合中小學生閱讀,也適合高中以上學生用以探索自身的興趣與生涯發展,更適合家長以及教師們用以引導並勉勵子弟與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 這一套書分上、下兩冊,於2009年六月出版,共介紹十五位在科技相關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女性,上冊以每位大約十頁的篇幅簡介七位女科技人從小成長的故事,文字活潑流暢,插畫配圖俏皮可愛。策劃者是淡江大學化學系吳嘉麗教授,她是台灣婦女運動的先驅,也是在科技領域提倡性別平等的推手,更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倡議者。她在該書序言中提到,她策劃這套書的目的,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選其所愛,愛其所選」,「規劃一個更寬廣的未來」。就如書名《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所宣示的,這本書希望讀者能為自己的人生「追夢」,而且,要志向遠大,不怕想像自己未來的世界像宇宙這麼大!具有無限可能! 例如,「用特別的眼睛看世界」的建築師賴永恩,從小資優,但也在國中時,察覺社會上認為「成績好就理所當然應該選擇理工科」的偏見。當賴永恩選擇了男多女少的建築系後,也遭遇許多挑戰。在一次獨立完成了非常複雜的作業後,被老師質疑「這是學長幫你畫的嗎?」,她因而切身感受到建築科技領域裡的性別偏見。但最終,賴永恩仍用專業能力證明了自己,並且體察到,「好的建築師,應該觀察和瞭解社會上的各種現象,而且可以透過環境與空間的設計,幫助更多人,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動物醫生林長青決定唸獸醫系時,也曾遭受質疑:「女生力氣小,會被大狗拖著跑」,系上老師也曾說:「女生畢業不是就要準備結婚、生小孩,來唸獸醫真浪費」。但是,這些話對林長青一點都沒造成打擊,反而讓她不服氣,更加努力。後來執業後,在診所裡,仍有動物的主人不相信「女生可以當獸醫」,常常認為她是「護士小姐」,但這些都無法阻擋林長青成為一位傑出的獸醫師,無法阻擋她希望「人與動物可以和諧快樂地相處」的志業與熱忱。 景觀設計師郭中端設計了廣受歡迎、膾炙人口的宜蘭冬山河。她在構思階段的訪談中,「傾聽」當地耆老的聲音,因而發想出「雨和水」這個與當地最相關也最重要的元素作為改建的主軸。過程中雖然有許多阻礙與挑戰,但她都能一一溝通化解。作為一個著名地景的創造者,她的理念是「工程進行的時候,要堅持對的理念,也一定要懷抱正義感」。 生藥專家楊玲玲出生於中醫世家,從小對於植物為何能治病感到好奇。成為藥學博士之後,有一次她觀看一支描寫癌末病人生活的影片,「感同身受」到病人的痛,開始了她抗癌草藥與癌症照顧的研究,也發現了老祖宗的米湯,能有效協助病人改善病況。她志在從大自然中找到可以治病的藥草和食物,也讓台灣在國際的藥學研究領域中建立優勢。 身為台灣極少數女性神經外科醫生的陳琬琳,其成長過程中,一定不乏與性別相關的就學或就業經驗。例如,醫學系畢業前一年選科時,陳琬琳選定了她有興趣但卻跌破他人眼鏡的「外科」,打破一般人認為女人只能選小兒科、內科等科別的性別偏見;就業後,她甚至還負責了挑戰性最高的腦部和脊椎神經外科,也因此她成為當時台灣唯二女性神經外科醫生之一。當然她也因此遇到過病人把男護士當醫生,把她當女護士的例子。但這些,都無法阻止陳琬琳成為一位專業醫師,甚至成為飛機高空醫療專家。 晶圓工程師曾馨嬅則是「走自己想走的路」的最佳實例。勇敢,常常不是我們的社會期待女性具有的特質,但曾馨嬅可以放棄就讀他人羨慕的高中,選擇就讀五專;她可以在能專心讀書的條件下,仍選擇半工半讀;畢業後,她更在同學紛紛上大學時,選擇進入工廠當女工,從基層做起!但也因為她的勇敢與堅持走自己的路,讓她成為讓老闆最信任的工程師,也證明女性可以在科技領域闖出一片天。 黑熊媽媽黃美秀是頗有名氣的傑出女科技人,也是動物保護專家。她從一個撿蝸牛的「野女孩」,變成一個學有專精的「黑熊媽媽」,打破了「弱女子」抓不到野生黑熊的性別偏見。念博士班時,她選擇了較嚴格的指導教授,打破了女性怕難怕挑戰的偏見。開始研究工作後,連續幾星期的野外求生,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也打破了深山工作只適合男性的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觀點

