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筆記
:::
標題: 性別平等教育與媒體的對話:媒體素養對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年度別: 104
專家學者: 林承宇
專家學者單位: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上版日期: 104-02-05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專欄本文: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接觸到媒體內容,不管是新聞、節目或廣告,身為閱聽人的我們似乎不難發現媒體會以既定的形象(像是身材或外貌等)來呈現不同性別的既有模式。媒體對於性別議題的再現,很容易陷入這種許多研究媒體與性別學者所稱的媒體刻板印象,或者因為某種意識形態促成媒體對性別再現的單一性與局限性;偏偏媒體所再現的這種性別訊息樣態,可能從小到大就已經影響了我們對性別認知的基模架構(schema),在在顯示性別的概念與媒體有著極為密切的關連性。
 
        然而,何以媒體所呈現的性別刻板化或意識形態化內容需要在性別平等教育中被討論?主要原因可從我們使用媒體的狀況了解梗概。根據過去與最新國人使用媒體的平均時間來看,可清楚得知臺灣對於媒體的依賴性應屬於重度使用國家;甚至在2014年12月一項針對全球手機上網時間的調查報告中發現,臺灣的低頭族已是全球第一,平均每人每天使用197分鐘。媒體對臺灣人而言,不但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無所不在的「好朋友」;而假如媒體對性別這個議題所能承載的訊息是相對「單元」的,那麼閱聽人應具備性別的媒體素養,也就該被強調才是合理的。何以媒體所呈現的性別議題就會相對「單元」?這其實不難理解,所有媒體要活著就必須仰賴收視率、閱報率、使用率等,也就是必須要有閱聽人的支持,才能活下去。對於「性別」這種看似日常生活的平常議題,如果隨時都在引起閱聽人的「認知失調」,而不以閱聽人既有的認知來陳述或描述(也就是複製社會既有的概念),便很容易造成閱聽人的流失,媒體就會出現生存與否的問題。因此,媒體比較妥當與安全的作法,對於這種「既有的概念」,符合越多人的認同,就相對越有利。例如,如果某個戲劇不斷顛覆性別的既定印象,那麼必然會引起「爭議」,媒體可能因此流失閱聽眾,對於要吸引閱聽人進入所建構的媒體世界中便會產生阻礙(觀眾可能就不看了)。因此要媒體對性別再現達到隨時「多元」的呈現,甚為不切實際。
 
        在此所需要釐清的是,過去在我許多性別與媒體的講座場合中,不少家長與中小學教師甚至會質疑,難道是性別議題是要達到「男不男、女不女」才是所謂的「多元」?這顯然與媒體素養教育所期待達到媒體再現性別多元的概念有所不同。我們期待媒體對於性別的再現能越多元越好,並非指陳打破生理層面的「性」(sex),而是希望偏重在社會層面的性別(gender)建構中,可以讓後天的個性大於先天的性所帶來的侷限性,讓作為一個「人」的我們可以真正回歸到自己適性的發展。而往往媒體在這個期待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通常會是相對侷限與複製單一概念的內容產製,以致這樣的多元適性再現的可能有所減損。因此,媒體素養教育所強調與追求媒體環境能健康多元,就是希望可以打破性別議題的單一性與侷限性,以達成不同性別之間的同理與和諧。以下,透過對媒體素養教育的介紹,便可理解為何性別平等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密不可分,甚至可稱為一體二面。
【全文請詳見相關檔案】
相關檔案: 性別平等教育與媒體的對話:媒體素養對性別教育的重要性.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