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女孩、女人、其他人
作者 柏娜汀.埃瓦里斯托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封面圖片由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出版日期 110-10-01
主題分類 多元性別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離散族裔的性別萬花筒—觀看女孩、女人、其他人
導讀者 戴伯芬
導讀者單位 輔仁大學社會系
看前想一想

1.請舉出印象中的一位黑人女性,說明她具備的特質。

2.請想想日常生活中是否出現對於少數族裔的性別偏見?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十二位英裔非洲女性的離散敘事,作者埃瓦里斯托以生動、鋒利、慧黠、激情,記錄了橫跨一世紀那些受人鄙視、乏人關注的性、愛以及生離死別多樣生命經驗,讓讀者陷入迴旋變化的悲喜、五彩繽紛的人生之中。本書12位主角之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故事中包含五對母女,以及環繞著她們的同事、同學、朋友所發生的故事。唯一的缺漏是茱麗,不知為何沒有成為故事主角。 全書分為五章,前四章各介紹三位不同的主角,第一章聚焦於同志,透過迦納劇作家艾瑪與女兒雅茲的日常生活,帶出同志家庭的情感與家庭日常,衍生出節目製作人多明妮克一段毀滅性的同志戀情。

第二章的主題是菁英的製造,藉由卡蘿對於教育做為階級晉升的努力,帶出與母親漸行漸遠的代間落差,並以卡蘿同學萊提莎耽溺於情愛而職涯失敗的對比。 第三章探討教育做為文化資本的作用,同樣假雪莉與玟森母女的職涯對比,來突顯英國教育現場的階級不平等問題,同時藉雪莉探討失怙的同事潘妮洛普,透過婚姻獨立、尋求族群認同的過程。 第四章以葛莉絲、海蒂、茱麗(未正式出場)、梅根/摩根四代混血女性的生命經驗,突顯從農場、護士到大學生的性/別價值觀變化。 最後一章回到一開始艾瑪導演的《達荷美最後一位亞馬遜人》的慶功宴,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展望不同世代女性主義的草根運動。

 

性別觀點

我以為自己很了解女人,從小就是在女人堆中長大,家中除了爸爸之外,都是女人,我有四個妹妹;國中男女分班、高中念的是女校。比起男人,我和女性相處的經驗多得多了,和女性在一起工作,讓我覺得輕鬆自在。
但是,我真的沒那麼了解女人,特別是跨種族、性別的女人,那些在我們周遭越開越多的越南餐館,市場角落是越南新娘開的美甲店,當臺灣的外籍女性越來越多,我們與她們的距離依舊遙遠,更不用說是不同膚色的黑人,腦中黑人女性若不是修女也瘋狂中載歌載舞的琥碧·戈柏,就是惠妮休士頓天籟般的嗓音,更早一點的是穿著女僕裝肥胖笨拙的黑傭,在白人生活世界下的黑人女性是全球性別不平等的矛盾集結之所在,也在她們離散異鄉的國族主義、性別認同以及階級慣習交織的矛盾中,看到痛苦掙扎中反抗的潛力。
從一位女同志劇作家艾瑪開始,帶讀者認識她的女兒、朋友、朋友的母親、祖母、老師、學生,以及構成她們獨特生命經驗的人事物。本書分為五章,也帶出一些性別與年齡、族群以及階級交織的核心議題。
本書以移民英國的少數族裔女性為研究對象,各章有不同的核心關懷,包含:

 

1. 看見女同志的光明/暗黑面
第一章出場的兩位才藝縱橫的女同志艾瑪與多明妮克,卻有截然不同的情感經歷,教授兼劇作家艾瑪父親是迦納獨立運動記者,她承繼了父親社會主義的人文關懷,成為黑人女同志運動的一員,在享受性解放(註)的自由之餘,也樂於扮演母職角色;製作人多明妮克則碰上了美國「女子土地」自力造屋的運動者妮辛格,義無反顧地隨之移居美國。當激情冷卻下來之後,呵護變成了窒息,為了逃離佔有慾過強戀人的情感勒絞,從英國跨越彼岸的多明尼克先與一位男同志結婚,最後在美國大陸終於找到新的同性伴侶。插曲則是女兒雅茲與艾瑪之間的日常生活點滴,以及做為英國校園中少數族裔的處境,呈現出英國校園文化中白人菁英的絕對優勢,也是現實人生中上演的戲碼。
關於同志之間的美好愛情在現實上或許就不存在,渴望母職的女同志,或者獨佔慾強的女同志,都是在情慾流動下的情感模式,說明性與愛情是一場隨時可以改變節奏的雙人舞,關鍵是在對的時間碰上了對的人。

