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不單單是爸爸 : 風雨中的生命書寫
作者 11位爸爸&1位女兒
出版社 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 98-12-01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健康、醫療與照顧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當父親「雌雄同體」時
導讀者 楊聰財
導讀者單位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國防醫學院兼任臨床教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集體創作」的書,由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王行老師,帶領十一位單親爸爸每週聚會,連續聚會二十四週敘說生命故事,交相對話激盪出深入的省思;然後再以每週聚會三小時、連續二十四週,由大家構思如何自行親筆呈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而且在第五週時,邀請一位由爸爸單獨帶大的女兒加入生命故事書寫──由於女兒的加入對話,更讓這些爸爸們深思他們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讓女兒深思她與爸爸的關係。

性別觀點

        大多數人都認為單親家庭大多為單親媽媽,辛苦的以單親媽媽居多,但是在這本書裡你/妳會發現原來也有很多很多的單親爸爸很辛苦,很需要別人的加油關心和協助。單親家庭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愛與關懷,因為他們不像正常的孩子一樣有雙親的疼愛,他們只有單數的疼愛,就是因為這樣,有些孩子甚至會開始對自己自怨自艾,甚至開始憎恨父母親,就因為這樣、這些孩子的家長的負擔就更加沉重了。好險在這幾則故事中,父親對於孩子的教育,以及未來有很大的期許;因此,為了孩子都會改變自己的人生、犧牲自己的一切,這讓我對於這些單親爸爸非常的佩服。這幾個故事都發生在近年,雖然這幾年都還是有虐童、棄養等社會事件出現,但是只要想到現在還有這些單親爸爸都還在為自己的孩子做努力,就對這個世界多樂觀了一點,相信這些孩子會更加幸福快樂的。

        現代社會裡普遍重視單親媽媽的問題,好像很少人提及到單親爸爸其實也有辛苦的一面,在故事裡看到單親爸爸如何從喪偶或離婚的陰霾堅強走過來,一些較細膩的家務事和孩子的教養問題等等,單親爸爸是必須從頭學起,從挫折中檢視真正問題的所在,我認為他們的辛苦不會少於單親媽媽;幸好有單親家庭協會輔助單親爸爸,讓他們在遭受挫折時還有背後一雙溫暖的手,讓單親爸爸知道他們是不孤單的;也間接教育了單親不可恥,勇敢去面對問題的癥結點,還是可以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而婚姻裡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如何從失敗的婚姻裡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就算婚姻失敗也能好聚好散,我最贊同利用簡單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是會犯錯的,不一昧的認為他們長大自然會懂,或許他們心靈就從此被壓抑住了,也不單說是一方面的錯誤,讓孩子產生偏見這是最糟的作法;而且不管如何也不能輕易決定孩子的生命,只因為你那一瞬間不夠堅強和勇敢去面對問題的念頭,抹殺了他們的生命,孩子是獨立個體他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命。

        男性自小在「一人做事一人當」、「男兒有淚不輕彈」的父權觀念下成長,甚少誠實面對自己情感,習慣隱藏情緒,所以當單親爸爸遭逢婚變時,背負的是身為「強者」的要求與束縛,面臨子女教養、家計負擔、生活瑣事,自然會覺得疲憊不堪又走投無路。 建議單親爸爸:第一「接受單親現實」;第二,培養「危機就是轉機」的信念;第三,不善於向人吐訴心事的單親爸爸可以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向外參加各種演講及成長團體,與有同樣遭遇的單親爸爸相互支持、鼓勵。

        另外,我想特別談談11.12章內的故事人物。孟杰與阿輝不難免發現幾總共同特點,都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下成長。不論是父母離異或是喪偶,在他們的生命中都有經過一段與其他人相較之下,不平凡的生活,在庸碌的生活裡,水泄不通的交通中,與時間賽跑的我們,每一天中的每一分一秒,都有許多我們不認識的人,正在為他們的生活寫下他們最不平凡的人生。

        兩個主角相較之下,年代的不同,生活環境的差異,造就出兩個完全不同的個性,阿輝從小在農村環境長大,在當時的社會,男孩子需要的就是趕快工作賺錢維持家計,導致阿輝的學歷只有國小畢業,卻在他當兵時才發現所以有新兵中只有他的學歷不如別人。退伍後他就開始進修讓自己可以更上一層樓,接著結婚生子,開始邁向另一個重要的課程「家庭」,而最後,在妻子過世後,開始回憶起小時後聽到父親唱著那首耳熟能響的日本歌曲,這時才深刻的感覺到,父親對他們的愛,現在他也要同樣的來愛他的孩子。

        而孟杰,一個擁有男孩名字的女孩,小學時候父母離異的他,留在父親的身邊,開始了獨立的人生,一切只能靠自己打理,一切只能靠自己完成,父親的關心在外面的阿姨一覽無遺,而在他身上只看到用金錢堆出來的愛!小時候怨念母親的離開,對父親還有種懵懂的愛,長大以後的豁然開朗,漸漸懂得感情是需要取捨、相處,而在不了解後才會選擇分離!童年時期的他,只剩下哥哥的愛,也增加兄妹中,無形的關心!

        故事雖然結局大不相同,但是都會發現,這樣的成長過程對他們來說,會有很大的影響,有可能會偏激,可能會憤世嫉俗,但他們卻沒有走向偏差的路。現在的社會裡面也有這樣不完全的家庭,政府有許多的社會機構還有輔導處,比起當時他們經歷過的時代,現在已經可以有更健全的幫助,只要我們多用點心去發現那些沒被發現的問題,或多或少都可以給予他們最為即時需要的資源!

看完動動腦

        一般而言,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的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顧者、規範者、戰士兼保護者,以及精神導師。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著關鍵性的作用,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照顧者」的角色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六歲~十二歲,父母扮演「規範者」的角色逐漸加重,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到了十二~十八歲這個階段,「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在這個階段,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忙他們面對那些讓他們幾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風暴,一方面要協助他們對抗外在許多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力量。

        當孩子進入成年階段,「精神導師」的角色便成為父母的重點。這時候,父母親可以坦誠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經驗,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他們可以從容傾聽子女的掙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分給予子女「祝福」。

    但是若更精緻的去分析,從家庭動力學以及腦科學的專業角度來看,小孩要在一個家中健康成長,是需要有像「啦啦隊」的父親角色,以及一位像「防護員」的母親角色,因為如此一來,孩子一方面可以在被鼓勵的情境下,向外「探索與冒險」、增加生活經驗;但是也因為有人加以注意與保護,可以免於重大損傷之虞。在以上的科學證據為前提之下,如果是「單親家庭」,那這位照顧者要如何能妥善安排「啦啦隊」與「防護員」有些難以兼顧的角色呢?在實務上,應該可以從周遭的親友找出合適的人來協助與代理。您同意嗎?

參考資料

1.單親樂園--單親家庭完全攻略手冊

2.探索家庭教育與父母親職角色責任相關因素

 

◎封面圖由張老師文化提供。

相關檔案 不單單是爸爸風雨中的生命書寫導讀資料.docx  
上版日期 10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