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筆記
:::
標題: 從弱勢處境到優勢觀點:看見跨國婚姻新住民女性的成長與發展
年度別: 107
專家學者: 游美惠
專家學者單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上版日期: 107-08-02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專欄本文:

前言

這些年來,飄洋過海遠嫁來臺台的新住民女性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會遇見的「臺灣查某人」,也許是在菜市場、也許是在社區的公園或是住家大樓的電梯中,都可能遇見她們,看見她們的身影。

今(2018)年夏天,我收到一個「新住民中心學校」的(國小)輔導主任來信邀約演講,他在電子郵件之中提到:近年來我們在暑假辦理『多元文化』教師研習,以前都以藝術性(如東南亞文化如建築、音樂...)為主,但是流於熱鬧、表象。108年課綱加入東南亞語,想邀請教授對多元文化的深層認知多點教導,尤其是對現場教師。現場教師對新住民文化仍常抱有弱勢、文化不利的迷思,希望對基層老師說明一些研究成果,使其了解新住民在台灣有很多的優秀能力與表現,且其子女之學習力不差。這一封信讓我想到了我所認識的幾位新住民朋友,她們的認真學習與奮發向上的精神,的確值得大書特書。所以我想以「從弱勢處境到優勢觀點」為題,來呈現一些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女性的生命經驗,她們一路走來,努力奮鬥的歷程值得贏得更多的尊敬與喝采。

 

新住民姊妹的生命故事

我的學生進行過的碩士論文研究,有幾篇論文是以跨國婚姻新住民女性的經驗為探究主題,她們想透過研究呈現新住民姊妹的生命故事,讓大家看見這些從異鄉遠嫁來臺的女性經過培力後的不凡表現。舉例來說,在張婉如(2008)的研究中,一位新住民姊妹曾經在接受訪談時得意洋洋地說到自己學會開車的事情:「就是我婆婆的那個隔壁鄰居會講,聽說妳媳婦很會吔!到那裡都可以去吔!我婆婆講,…她比我們台灣人,路比較熟,去那裡什麼地方她都知道、她都敢去,她就這樣講」。她在描述婆婆與鄰居的對話時忍不住露出驕傲的神色,因為她知道除了鄰居讚嘆,婆婆其實也是在讚美她。會開車之後,這位新住民姊妹不只照顧家人,如載家人去就醫,甚至到後來因為接受了一些訓練,增強實力、鼓起勇氣後也可以到處演講,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她開著車到遠距離的地方演講,她說從來没想到自己可以這樣做,因為在母國家鄉時她從來没加入過什麼服務隊,没什麼社會參與的經驗,是來臺灣有機會參加一個民間團體後才有機會學習社會服務和進行倡議,才開展了這一方面的潛能。

也許剛來台灣時,因為語言不通居於弱勢,但是識字學習之後,能力積極開展,連帶地自信也增加了!一位新住民就說:「為什麼我們有power,因為我們有學習,是差在那邊而已,……就是看我們要不要去學,…就是我一直爬,我們是慢慢、慢慢爬上樓梯嘛」。她分享說自己以前只期望健康、快樂、安靜做自己而已,但現在想法有一點不一樣了,除了健康、快樂、安靜做自己,她還想要爭取自己該有的權利,「要讓政府知道我們的困難、我們需要」。她說新住民不是笨,若有機會學習,潛力無窮。

