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媳婦,也是別人家的掌上明珠:從「好媳婦病」中徹底痊癒、覺醒的逆媳養成記
作者 逆媳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108-10-31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導讀《媳婦,也是別人家的掌上明珠》
導讀者 黃瑞汝
導讀者單位 中華民國書香關懷協會
內容簡介

女人的一生,常須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女兒、姊妹、妻子、媽媽、媳婦、朋友、員工、主管、老闆……等 (還有最重要的「自己」,但常被人所遺忘),而在傳統文化的制約下,如何「當好」這些角色,社會上是有普遍既定標準的。其中,若要票選出最「難為」的人生角色,「媳婦」絕對排得上前三名!

 

36年前,我和先生攜手走進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婚前我一直都有心理準備,談戀愛可以是兩人甜蜜的小天地,但一旦決定結婚,就是兩家人、甚至是兩家族的事了。我的原生家庭是住在三合院裡的本省客家大家族,夫家是由外省老兵公公孑然一身白手起家建立的小家庭,縱然已有步入婚姻的心理準備,但,許多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婚後的酸甜苦辣,也是實際當了媳婦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

 

在閱讀《媳婦,也是別人家的掌上明珠》的過程中,過往數十年為人媳的點滴回憶,也隨著作者行雲流水的文字湧上心頭,雖然作者身在韓國,但其面對的性別與家族文化,與其他亞洲國家都是高度相似的。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許多女性覺醒的控訴、沉重的議題、不勝唏噓的時刻,都能用綜藝感十足的文句,將其轉化成一段段幽默的小品,令人不覺莞爾。這本書將作者從「好媳婦」逆襲成「逆媳」的心路歷程,分成前、後兩部分,由25篇散文組成;篇幅都不長,翻譯通順有趣,很適合作為茶餘飯後的心靈小點,不知不覺就一篇篇的讀完了。

 

重要的是,這絕對不是本只為「媳婦」寫的書。如果妳是未婚的女性,閱讀本書,可以讓妳看清婚姻的廬山真面目,從來就不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進而務實的去思考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要不要走入婚姻。如果妳已為人媳,閱讀本書,一定心有戚戚焉,每一則小故事都能讓妳產生共鳴;同時,也像拿到了一本「媳婦操作指南」,作者用自己及其母親的生命經驗手把手的告訴妳,怎麼當一個快樂又省力的媳婦。如果妳已有媳婦,我想,這本書的標題已說明一切,它的每一篇都會提醒妳,新時代的婆媳關係已經不適用三從四德的舊思維,唯有將心比心、嘗試理解、不斷學習才是亙古不變的硬道理。

 

Last but not the least,如果你是位丈夫,想要擁有和諧長久的婚姻關係,那更應該好好服用這25篇。此書會讓你聽見許多妻子從未說出口的心聲、看見許多妻子默默承受的壓力,發現日常生活中總是習以為常的場景,其實是妻子最孤單、最感傷、最憤怒的時刻……。常有人說,婆媳關係是千古難題,夾在兩個女人中間的男人,真可憐!但試想一下,這兩個原本毫無關係的女人怎麼會被拉在一起,成為如此緊密的關係呢?只是因為她們都愛著同一個男人呀!只要意識到這一點,你就會了解,處理婆媳關係最重要的關鍵,不在老婆,也不在老媽,而是在同時身為丈夫及兒子的你。

性別觀點

下面就以《媳婦,也是別人家的掌上明珠》這本書為基底,用性別意識調味,佐以自己為人媳數十載的體會,推薦在婚姻中讓大家都能「賓主盡歡」的三道好菜,供您細細品嚐:

 

第一道:「聰明」當媳婦──「拋棄完美主義」比「拋棄自我」CP值更高!

作者在前言就開門見山的說到:「走入婚姻後,我才驚覺這真是我人生所面臨到的最大危機,要是當初有人告訴我結婚後的真相就好了!那樣的話,至少我是做好心理準備才跑進暴風之中的。」是呀!如果每個女孩在結婚之前都能體認到現實生活和童話的巨大差距,那婚姻中忿忿不平、鬱鬱寡歡的「怨婦」一定會減少許多。

 

兩個相愛的人,終成眷侶,不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嗎?為什麼還會有「怨」?

