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醜女與野獸
作者 芭芭拉‧沃克
出版社 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 107-08-15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親愛的!我把童話故事變教材了~「醜女與野獸」導讀
導讀者 陳宜倩
導讀者單位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內容簡介

我喜歡「聽」故事,「想」故事與「回味」故事,雖然故事的版本可能一變再變。你呢?

 

為什麼女性主義者要「重」說童話故事?

 

芭芭拉.沃克「女性主義童話故事」(Feminist Fairy Tales)這本書於1996年出版,自此風行全球成為女性主義經典讀物,中文版將書名翻譯為:「醜女與野獸-從女性主義出發,顛覆你所認識的童話與神話故事」,這本書提供了我教學計畫的材料,很值得推薦。作為研究與教授「性、愛情與法律」課程的大學教師,我有時覺得一堂兩個小時理性思考的法律課程,其實並無法改變學生們自小從童話故事中學到的人生道理,包括怎麼看待情愛關係與思索道德衝突的解決方法,而有些癥結問題可能源自於小時候的床邊故事,或者幼稚園裡讀的童話故事。

 

你可能聽過一百個「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故事,卻從來沒聽過「公主與公主」的故事,你可能讀過兩百個公主體態穠纖合度的故事,擁有絕色美貌的公主才是故事的主角,卻沒聽過「胖公主」的人生冒險故事,好似所有的公主都減肥成功,有著某種節食計畫,肉彈甜心是不可能成為故事主角。你沒聽過「女僕的故事」吧?為甚麼?而這又會如何影響我們對於女性、男性、親密關係、什麼是公平與正義的想法?我希望大家能細細品味這本童話故事書精選,為了不過分透露劇情,以下只選擇了三篇我特別喜愛的故事,跟讀者們分享,最後會在文章末段提示為何這些耳熟能詳童話故事劇情安排可能也會影響台灣社會對於法律規範制定的想像,以及對於司法體系應該如何看待性別權力關係的觀點。

性別觀點

前言:

童話故事的意義

 

故事的力量在於當文字躍然於紙上,或者經由口述後,我們的大腦會開啟一段奇幻的旅程,開始增補事情發生的細節,你大腦所建構的背景細節與我的大腦所編織的情節細節不會完全相同,閱聽人的詮釋的確不一定相同,而這些與故事相關的訊息與我們讀了之後學會的「道理」,會在多年後仍舊影響著我們看待事情的觀點與立場,小時候聽過或讀過的童話故事(fairy tales)更是如此。

 

「童話故事」作為一種敘事的類型,有其魔幻力量,但是由於其非現實幻想的特質,人們時常掉以輕心,忽視了其中潛藏的關於性、性別、身體、種族、階級等單一價值的傳頌,其可能複製社會現實中特定的看法與標準,處處有著「厭女情結」的痕跡,而這個單一標準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而傳說中可以拓展小朋友想像力的一些童話故事,說不定正是形塑並限制小朋友想像力的來源。

 

1. 一人一組的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從前從前有個公主,不幸地母后早逝,單親的國王不願意面對心中悲傷,以對外奪取更多疆土逃避自身的情感脆弱,使得公主「母亡父不疼」地孤單被國人鄙視,此時有一位女士在她孤苦無依時鼓勵她:「別害怕,你如果能通過三個考驗,就能找到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方式了」。她努力地從熟悉但充滿痛苦記憶的城堡出發,開始人生的旅程。公主首先認識了一個漁夫,彼此互相陪伴,但因為國政賦稅制度敗壞,漁夫開始動手打她,責怪是她帶來厄運,所以只好繼續逃亡。隨後公主認識了一個志同道合的音樂家,一起相戀生活,卻在男嬰誕生後,由於個性與生活方式不同漸行漸遠,她為了讓幼兒能溫飽只得乞討度日,於是再次收拾行囊帶著兒子踏上旅程。最後穿著銀袍的優雅女士再次現身勉勵她:現在你嘗盡了人民的苦,並能充分的理解,你必須對人民說出他們必須聽見的事。公主與前面三個她生命中的男人不同,遇見挫折雖然仍會傷心落淚,但她很有韌性,願意誠實面對困境,思索逃生策略,因應人民改革需求,最後組織動員發動革命並去主動承接使命,以教育作為改革重心治理國家,過著終身沒有丈夫的幸福快樂日子。

 

「你結婚了沒」這句台灣人見人愛問的經典台詞,特別是對於女性,其實是根深蒂固地建立在女性要靠男性才活得下去的基礎上,得按照「從父、從夫、從子」這個順序,女人才可能幸福,兩人一組的異性戀婚姻才是正典,殊不知人生有多少不同風景,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欲求,或是有相同的幸福腳本,但因為從小聽太多公主與白馬王子的故事,以為只有這樣的情愛腳本,才有可能幸福,這讓多少女性陷入絕境,即便遇見有暴力行為的男性也默默隱忍,認為這是自己的命運無法逃避,殊不知這些被以男性為中心毒素入侵的厭女腳本,並不是這世上唯一可行的幸福腳本,但是如果你一生都只是聽這一類型的故事,即便法律再改革,「民法」與「家庭暴力防治法」再健全,女人可能還是踏不出那一步向外求援,改變困境。

