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燦爛千陽
作者 卡勒德.胡賽尼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戰亂、動盪時局下的犧牲品與出氣包-阿富汗的性別壓迫議題
導讀者 莊喬汝
導讀者單位 德臻法律事務所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時局動蕩的阿富汗,本書的其中一位主角——瑪黎安——以哈拉密(私生子)的身分出生,保守時代中作為活生生的恥辱,她和母親被單獨安置在父族所在都市的近郊,瑪黎安在母親的咒罵、埋怨下長大,她甚至無法出外上學,因為她的母親不許,她認為像她們這樣的女人這輩子只有一件事要學,而且是學校學不到的,就是忍耐。

 

    她們需要忍耐什麼呢?當瑪黎安這麼問,她的母親回答她:

這你可不需要擔心需要忍耐的事永遠不會少的。」

 

幼小的瑪黎安曾經崇拜父親,他每個禮拜會來看她一次,每次幾個小時,那短暫的時光是瑪黎安童年最深切的盼望,她一直做著夢,等到自己大了,父親會接她回他城中的豪宅,介紹其他的「兄弟姐妹」讓她認識,然而,當瑪黎安獨自前往城中找尋失約的父親,她才發現,那個好似將她視若珍寶的男人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珍視她。

 

諷刺的是,認清事實的瑪黎安卻因為母親自殺,被迫和父親同住一個屋簷下,不僅如此,她父親名正言順的妻子們更打算把這個行走的羞辱遠遠嫁走,他們幫年僅十五歲的瑪黎安找了一門親事,一個四十多歲的鞋匠,他們告訴她在當地少女嫁給年紀大自己許多的男人是很正常的,儘管他們自己的女兒在同樣的年紀還在學校裡上著課,甚至準備到最好的大學就讀。

 

瑪黎安別無選擇,儘管在舉行儀式的時候他們的穆拉(類似於神職人員)表示,男性來提親,女性不是非嫁不可,然而,當家族對瑪黎安作了這樣的安排,她是完全無法反抗的。

 

瑪黎安的丈夫拉席德作為時常和達官貴人打交道的鞋匠,觀念卻十分守舊,他告訴瑪黎安女人的臉只屬於她的丈夫,男人必須管好自己的女人,否則就是在摧毀自己的榮譽和尊嚴,他要求瑪黎安帶上布卡 (註),奇異的是,雖然瑪黎安一開始很不習慣,然而在沉重的布卡下,從小飽受歧視的瑪黎安竟然意外地覺得安心。

 

除了布卡,瑪黎安的丈夫對她還有許多要求,比如有客來訪時,她必須躲在樓上,待客人走後再下來收拾,而瑪黎安毫不在意,甚至覺得受寵若驚,她覺得這是丈夫在捍衛她的榮譽,並且非常珍惜這樣的「保護」——直到她意外發現丈夫房間裡的裸體雜誌。

 

她開始感到迷惘。為什麼丈夫可以一面對在他店裡露腳試鞋的女子感到不以為然,一面無所謂地觀看其他男人的妻子與姐妹的私密部位呢?那麼他堅持要她把臉遮住的意義又是什麼?然而瑪黎安自己替丈夫找到了藉口,他是個獨居多年的男人,是真主造就了這樣的他。

 

    一開始拉席德對待瑪黎安還算溫和,然而,當瑪黎安一次次流產,他對待瑪黎安愈來愈疏遠、愈來愈苛刻,甚至開始對瑪黎安拳打腳踢,因為瑪黎安無法將他的兒子還給他,那個因為自己疏失而溺死的兒子,瑪黎安無法把他生回來還給他。瑪黎安失去她對拉席德最大的意義,因此不論她怎麼逢迎討好,拉席德都不會對她感到滿意。

 

    畫面暫時跳轉到本書的另一位主角萊拉身上,她的年紀比瑪黎安第一次流掉的孩子還小,且出生的境遇和瑪黎安不同,是備受期待的,她的家境殷實,有一位青梅竹馬的鄰居,在萊拉成長的那段時間,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女性能夠獲得比過去更多的權利,她們能受教育、能夠主張男女平等,而萊拉的父親也不斷告訴她,她是個聰明的孩子,可以作任何她想做的事情。在共產黨的統治下,女性甚至可以研讀法律、醫學和工程,而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的萊拉似乎也可以稱得上是前途光明的,至少在那個時候。

 

    可惜蘇聯建立的共產黨政權很快垮臺,阿富汗陷入非常嚴重的內亂,萊拉的青梅竹馬走了,她的父母也死在一場爆炸之中,倖免於難的萊拉被瑪黎安的丈夫拉席德救回家,他希望能夠迎娶年輕貌美的萊拉,而萊拉——為了肚子裡青梅竹馬留下的孩子——也同意嫁給大自己四、五十歲的男人。在這過程中,瑪黎安發出卑微的抗議,她認為萊拉奪走了自己的丈夫,她懇求拉席德不要娶她,只是她的聲音太微弱,根本沒有辦法扭轉什麼。

 

    萊拉剛進家門的那段時間備受寵愛,她很快「懷孕」,求子心切的拉席德將她視若珍寶,而瑪黎安卻不斷和她發生衝突,因為她感受到自己地位被威脅,直到萊拉生出了一個女兒。

 

    拉席德要的是兒子,因此他對女兒不屑一顧,連帶著也不再將萊拉捧在掌心,然而這反而成為萊拉和瑪黎安和解的契機,當萊拉在拉席德的某一次家暴下救下瑪黎安,他們開始和解並成為好友——或更像母女——而萊拉的小女兒艾吉莎也適當地充當了潤滑劑,瑪黎安此生從未如此被人需要著,艾吉莎給予她的親密可以說是她灰暗的人生裡照進的第一束陽光。