 

2. 菁英的製造/黜降
來自製造未婚少女媽媽和早發性職業罪犯的中學,即使上了名校的奈及利亞人卡蘿,依然陷入來自「很貧民區」的另眼對待,學習成為菁英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讓她和母親漸行漸遠。在專業金融高層中快速晉升,即使身為全球流動的國際菁英,她依然是那個在海關必須接受侵入式搜身者。卡蘿受到白人老闆的賞識往上爬,成為銀行副手,最後陷入白人富家子弟的愛情。
卡羅的父母奧古斯丁與布米則是流動下的文憑主義失敗者,頂著家鄉綠色經濟金融學家的頭銜移民到英國,第三世界文憑無用的狀況下,屈為司機與清潔工,受困在移民夢中。布米最後只能出賣色相來改變不利的生活處境,成為清潔公司老闆。當女兒的學位越成功,母女的差距也越遙遠,性解放之後的布米成為雙性戀者,找到空巢之後自己的快樂泉源。
插曲則是卡蘿的對比,大學時期的好友萊提莎,因耽溺於愛情而成為小未婚媽媽,不斷在短暫的戀情中增加孩子,最後只能在超市當服務員,深陷養兒育女的宿命中,難以翻身。
教育做為黑人移民的階級晉升工具,也可能製造出移民夢中的貧窮陷阱,但可以確定的是誤信愛情而放棄學業/自我的女人,最終可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

 

3. 教育做為/無法做為階級翻身的工具
滿懷教學熱情的雪莉來自迦納,誓言要做一位不放棄任何學生的良師,她的教學熱情卻在柴契爾政府的教育總體計畫下逐漸消磨殆盡。國定課綱限制了她的教學自由,學校排名建立了學校階層,而隨科學化管理而來的數據報表、校務會議,將教師的精力從學生身上移至無止境的行政瑣事,更多失業、貧窮、家暴的小孩,孩子兇猛如野獸,教師成了「馴獸師」,想要用一把機關槍在朝會掃射所有的學生。令人驚訝的是大學墮落的經驗如此之相似,臺灣也正步上英國教育的後塵。
雪莉的同事潘妮洛普,混血的她一直在尋找族群認同,透過婚姻而離開撫養家庭,為了爭取工作權而失去第一段婚姻,但為了不成為失婚的邊緣人,強忍丈夫外遇的不忠,最後在天倫之樂中找回失去的自我。
插曲是雪莉的母親玟森來自西印度群島,移民英國嫁給了漁夫,成為農場工人,卻意外地成為女婿的祕密情人,享受性愛的歡愉。

 

4. 三代之間的性別價值與變遷
梅根/摩根、海蒂、葛莉絲三代世代的祖孫/母女之間有著複雜的情感糾結,以及不同世代的女性命運。梅根擺脫了來馬拉威的族群女性印記,找到了來自印度的跨性別者畢畢,一個受困於男孩身體的女孩,成了彼此的伴侶。
海蒂原本受訓成為護士,她的祕密是未婚生子,但是襁褓中的女兒先很快地被父母送走。碰到了美國黑人軍團退役的史林姆,婚後與父母、先生合力經營農場,並繼承了葛莉絲綠野農場。
葛莉絲來自名比西尼亞水手的後代,母親過世之後進了孤兒院,被教養成一位正派的女僕,嫁給了大戰歸家的喬瑟夫,成了綠野農場的女主人,卻成為父權下生養兒女傳宗接待的工具,及至男丁出生。
三代的移民女性看到的是英國都市化、柴契爾主義的對於移民、少數族裔的衝擊,以及逃離都市、炒作農地的外地菁英,高漲的房價與外來廉價移工逐漸摧毀了老人留守的鄉村社群。
全書最核心的價值觀是自由,追求自我實現、戀愛、性的自由,在離散的少數族裔中也可以感受到性解放的自由,這或許是非裔女作家可以給全球「性拘謹社會」的啟示。

 

註:性解放女性主義(sexually liberal feminism)是女性主義的分支,他們認為藉由反省與挑戰現有的性別權力及社會結構壓力,使不同性別、性關係及性傾向者都能享有自由、自主的權利,才能獲得實質性自由與平等。

看完動動腦

1.黑人女性在英國為什麼會遭受歧視?
2.在黑人女性不斷融入英國的白人主流社會中,可能會喪失什麼的文化特質?

關鍵字詞 離散族群、性別歧視
相關檔案 女孩_女人_其他人人物關係圖.pdf  
上版日期 1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