 

科技領域中女性人數偏少,一直是關注性別平等的人士可以輕易觀察到的現象。西方學界關注此議題幾十年,討論出非常多的改善模式,但其中最基本也應用最廣泛的,便是《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一書所採用的「角色典範」(role modeling)模式。角色典範模式認為,科技領域的女性偏少,是因為社會上缺乏成功的女科技人典範,或對於女性如何能勝任科技工作缺乏認識,因而以採訪或描繪女科技人的方式,提供年輕一代可以效法的典範。
 
這樣的方式頗有成效,常能鼓勵對科技有興趣的年輕女性勇往直前,排除「女性不適合科技」刻板印象的影響。然而,也由於此模式常常凸顯「女性」,可能因此讓某些男性望文生義,覺得這是「女人的事」,與他無關,故不願接觸,也就無法受到影響。如此一來,破除刻板印象的效果無法及於男性,只靠女性努力的話,事倍功半。
 
針對這樣的問題,加拿大從1990年起,曾執行過WISE (wome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計畫,主要目的除了鼓勵女孩子選讀科學與工程相關生涯以外,也致力於破除「科學是屬於男性」的迷思,試圖影響包含男性在內的年輕學子。該計畫招募對象不分性別,但在安排課程講員時,則刻意選定女性,且又不在計畫名稱或營隊名稱中特別標示「女性」,試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破除女性不適合科技的刻板印象,也建立科技界的女性角色典範,同時影響所有性別的學生。
 
上述的策略,恰表現在《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一書的書名當中。該書內容所描繪者雖全為女性,但書名不強調「女性」,看來,便是採取此潛移默化策略,試圖讓男孩子也能好好閱讀此書,破除科技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
 
另外,如同本書書末陳質采主任撰寫的「導讀」所提到,本書的重要核心議題之一,便是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我們的社會一直在改變,但人們腦中陳舊的性別概念,能否跟得上時代變動的腳步呢?
 
本書所描繪的七個女科技人(含醫生與建築師)經驗中,不乏各種性別偏見與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女性無法獨立完成困難作業、女性畢業就要結婚、醫院女性一定是護士、即使女性當醫師也不能擔任充滿挑戰的外科、女性沒有勇氣走自己的路、女性不適合野外研究等等。這些偏見都透過書中七位女科技人典範逐一打破,這也就是本書最大的目的。
 
本書中女科技人所具有的「傾聽」與「感同身受」能力,常常是促使她們在專業上有所突破,成就與眾不同優勢的重要因素。但是,這樣的能力是否就是「女性特質」呢?是否身為「女性」這一事實,就能夠引領她們有此發展呢?答案當然不是如此簡單,關於此點,讀者宜謹慎思辨。確實,「傾聽」與「感同身受」是女性較容易展現的特質,但是,與其說它是「與生俱來」的生物決定論,不如說是「基於受到社會文化不斷期許而發展出來」的社會建構論。也就是說,身為女性或男性的生理事實,不能保證任何「女性特質」或「男性特質」。相反的,所謂「女性特質」和「男性特質」,更多是後天培養與期待的結果。因此,若我們瞭解到「傾聽」與「感同身受」等特質並不是僅限於生理女性,那麼,我們是否也該提供男性發展這些特質的機會、讓他們也能利用這些特質在專業上有所發展呢?同樣的,社會也將「勇敢」、「不怕困難」等等特質編派為「男性特質」,但這些特質卻跟男性生理沒有必然關連。因此,我們是否也應該提供女性發展這些特質的機會、讓他們也能利用這些特質在專業上有所發展呢?
 

這本書的例子告訴我們,不以所謂天生的女性特質或男性特質自我設限的人,更有機會獲得生涯的成功。當一個社會能不以性別二分來限制任何人的發展,那這個社會便是朝向性別平等邁進了。

看完動動腦

1.這本書建立的角色典範都是女性,是否有何用意?

2.女性從事科技相關職業,可能遭遇哪些性別刻板印象?又可以何種方式排除?

3.女科技人的存在是否打破傳統觀念中的「女性特質」與「男性特質」二分?她們的經驗對我們思考此兩者有何啟發?

參考資料
進階閱讀:
1.蔡麗玲、王秀雲、吳嘉苓(2012)。性別化的科學與科技。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二版)(頁259-282)。台北:巨流。

2.蔡麗玲,張瑛姿(2007)。女性參與科學的重要性之一:問不同的問題。物物理雙月刊,29(2),533-539。

上版日期 10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