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被消除的男孩
作者 賈若德.康里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日期 107-11-01
主題分類 多元性別
國圖連結 https://metadata.ncl.edu.tw/blstkmc/blstkm?@@1428674068#tudorkmtop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擁抱真實的自己需要勇氣更需要解放
導讀者 卓耕宇
導讀者單位 國立旗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輔導室)
看前想一想

細細讀著作者的成長與家庭書寫,除了心疼他獨自面對自己的同志認同的不簡單外,也好奇並試圖理解:何以在他的成長家庭與社會脈絡中,同志身份依舊等同於有問題的(problematic)、有病的、罪惡的或不道德與骯髒的!即使在美國精神醫學會(APA)早在1973年就把同性戀從精神醫學診斷手冊中移除了,也就是同志不再是需要被治療的疾病,只是各種性傾向認同中的一種(one kind of sexual orientations)。
    然而,他自己與周遭的親友們卻仍視同性戀為不潔的、有罪的!何以這樣的價值是如此根深蒂固?同時,我的腦海裡不禁浮現幾個在輔導晤談中,曾一起對話的生命圖像,提供翻閱前思考與閱讀時的反思:
個案一:
    爸媽看到我與同學在網路上的對話紀錄,媽媽就質問我:是不是跟男網友在亂搞?我聽到媽媽這樣說,一方面覺得她怎麼可以偷看我跟朋友的對話紀錄外,更不能忍受的是她說我與男網友在亂搞!於是我就生氣的回覆:我是跟網路上認識的男生談戀愛沒錯,但我們沒有亂搞。
    於是,我在生氣中跟媽媽出櫃了,媽媽氣到哭著要我改過來,還擔心我爸爸若知道,一定會覺得沒面子、會把我趕出家門。媽媽還以死相逼,要我跟她去她覺得靈驗的宮廟拜拜、收驚,甚至配合喝符水……!
個案一輔導晤談的重點:
    首先,試著先理解學生個人隱私突然被質問(尤其是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或侵犯的不舒服、不被尊重的感受後,再來想想家長可以怎麼表達,既可有效傳達對孩子與網友談戀愛的擔心,而非劈頭就用個人的價值與評價來論斷,衍生彼此築一道牆的防衛與言語衝突,阻斷了理解雙方的機會。
    如果家長可以這樣說:「爸媽不應該未經你的同意,查看你與網友的聊天記錄,這一點應該先向你道歉!然而,知道你有在交友軟體認識同性網友,還聊到很多與性有關的私密話題,爸媽有些吃驚,也擔心你在這過程會不會受傷害,才會這樣心急到不知所措而出此下策!要不要跟我們聊聊發生什麼事了」?或許透過這樣我訊息(以我的感受為出發點的對話句型)的親子對話,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互動品質。
    另外,關於孩子的性傾向認同,可以理解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性傾向,是主流社會中占多數且常被視為正常與自然的異性戀,假如不是異性戀(如: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或泛性戀等)就是不自然的,難免擔心孩子這樣的性傾向認同,會引來他人的異樣眼光或歧視。這也反映我們預設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是異性戀,並在這樣只有異性戀的社會中長大,被灌輸認為異性戀才是自然的,並對應著各種性別化(gendered)區隔的性別角色、穿著打扮與各種制度與規範,這就是所謂的異性戀常規(heteronormative)的社會結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因此,學校若可以建構更細緻的支持系統,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給家長,或許因為不認識LGBTQIA+(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酷兒認同、間性人、無性戀、友善同盟等)產生的擔心與焦慮會相對減少,進而把心力投注在理解與擁抱孩子差異上,更有助於孩子的穩定發展與自信心的建立。
個案二:
  學生:老師,我覺得自己很髒!而且有罪!
  老師:要不要說說看發生什麼事了?讓你有這樣強烈的負面感受。
  學生:我昨晚在團契結束後,回到家腦海裡一直圍繞著帶團契的大學長說的話:手淫與同性戀之間的男男性行為,都是有罪的而且很髒,滿足自己的私慾但違反上帝希望我們的潔淨!但只要想到我私底下會偶爾也有「那個」髒髒的想法與舉動,雖然目前沒有交往的對象,也認同自己是男同志,這樣是不是有病!可以治療嗎?
個案二輔導晤談的重點:
    任何性傾向都是值得被好好看見、理解、肯認與尊重的:作為一個基層教師,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每個都有獨特的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與自身家庭文化相互交織而成的成長條件與背景。因此,差異是存在且自然的。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個人愛與慾望的對象,通常涵蓋身體(physical)、情感(emotional)與心靈(spiritual)等三個層面交織的感受。
    異性戀是眾多性傾向認同的一種,因較多數,故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也就是先前所提到的異性戀常規。過去,在強調異性戀常規的環境中長大、學習的人,往往容易忽略還有很多相對少數的差異與多元性別(非異性戀)存在,多樣的可能性就因此容易在異性戀主流中被區別、忽略或排除,而產生歧視的可能。
    因此,性平教育的推動目的是期盼每個不同性別的人,都值得好好被他人與體制肯認與善待。更何況,有尊嚴地活著與擁抱自己,也是一種基本人權的最佳體現。然而,透過教育與學習,拆解對性與性傾向的污名與問題化、病理化才能擁抱自己。
    回觀西洋繪畫史的發展,從中古世紀以宗教為主的侍奉,到文藝復興時期著重透過繪畫反映常民生活的辛苦,就清楚地反映著人從作為單一宗教的客體/他者化,轉化為豐厚生活中主體/自主性。這樣的價值轉變,跳脫宗教價值的框架,不僅是對規範的解構,更是一波波腦袋與思維的解放,從根本徹底改變的進步與改變!
    當性的議題可以是被討論的公共議題,被理解、被看見的可能性就更大,它就不再是隱晦不可言說的、危險的或不潔淨的道德壓迫與價值評斷。當同志或多元性別議題鮮少被討論、能見度低,就容易淪為被醜化、被貶抑、被問題化的他者,因為每個人都可以任由恐懼的想像無限發揮,帶來的不是理解與認識的可能,而是製造更多污名與對立。
    當同志議題,可以從「少見多怪」(因為個人成長經驗的侷限而覺得奇怪)的不熟悉到「見怪不怪」的普同化(前者的怪,因為自身缺乏生命經驗的對照而生;後者的不怪則是透過學習而認識理解的結果),轉變的過程就是一種觀念的解放、認識的歷程和理解的結果。

