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甚至當代女性的科學家(STEM)會被隱藏或埋沒?是女性的科學天資不如男性嗎?我想藉由書中的女科學家的案例說明,有才能的女性在學習科學過程中被排斥或即使作出貢獻後還是被否認被隱藏的更深層社會制度和文化的原因。
父權體制(patriarchy)
父權體制形成的歷史長遠,可回溯到八千多年前。游牧、狩獵時期就已經逐漸出現了跡象,農業社會開始強化,特別是王國的建立需要有這樣的體制的支持。但也有特殊地區,例如,古希臘受教育階層強調愛智思辨的傳統,就不太強調男尊女卑,就讓海佩蒂亞(Hypatia, 350-370~415)的父親願意培養有數學天文學才能的她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學者。
後來各種宗教(包括儒家)的教義和學說被帝王為掌控權力壓迫民眾拿來使用操作,父權體制越牢固對帝王的權力掌控越有好處。帝王為了控制將相和百姓,就要建立君臣父子的位階,讓這些男人為帝王服務;而這些諸侯臣相與父親,就是地方和家庭的首腦,控制其所屬的子民和家庭的成員。財產和權力是男人擁有的,就像帝王擁有全國疆域內的一切,後宮嬪妃三千;家庭的父親可以支配妻妾和兒女。家業與姓氏由長子繼承,女兒嫁人無權分享。
父權制度指定由男人來發號施令,男人地位崇高,女人只是生孩子傳宗接代的工具,做作家務事的勞力。社會制度,例如:姓氏和財產的繼承、祖宗祭拜,就是建立在這樣的觀念上。這觀念又藉由教育讀書、教會宣教、工作安排、詩書文字、晚近則是報章媒體和影視來鞏固父權體制。女性的各種才能若非專屬持家範圍的都不受鼓勵。特別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領域中。
性別歧視(sexism,sexual discrimination)
隨著法國大革命平民推翻王權,第一波女性主義思潮也在歐洲興起。帝王體制瓦解,但父權文化卻不容易消除,甚至依舊殘留到今日。性別歧視是一種言行或法規制度,為了維護父權體制,或促成對男性集體有利的結果。它的結果除了是傷害女性個人,也讓人們對壓迫視而不見。
這本書有很多類似的案例,例如: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Elizabeth Blackwell, 1821-1910)在讀醫學院時受到男同學的排斥,只好坐遠遠的。上解剖學時,老師還因她是女生而感到為難。荷莎‧艾兒頓(Hertha Ayrton,1854-1923)的經驗則是:「男人犯錯卻歸咎於女人。」她是英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員,卻因為是女性不被允許發表演說。莉澤‧麥特納(Lise Meiter, 1878-1972)發現了核分裂,釋放核能的核反應,結果卻是與她合作研究的丈夫奧托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的名字與功勞不被認可。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1992)在做研究時,院長威脅她,要是她敢結婚或有男性同儕離職的話,就要開除她。她理解不可能在不友善的大學找到教職,就去研究機構專心研究。幸虧她活得久,備受冷落忽略的她到八十多歲才拿到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短命的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1920-1958)則沒有這麼好命。她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室用X光,終於拍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照片,證明DNA是雙螺旋體。這照片被二位男性科學家偷看到,沒有經過羅莎琳‧富蘭克林的同意,把這照片放入自己的論文來發表,完全沒有提到她的名字。在她死後多年,這二位男性科學家得到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並在自己的書中承認偷看羅莎琳‧富蘭克林的照片,還惡意中傷她。這才使世人明白DNA雙螺旋體的真正發現人原來是早已過世的羅莎琳‧富蘭克林。這就是惡劣的性別歧視的研究環境對女科學家的壓迫與傷害。
非裔黑人女性的出現
前面提及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帝制,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也興起了第一波女性主義運動。她們要求並爭取選舉權、參政權、財產權還有教育權。在美國的婦女運動除了要求上述權利外,還要求廢除奴隸制度。雖然1865年美國奴隸制度廢除了,非裔黑人不再是奴隸是自由人了,但是依舊沒有投票權和受教權。黑人深受種族隔離的影響:只能居住在黑人區,購物只能去黑人商店,搭公車只能坐在後面的黑人座區。後來黑人中小學校和大學逐漸成立,但師資和經費資源遠比白人的差太多。
種族隔離對黑人孩子的自我認同的影響為何?梅米‧費普絲‧克拉克(Mamie Phipps Clark, 1917-1983)是非裔心理學家。她研究學齡前黑人兒童之自我意識發展,證明種族隔離讓黑人小孩不知道自己和白人一樣好,還使得黑人小孩厭惡自己。她的研究用於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的官司,此案件終結了公立學校種族隔離政策,私立學校還是不受影響。
另外非裔黑人女科學家的故事,2016年被搬上大銀幕拍成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電影是依據1950-1960年代的真人事實改編的,以三位有數學電算優越才能的非裔黑人女科學家,受雇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她們的數學電算才能幫助探查火星的阿波羅太空船安全返回地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們工作期間因不能使用白人的女廁,要跑好遠的路去上黑人女廁。可見在1950和60年代的美國科學重要機構還如此對待黑人工程師,種族隔離政策對日常生活的壓迫無所不在,真是匪夷所思。在這本書中,只有提及三人中的那位數學天才凱薩琳‧強森(Katherine Johnson, 1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