 

其實,「怨氣」的產生,往往來自於期待的落差。先姑且不論老公是豬隊友還是神隊友(第三段再來好好聊),我們先試想一下,在婚姻中,我們是不是有自己「腦補」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

 

比如說,婚前婚後,老公都會一樣的浪漫、甜蜜,不會改變;也比如說,婚姻仍是兩人甜蜜的小世界,婆家不會影響到兩個人的感情;還有比如說,婚前已發現婆家有自己無法忍受的點,卻相信自己能改變他們;再比如說,婆婆說過會像女兒一樣對我,所以對我和小姑不會有差別待遇;或者認為自己能獲得每個人肯定,跟婆家所有人都能相處融洽。

 

這些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的完美主義,都源自於我們傳統上對於婚姻的想像;尤其相較於男性,女性更被期待要周到的經營私領域的家庭關係,因此就產生了種種過高的期待。而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此時就產生了失落感,持續累積將演變成爭吵、冷戰、無性、漸行漸遠的關係。

 

所以,女孩們,要走進婚姻的第一步,請放棄過高期待吧!

 

俗話說:「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真的要有這樣的大智若愚,婚姻才能走得自在、走得長久。

 

其實,我們只要認清「姻親」與「血親」是不可能一樣的,這些過高的期待就能瞬間放下。前二、三十年妳的成長過程,姻親都沒有參與;血濃於水的親情,也不關姻親的事,說得直白一點,妳就像一個忽然進入他們生命中的陌生人,如何去期待他們要像自己的爸媽一樣疼妳、100%的包容妳、無條件的接納妳呢?如果真的遇到這樣的姻親,是媳婦的幸運,要心懷感恩;如果沒有,也是常態,不要因此失望。

 

反面來說,有了這樣的領悟之後,對於媳婦何嘗不也是一種解脫。既然我們不用去期待公婆像自己的爸媽一樣對待我們,我們也不用強求自己對他們像對爸媽一樣,毫無保留的付出。

 

就像作者所言:「努力用在不對的地方,就會是個壞東西。」一直要求自己要當個別人眼中賢良淑德的「好媳婦」,包辦家務、禮數周到、乖巧溫順、罵不還口,長期下來,只會讓自己持續累積怨氣、疲累與委屈,進而影響與婆家相處的情緒及和老公的感情。畢竟,要符合社會上對於「好媳婦」的期待,要犧牲的,實在太多了!

 

「我是媽媽的女兒,絕不要讓媽媽感到心痛」讀到書中的這句話,就像一把利刃,扎進每一個曾為愛犧牲的女人心裡。作者後來為何決心做「逆媳」,正是因為她從小看著典型「好媳婦」的媽媽受盡委屈,為了不讓媽媽為自己難過,決定不再複製媽媽「吃力不討好」的人生。

 

《媳婦,也是別人家的掌上明珠》,父母從小如珍似寶的呵護我們,不是為了讓我們長大後去別人家做牛做馬,而是希望我們看重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把「經營」的焦點從「當個好媳婦」重新拉回「自己」的身上。

 

結婚,不應該讓我們變得貧瘠;女人,也不會因為結婚淪為「次等公民」。婚前,妳有甚麼夢想?有什麼人生規劃?平時喜歡什麼休閒娛樂?做什麼事讓妳開心?這些,都不應該因進入婚姻而改變。一段健康的婚姻,是能為妳添火加油、拓寬妳的可能性,不應該變成妳的裹腳布。

 

這樣說,並不代表我鼓勵大家去跟婆家爭權、抗爭、硬碰硬,當有了「姻親」與「血親」不一樣的覺悟之後,我相信,大家也能觸類旁通的體認到,與「姻親」相處,最需要的不是「真性情」,而是「大智慧」。

 

聰明的媳婦,不用勞力,而是勞心。花點心思去思考,什麼方式可以避免正面衝突,一方面讓自己自在,一方面也不觸怒公婆,比如說,不想參加的家族聚會偶爾告個病假、年夜飯花點錢訂做好的年菜、幫公婆叫外賣省去煮飯的心力、先跟老公約定好在婆家發生哪些狀況時要出面幫妳解圍……等,妳會發現,其實「懶」一點、自我一點、堅定一點,好像也沒什麼不好。要記得,妳是因為「愛」才跟這家人結合,千萬別把自己累得恨之入骨!