內容簡介

作者賈若德.康里從小在教會長大,加上父親是牧師,更加深他對自己同志的性傾向及認同,感到不安又掙扎。就讀大學的賈若德熱愛寫作,在尚未被迫出櫃前,還一度嘗試與科蘿伊交往。他明白有一個「女朋友」似乎能為他擋住不少質疑,但終究還是紙包不住火!
    十九歲時,同學未經他的知情與同意下,任意地代他向父母出櫃,同志身份不但被迫現身,還擔心因此失去他愛的上帝與家庭支持,甚至是身邊的一切,於是被迫做出影響生命的抉擇:參加教會贊助的性傾向矯正治療班。「愛的進行式」(Love in Action,簡稱LIA)是矯正治療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傳授的是:「少一分自我,就等於多一分美德,而多一分美德,就能向上帝再靠攏一步。學習的項目包括練習找回散佚的陽剛氣概、回憶家族歷史」等等。賈若德填寫家譜,回憶家族過往的「罪惡」。藉此機會,他自問:「我」欠缺了什麼?缺陷出現在哪裡?是不是家族的遺傳造成的?父親會如何看他?當賈若德問起母親過去的家族記憶,母親答:「問這東西的必要性在哪裡,我看不出來。」「他們為什麼有必要知道我們家這麼多東西?我們家和情慾有什麼關係?」
    矯正「治療」到底是強化自己是有問題的罪孽?還是協助理解與擁抱自己的差異?這治療對他不僅是場挑戰與創傷,更是他與作為牧師的父親對抗拉扯的歷程:從一開始父親的不理解,到賈若德走進「愛的進行式」,之後又如何從自貶、憎恨到勇敢擁抱自身,親子關係如何修復與和解。當最親密的家人願意看見同志孩子的存在,男孩不再被視而不見,而是讓勇氣與理解成為可能。

性別觀點

同志需要的是矯正治療還是拆解污名:
    本書提到的矯正治療,又稱為扭轉治療,矯正與扭轉等詞彙的背後,反映的是把非異性戀的性傾向(如:同志)視為不正常的、需要矯正的。這樣的污名標籤,甚至充分彰顯在作者參與的LIA(愛的進行式)課程中「道德評量」的作業,它的主旨在於舉出違逆上帝的罪行並加以正視。作者提到以他們這一班而言,道德評量的焦點每次都和性有關,無論是肢體上的犯行或誘惑都一樣。也因此,對同性戀者而言,永遠不愁沒東西可以寫,甚至一輩子也寫不完吧(頁86)!
    從外在的規訓與道德論斷,到內在的監控與自我貶抑,凸顯名為矯正治療的背後,只是壓抑真實感受並賦予病理化的創傷歷程,甚至是當作者提到遭到熟識者大衛的性侵害的創傷經驗,仍深信是因為自己心靈上犯了錯,所以被上帝體罰(頁126)。作為一個同志,似乎理所當然就該承載各種性與道德污名,唯有偏見被一一拆解,才有翻轉歧視的可能。
    然而,即使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已於1973年,就通過決議不再將同性戀視為精神疾病(頁301),但仍有不少以宗教為基礎的矯正課程積極推廣著,反映仍有不少人依舊堅信:同性戀可以也需要被治療成為異性戀者。除病化/去問題化的轉變,衍生的就不會是矯正治療,而是理解尊重的開始。
差異需要的是積極肯定而非差別待遇:
    心理學開宗明義就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擁有各種個別差異。因此,差異不是被差別待遇的理由與基礎,是要自信擁抱的珍寶!差異,無所不在,特別在性別、族群與階級的議題交織上,更能特別彰顯。
    例如:一個受有高等教育並在科技公司擔任執行長(階級)的原住民(族群)女性(性別),或一個僅有基本識字能力且在清潔公司擔任基層員工(階級)的白人(族群)男性(性別),如何看見這樣生命圖像背後有哪些多元文化議題的交織?這些差異都是具體存在且值得被肯定與尊重的!
    同樣的如果把性傾向認同加上去,會不會有更豐厚的交織與理解?反觀作者的成長經驗中:何以述說著矯正治療團團包圍著他的秘密人生(頁229)!生活在一個無法正視或肯定自身性傾向差異的家庭與信仰環境中,才是讓他自責又痛苦且無法踏實活著的根源。

看完動動腦

1.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工作法的立法條文中,對於性傾向認同的面向,有何具體保障?
2.什麼樣的家庭、宗教或成長脈絡,對於同性戀或多元性別的議題有較正面或負面的觀點?有沒有鬆動的可能?
3.面對性傾向認同的議題,日常生活中可以怎麼做會避免歧視?

關鍵字詞 異性戀常規、性傾向、性創傷、創傷知情照護
參考資料

國際走出埃及主席公開道歉相關報導(參考來源:台灣教會公報 https://tcnn.org.tw/archives/11230)

上版日期 1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