另外有一份研究是賴淑娟(2011)探討東南亞新住民開設小吃店的經驗,她發現新住民要白手起家開店做生意,需要擁有許多能力與堅定的毅力去克服重重困難。受訪的越南新住民女性提到她們有想開店的念頭,是因為在臺灣的就業市場中,她們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工作,但是家庭經濟收入來源有限,需要賺錢貼補家用,再加上家庭內的照顧工作需求,小孩出生後她們得負起照顧職責,而開店是個比較可以兼顧家庭的工作。但是從有開店念頭到能真正實現夢想,需要學會許多技能、克服種種障礙,也就是說準備的工作相當繁瑣,從找店面、張羅料理的火爐、餐檯和購買餐具及冰箱等,都需要費心思。而開店經營之後,要揣摩來店顧客的口味偏好,讓家鄉菜既能保有越南風味,又能滿足來店臺灣顧客的味蕾,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這創業的過程之中,開店的越南女性對自己本身的想法也漸漸改變了,她們發現自己除了為生活忙碌之外,開店讓她們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甚至可以逐漸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讓生活世界和社交圈變大。當然最重要的是,能開始不為經濟因素煩惱,開店做生意讓她們培養出更多力量去對抗外在的險阻與試煉,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近兩年來,我認識了有能力進修進大專院校攻讀學位的跨國婚姻新住民姐妹,在來台多年之後,她們有能力進修攻讀學位,且不只是大學畢業,甚至完成碩士學位,相當不簡單!過去我們看到的是識字教育的實施,現則已經超越了識字的基礎階段,除了具備中文的聽說讀寫能力之外,甚至可以撰寫學術論文,前途無可限量。

 

培力理論與優勢觀點

我曾經運用「培力」(empowerment)這個概念來談長出力量後的弱勢女性對社會可能有的貢獻,個體透過學習、就業、運動參與或是特定活動過程而逐漸滋養壯大,培養出知識與能力,可以為自己改善處境或為組織社會貢獻才能;「培力」是指培養個體具有達成目標的能力,弱勢者不是被動接受協助的「受惠者」,而可能經過訓練與啟發而成為有主體意識的「行動者」(游美惠,2018)。在性別研究的領域中,弱勢婦女之培力也是常被探討的主題,我們常常見到政府單位主導的「女力經濟」或「夢想起飛」等扶助女性創業就業的政策方案,其實便是希望讓女性可以透過改善經濟處境來增進自我效能感與行動力,而透過教育途徑增進性別平等意識,也是常見的婦女培力活動。個體若能有肯定自我能力的信念,有勇氣且有力量去面對並質疑壓迫結構,並挑戰其中的關係,不再對政治或社會文化充滿無力,都是一種「培力」的表現。所以運用培力理論來理解新住民的成長與發展,可以讓研究更具有社會實踐的意涵,彰顯出新住民透過學習和社會參與點滴匯聚養分而意識開展並形成行動開展力量的過程,可以有肯定與幫助新住民女性的效果(游美惠、張婉如,2012)。

另一方面,有人會使用「優勢觀點」來說明新住民女性並非如既有主流論述所言是可憐的受迫害者,她們是有能力展現優勢的主體,可以在異地文化差異的適應過程、家務勞動以及母職實踐中創造多重意義與培力增權,並且也能因應協商外在加諸於其身上的污名歧視(王翊涵,2011)。從優勢觀點出發可以對當前將東南亞新住民女性在台生活等同於適應困難的論述提出質疑與挑戰,即使新住民女性的婚後生活確實受到箝制,但是誠如優勢觀點所強調的:「凡存在的人皆有其優勢和資源,亦有成長學習改變的潛能;……依循個人的想望,強調案主自決,藉由類似友誼的專業關係建立,激發案主希望和改變的動機,以及藉由優勢的發掘和肯定,增強案主的權能」(宋麗玉、施教裕,2010:2),倘若社會落實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擴大社區裡有利於這群女性展現優勢的資源與機會,新住民可以發揮無窮的潛能。

參考資料來源:

1. 王翊涵(2011)〈「我很辛苦,可是我不可憐!」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的優勢觀點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3:93-135。

2. 宋麗玉、施教裕(2010)〈復元與優勢觀點之理論內涵與實踐成效:臺灣經驗之呈現〉。《社會科學論叢》,4(2):2-34。

3. 張婉如(2008)《新移民女性增能培力之探究—以「南洋台灣姊妹會」成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游美惠(2018)弱勢女性培力,社會共蒙其利。《國語日報》第13頁,性別平等教育專刊 (2018年3月1日)。

5. 游美惠、張婉如(2012)〈新移民女性的增能培力:以中華民國南洋臺灣姊妹會參與者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8:1-33。

6. 賴淑娟(2011)《漂洋過海來開店:越南女性經營家鄉小吃店經驗初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