 

本書的作者,總是自稱「逆媳」;其實,所謂「逆媳」根本不叛逆,只是不想再迎合傳統對於媳婦的高標,選擇「先把自己照顧好的媳婦」而已。畢竟,在婚姻中,叛不叛逆不是重點,開不開心才最重要!

 

第二道:婆家人要「識趣」──懂得放手、懂得感謝,做個「得人疼」的姻親!

前幾天,我剛好閱讀到一篇網路文章──〈媽,這不是你的家〉,用兒子的口吻,對母親述說從她搬去與兒子和媳婦同住後,他想跟母親說的話。其中這一段,講得特別好:

「作家淩嵐曾說過一句話:最好的關係,是親近地保持距離。在我看來,婆婆和兒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都是如此。想要減少衝突,並相處愉快,就需要親近地保持距離,互相關心,卻不過分干涉別人的個人生活。媽,也許你會覺得,我和你有著血緣關係,你才是我最親近的人,曉夢只是外人,我不該這麼向著她。但是,媽,陪我面對人生的風雨,與我一起過完這輩子的是我的妻子,我護著她是天經地義的事。愚孝並不可取,我不想當一個愚孝的人。每一段母子關係,在結婚後都該破碎一次,重建一次。破碎過往的依賴,重建親近又不越界的關係。婚姻是夫妻之間的事,最忌諱的就是有第三人插足,無論這個人是誰。」

 

傳統家庭裡,很少有人有「道德勇氣」講出這番話,所以這篇文章的出現更形可貴,因為,這實在是姻親關係的真理呀!

 

最好的情況,是在尚未明講、不傷和氣之前,婆家人自己「識趣」,並自律。就像前面所言,「姻親」與「血親」是不一樣的,婆家人也應體認到,媳婦不曾受你養育,難道只因為愛上你家兒子,就要無條件侍奉他的家人、聽命於他的家人嗎?

 

那些傳統上覺得媳婦「應該」做的事,是父權思維下的規訓。本質上,媳婦對於婆家,本來就是一個「外人」。你不會在外人來家裡時叫他拖地洗碗吧?也不會在外人面前斥責他不會帶小孩吧?如果我們不會這樣對其他外人,媳婦又為什麼要承受這些「過高的期待」?

 

婆家人必須意識到,媳婦對自己好,不是她的「義務」,而是她的愛屋及烏。所以,當媳婦為婆家付出時,應該心懷感恩,就像受到外人的恩惠時,對她說一聲:「謝謝,有妳真好」暖流般的一句話,就能將兩家人的心拉得更近,何樂而不為呢!

 

簡而言之,婆家人最重要的功課,就是提醒自己要「認清現實」。從兒子決定和這位女子結婚的那天起,你就應該要「識趣」的漸漸淡出他的人生舞台了,即使他倆舞步再笨拙,但兒子的舞伴畢竟不是你,我們只能祝福、只能尊重、只能為他們加油打氣,如果強行跳上舞台、介入這曲雙人舞,最後只會落得曲終人散、兩敗俱傷的結局。

 

以往,我們聽到的總是只有「好媳婦要如何如何」、「媳婦應該做哪些事」,其實,婆家人也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有要遵守的規範。如何在走下兒子的人生舞台時,留下令人懷念的背影?就從立志做個「得人疼」的姻親開始吧!