 

2. 彼此理解的後母與公主

經典的「白雪公主」故事總是要鋪陳可憐貌美的年輕公主與國王再婚的壞心皇后間的競爭關係,但是如果所謂的後母完全能夠同理公主的心情呢?「夜雪公主」重新詮釋了女人之間的關係,不一定全然是競爭式的,也可能是能互相理解彼此的處境,進而互相協助的,後母與繼女互相爭奪同一個男人的愛,也可能是男人空想出來的荒謬傳統觀念,女人們可以自己編寫適合自己的腳本,創造不同的人生劇本。

 

3. 人獸相戀,不一定要「一生相屬」

 

「青蛙王妃」的故事則改寫了「(男)癩蛤蟆想吃(女)天鵝肉」的故事設定,主角是大膽漂亮的綠色青蛙,深受王子吸引,而主動追求王子的故事。後來因緣際會,理解了彼此的難處,而另覓幸福,雖然沒有ㄧ生相屬,但是在一起的時間都是美好的,而離開彼此之後,也都是幸福地活著,真好,不是嗎?

 

人們在閱讀故事時大腦所建構的背景細節不會完全相同,閱聽人的詮釋也不一定相同,這也是童話故事與每個人真實生活經驗差異所可能產生的詮釋空間,就算是以男人為中心的童話文本,閱聽人也不見得會乖乖遵守。我們會反覆檢驗並思索自己的經驗與聽過的故事,但不可否認的,兒時覺得理所當然的道理終究還是有莫大的影響力。

 

如果你曾經好奇,從小到大沒有一堂課教我們如何歧視女性,沒有一堂課告訴我們女人要守貞,更沒有課程告訴我們女人要皮膚白皙、童顏巨乳、溫柔乖順、不要涉入政治,但是為何大家心知肚明「女人要有女人的樣子與矜持」,即便有一些默默抵抗之性別不馴者,大家也知道那只是例外,主流的標準是什麼。這個主流的標準是如何建立的呢?透過甚麼媒介呢?相較於正式教育,人在兒時,在休閒時刻輕鬆地享受的流行媒介,有另一種深刻的潛移默化的效果,讓人不得不注意其對於人們腦中價值觀的影響,這些流行文化的媒介,究竟是如何再現女人?童話故事因為特別針對孩童,更加給人無害的印象。然而,如果我們開始留意看似無傷大雅的童話故事,仔細檢視以下十個提問,也許思索過後,我們在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時,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看完動動腦

1. 女性角色是否為故事的核心?

2. 故事的敘事觀點是否是對於女人友善的?或者全由男人主導?

3. 女性人物是否挑戰了西方傳統對於美的標準,例如皮膚白皙、纖瘦、長髮、特定髮色、四肢健全?

4. 女主角的抱負是否超越了情愛婚姻與母親的角色?

5. 女性角色是否設定為理性決策者?

6. 女性角色是否富有同理心與彼此支持的?

7. 女性角色間的情誼是否同時彰顯在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

8. 情愛關係中的控制行為有沒有被錯置呈現為「愛」?

9. 故事中非異性戀典型的關係是否設定為正向的或者遭到貶抑?

10. 故事是否呈現了不同群體的觀點(種族、族群、宗教、階級、性別認同、年齡、疾患等等面相)?

這些問題都請閱聽人仔細思索,也許可以解構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幸福」概念,從不加以挑戰的「完美女人」與「完美男人」的觀點,同時解放自己與他人,去追求並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台灣社會歷經在地的婦女運動與民主轉型階段,陸續修正或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如「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等等,然而社會文化或習俗對於男女的看法與期待並無太大改變,這些童話故事依舊傳誦,「睡美人」的故事家喻戶曉,怎麼沒人提醒,為何路過的王子可以不經當事人同意,在公主沈睡之際無法表達意願之時,親吻公主,故事情節的設定是要「拯救」「喚醒」公主,然而也許這樣的男主動女被動之情愛互動情節,會不會無形中讓人們誤以為女性的意願並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是「為了她好」?「睡美人」的情節如此深入人心,通過再多「性騷擾防治」的法律也沒用,因為法律體系內操作法律規範的也是人,如何詮釋「意願」,如何詮釋「合意」,也許人們早被童話故事「洗腦」了,臺灣主流社會「半推半就」(如果沒有物理性的強力抵抗推定為願意)的性別互動文化,多年不變,我們真的得積極介入在日常生活不同的流行文化媒介製播問題,童話故事如何持續地自兒時起影響著我們對於男、女、與性別關係的想像,邀請大家一起來閱讀深受女性主義啟發的童話故事。

上版日期 10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