 

    然而萊拉一直計劃著要帶艾吉莎逃跑,她邀請瑪黎安一塊兒離開,只是時局動亂,在聖戰士掌權之下女人完全淪為男人的附屬品,他們被強制戴上布卡、非有男性親屬陪同不得私自外出,他們在路途中遭人出賣,以私自出逃的罪名被帶到警察局,而警察不顧他們的苦苦哀求把他們還給了拉席德,即使萊拉告訴他拉席德不會放過他們的。

 

    被抓回家的瑪黎安和萊拉自然受到了嚴厲的懲罰,然而日子又這麼過去了,塔利班政權掌管了阿富汗,頒佈更多嚴苛對待女性的法令,而萊拉也在痛苦的日子中意外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在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的情況下生下了兒子,拉席德欣喜若狂,他以無限的愛意和包容對待兒子,和對待家裡的女人完全不同。

 

    而隨著乾旱,瑪黎安和萊拉一家的日子更難過了,他們不得不把女兒艾吉莎送到孤兒院,而由於拉席德不願意陪伴萊拉前往孤兒院探視女兒,萊拉每天都只能偷偷摸摸地上街,只要被塔利班抓到就是一頓毒打,原本他們的日子只能這麼艱難地過下去,沒想到萊拉的青梅竹馬塔力格回來了,他和萊拉見面的事情讓拉席德大發雷霆,在又一次發狂的暴力對待下,瑪黎安為了救萊拉殺了拉席德,她要萊拉逃走,她作為母親必須保護孩子,就像瑪黎安必須保護她已經視如己出的萊拉一樣。

 

    瑪黎安很快被捕入獄,意外的是她在女子監獄裡備受推崇,因為在一眾因逃家被捕的女囚當中,因殺夫而入獄的瑪黎安獲得極高規格的對待。然而她很快就受到了審判,神學士認為即使她的丈夫長期家暴他們,即使瑪黎安是在保護自己和萊拉,這仍是非常邪惡的事,因此她很快被公開處刑,不過瑪黎安卻意外地對此感到平靜,她認為她的人生以非法開始,終於可以以合法告終,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結局吧。

 

    而萊拉和青梅竹馬逃走後很快成了婚,他們的日子逐漸上了軌道,也在時局漸穩之後回到家鄉,萊拉再次懷孕,她打算如果這胎生的是女兒,便以瑪黎安的名字來命名。

 

註:布卡─一種從頭包裹到腳的傳統服飾。

性別觀點

「就像指南針的針永遠指向北方,男人問罪的手指找到的永遠是女人。永遠都是。好好記住吧。瑪黎安。」

 

本書主角瑪黎安的母親對她說過的話,可說是本書最貼切的縮影。

 

與我們身處的社會不同,在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如同本書的兩位主角瑪黎安及萊拉一般,在十四、五歲——或甚至在年僅八、九歲——的時候便被迫嫁給大上自己好幾十歲的丈夫的「童婚」新娘其實屢見不鮮。

 

這些女孩有些年幼時,被當成所有物般被父親、兄長販賣,有些或者因為戰亂中斷學業,神學士剝奪了他們失去學習新事物的權利,多數女性被迫早早步入婚姻,去學學校裡學不到的「忍耐」。

 

忍耐成為丈夫的附屬品、忍耐丈夫對自己飽以老拳、忍耐他們將女性視為只比牲口高尚一些的生產工具……除了忍耐,她們別無他法,因為家門內恰恰在掌權者「維持治安」的範疇之外,他們以律法管束男人,卻將女人交由男人管束,且諷刺的是,因為法不入家門,不論男人們做什麼都不會有違律的問題,女人們更因此找不到自救的施力點,他們能做的,唯有忍耐。

 

本書中的女性,在當時時代背景的社會定義下,是一個印象模糊的附屬品,不准與丈夫以外的異性交談、必須將自己包裹的密不通風、生下兒子才有價值、是丈夫的所有物,丈夫有權管教、責打。警察的意思表露得很明白:「法律管束男人,男人管束女人」,不堪長期家庭暴力逃離家中的妻子下場就是被警察送還丈夫,家庭中發生的事定義為「家務事」,像瑪黎安或萊拉這樣深受家暴所苦的婦女沒有任何的保障。

 

故事中的兩位主角作為女性,雖然因為開局不同,有著截然不同的視野與人生觀,然而命運的安排卻讓他們糾纏在一起,他們堅毅、隱忍,相互扶持著在對女性愈來愈苛刻的環境下努力生存。阿富汗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柔軟的、脆弱的,他們不曾受過教育,彷彿任勞任怨、對自己的命運逆來順受,而《燦爛千陽》卻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掙扎、反抗與堅毅。

看完動動腦

在本書中的女性所屬國家與時代背景下,女子的存在必須透過婚姻的外貌,歸屬於家庭中,才被社會主流價值所認可,而結了婚的女性,身體自然只能專屬於丈夫所有,婚姻中女性最重要的功能與價值,是為丈夫生育子女。透過本書,讀者可反思台灣自民國80年代起,對於婚姻家庭的修法與變革,而時至今日,法律的規定即使透過憲法解釋及婦女運動的努力漸趨平等,但在社會文化、習慣上,是否我們真的已經達到性別平等?

鄧如雯殺夫案催生了家庭暴力防治法,台灣也曾如同本書般,走過那個把家庭暴力當做家務事的年代,20年過去了,在家庭暴力防治上,仍有什麼不足可以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

1.戰爭與童婚陰影下,阿富汗女孩何時能安心在教室上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98261

2.【解放路徑】阿富汗女性的經濟賦權——家暴不再是日常。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53609

3.美與塔利班達協議 阿富汗婦女憂心忡忡。取自: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33508

上版日期 1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