 

記得兩個女兒都還小的時候,有好幾年我都非常希望能重回校園。只是礙於育兒責任,每每話到嘴邊,又自己吞回心裡了。當我都快放棄這個人生目標時,有天早晨,我跟早起的公公一起喝杯清茶,公公忽然問起了我:「阿汝,妳有沒有什麼想做的事呀?」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我愣了一下,畢竟,那個年代的長輩,是很少人會主動關心媳婦自己的想望的。

 

我有點猶豫的跟公公提起了想唸研究所的事,沒想到,公公絲毫沒有半點遲疑,非常霸氣的說:「想唸就去唸呀!我們全家都支持妳。」接著就大聲喚老公來到跟前,跟他說:「阿汝想去唸研究所,你要幫她喔!兩個小孩你來帶,讓她專心去考試唸書。」當下我熱淚盈眶,並告訴自己,即使不為老公,也要永遠感謝、孝順這位「得人疼」的老人家。

 

第三道:老公請開啟「業務模式」──手要動、嘴要甜、錢要捨得花!

在韓國,女婿被稱為「百年客」,由來是因丈母娘擔心女婿會對女兒不好,所以每次見面總是像對客人一樣招待、客氣地對待女婿。無論從這本書或是《82年生的金智英》都可明顯的看見,「女婿」和「媳婦」的處境真是有天壤之別!也因而慣出了許多真把自己當「客人」的男人。

 

許多家庭從小都不會要求男生做家事、照顧家人,長大以後,又有賢慧的老婆來「拯救」他,因此,養成了他下班後就只要安心耍廢的「人設」。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下,也許這樣的人設不會引起什麼怨言;但年輕一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雙薪家庭,如果丈夫持續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只會把老婆的心越推越遠、讓婚姻危機一觸即發。

 

俗話說:「Happy wife, happy life」,老婆如果不開心,你也很難開心得起來。早點認清這個事實,就可以減少很多被老婆「休掉」的男士。就像本書的其中一章〈老公不是「幫忙」做家事〉,既是家中的一份子,家事當然也是他的事!

 

尤其在婆家,老公更應該把家事當作「自己的事」。試問老婆以前從來沒在婆家生活過,為什麼到你家要幫你的家人做家事呢?想想真的很不合理吧!所以,老公在婆家時一定要勤於動手,主動跟老婆「搶」做家事。如果想給老婆面子,也可以「暗著來」,比如在老婆進廚房洗碗時,偷跟進去,跟她說:「碗我洗,妳在旁邊陪著我就好,這個工作很難,除了妳誰都做不了。」哪個女人不融化?!

 

婆婆與媳婦,是丈夫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一個在前半輩子養育他、一個在後半輩子陪伴他,把這兩個女人「搞定」,這輩子的幸福基本上就all pass了!世界上還有比這件事更「划算」的business嗎?

 

我哥哥年輕時是位金牌業務員,我很佩服他的智慧,因為他把「業務能力」充分發揮在影響他一輩子最關鍵的事上。他第一次帶我嫂嫂回去見家長時,自己先買了份我媽媽會喜歡的禮物,說是嫂嫂送的;送嫂嫂回家時,他沿路跟嫂嫂說我媽媽是多麼的誇讚她。結果,婆媳盡歡、一拍即合!他的婚事不僅順風順水,更備受所有家人的祝福。

 

性別傳統刻板印象上,「事業」是社會衡量男人,也是許多男人衡量自我價值的依據。但,很少人告訴男人,人的一輩子,最值得經營的「事業」,其實是家庭關係。在我當護理師的年輕歲月裡,從沒有看過一個病人在遺憾自己沒賺夠多少錢、升到哪個職位,臨終前,最大的遺憾都是與哪位家人關係不好、還沒有跟哪位家人表達愛……。

 

勤快、嘴甜、禮數周到,不應該只用在工作上,更應該用在你最在乎的人身上。男士們,在家裡也請開啟你們最熟悉的「業務模式」吧!你會發現,討老婆喜歡、幫老婆討婆家喜歡為你帶來的「效益」,比在工作上討好客戶,絕對要高得太多太多了!

看完動動腦
  1. 這本書帶給您什麼樣的啟示或新思維?
  2. 您認為家庭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性別歧視?請舉出2例
  3. 面對家人不公平的對待配偶,丈夫可以怎麼做?
上版日期 1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