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筆記
:::
標題: 多元性別的老年長照
年度別: 113
專家學者: 喀飛、杜思誠
專家學者單位: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上版日期: 113-11-06
主題分類: 多元性別
專欄本文:

隨著超高齡社會(註1)即將快速到來,老年長照已是台灣社會近年高度關注的議題。台灣的老人長照,有超過五成是由家庭負擔照顧。這裡提到的「家庭」,是傳統定義由配偶或血緣關係家屬所組成的單位。然而實際上,在越來越多人不婚、不生的社會趨勢下,包括老年同志在內的未婚、獨居、無子女老人的長照,是台灣社會已經存在、未來越普遍、不得不面對的議題。

過去依賴傳統血緣/親密關係家庭的照顧,有越來越多非典型「家庭」的照顧型態,彌補國家社福制度下,現有長照網無法涵蓋的老人長照需求。LGBT多元性別老年的長照有兩個很獨特的地方,瞭解這些屬於性少數身分帶來的不同,對於照顧者、提供服務的第一線居服員/長照機構或長照政策制訂者,非常重要。

★老同長照特色一:出櫃壓力影響長照使用 
出櫃困境,是同志處境的核心議題。為什麼同志不敢出櫃、不敢讓身邊的熟人、親友或照顧人員知道自己的同志身分?擔心什麼?顧慮什麼?

同志平權運動讓越來越多年輕同志不再有出櫃壓力,比過去更容易在同儕間自在展現同志身分。這樣的改變並非一體適用所有同志,個別的資源不同,處境不同,出櫃壓力也很不一樣。特別是從不瞭解同志、歧視同志的年代走過來的老年同志,成長過程經歷很大的出櫃壓力,擔心被排擠/歧視,隨時要顧忌同志身分被知道,被迫偽裝成異性戀。即使到了同志處境已經改變的今天,除了極為信任的朋友,很高比例的老年同志依然不敢輕易對人透露自己的身分。

在長照資源的使用過程,從提出申請、社工評估、照顧服務員到家陪伴或照顧,都會讓「個人的家庭關係」、「婚姻狀態」、「居住現況」等狀況難以隱瞞地攤在承辦人員或第一線照顧者面前。這些情況讓老年同志擔心同志身分被陌生人知悉,有這一層擔心,使得他們對於要不要申請/使用長照資源產生很大的猶豫,或者乾脆抗拒申請/使用。即使他們眼中的「陌生人」不見得一定會歧視或排斥他們,但是根深蒂固「保護自己同志身分隱私不曝光」的防衛機制,已經深深刻劃在他們的基因裡。

★老同長照特色二:支持系統不是原生家庭
對於老一輩同志來說,向家人出櫃是艱難不易的。有些老年同志,因為同志的身分,年輕時和原生家庭疏遠,甚至斷了聯繫不再互動往來。這樣的斷裂,起因於家人不接受,或遭排斥逐出家門,有人即使沒讓家人知道,卻是不敢、不想跟家人出櫃,和原生家庭保持距離、減少互動。

未婚、無子女、無伴、獨居,是常見的老年同志生活狀態,一旦生病或需要被照顧的時候,陪在身邊的並不是血緣親屬,而是來自同志社群、同志友人的照顧。這和社會上常見的,一般非同志老人由原生家庭親人照顧的型態很不一樣。

老年同志透過同志社群朋友互相扶持、陪伴、照顧,形塑了「無偶之家」的非典型家庭型態支持系統。這樣的支持系統不只是在失能老年同志的照顧,也包括生活上的陪伴、關懷、情感支持,甚至人生最後一段路的送行。

「無偶之家」一詞引用自已故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的紀錄片《無偶之家‧往事之城》(註2)片名。「無偶之家」顛覆了過去習慣以親密關係或血緣關係組成的「家」,重新定義「家」的意義。

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是被逐出家門的同志青少年在新公園找到倚靠、互相扶持的「家」的青少年陪伴故事,《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則是中老年同志在三溫暖建立姊妹情誼的「家」的中老年陪伴故事。這些故事場景的「家」,都不是由血緣關係或親密關係所建立的連結,而是同志情誼帶來的支持力量。

「家」是什麼?家的核心意涵,不只是一個生活、遮風避雨的居住空間,更重要的是,家是一個陪伴、關懷、分享、獲得撫慰的地方。共同生活的人,過去可能是配偶、伴侶、父母子女或手足,隨著社會形態的多樣發展,共同生活、互相扶持照顧的,可能是閨密好友、同志社群友人。

這樣的「無偶之家」早已存在於同志社群:台北漢士三溫暖的老闆余夫人(同志暱稱阿嬤)為生病潦倒的老友送醫、安排人看護照顧;出身影劇圈的蔣姨離世時,包括阿嬤、祁家威、賴正哲、陳俊志導演,以及台灣性別人權協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好友們為其舉辦告別式安頓後事。漢士阿嬤為子女般的員工舉辦男男的喜宴,還為除夕夜無家可團員的客人烹煮豐盛的年夜飯,漢士三溫暖對許多人來說,不只是一個營業空間,而是比原生家庭更重要的家。讓許多因同志身份享受不到原生家庭親情關懷者,在此得到彌補。多年前,我曾經在拉子好友的人生歷程,見證了她陪伴年長多歲的T伴侶從罹癌到病逝,最後同志友人一起陪她舉辦告別式、送別伴侶的過程。

年老與生病、死亡,經常是連續發生的人生戲碼,送別故人的告別式是人生最後一場戲,是生命故事的總結、註解。如果同志生命在當事人的人生中佔有不可抹滅的重要分量, 一場有熟識同志老友參與、可以緬懷當事人精彩同志人生的告別式,對離去的當事人來說,應該是最有意義的。這十多年來,參與過不少逝去同志友人的告別式,都因為有同志好友的參與規劃,讓當事人的人生留下重要註解,不遺憾地劃下句點。

★老年同志在哪裡?
熱線老同小組在2017年、2019年、2023年,做過3次與「老」、「老化」、「老年」、「同志與家庭照顧」等相關的網路調查(註3)。試圖更廣泛蒐集LGBT同志對相關議題的觀點與經驗。回顧這3次調查填答者的年齡分佈,發現一個現象:50歲以上所佔比例,都在6.5%~7%之間。這與台灣社會整體人口分佈50歲以上佔40.2%相差甚大(國發會2022年台灣人口統計)。

這3次網路調查,老同小組努力透過各種管道散發問卷,希望可以打破同溫層、更廣泛接觸到更多的LGBT同志,但不管怎麼努力,回收問卷總數不論是1,050份、2,009份或3,139份,50歲以上佔比始終突破不了7%的天花板!

為什麼這些調查中,50歲以上同志的佔比和台灣整體人口的年齡分布佔比有如此大的落差?老年同志究竟在哪裡?為什麼這麼難接觸到?

「不易找到老年同志」、「難以接觸老年同志」正好讓我們理解/觀察到到老年同志真實的社會處境。造成的原因有三:
1、50或60以上年齡層的老年同志依循著過去的出櫃擔心,選擇在社會中、人群中隱形,不想被看到。
2、老年同志有較高比例的人,早年被迫進入異性戀婚姻,暫停了同志生活,不再與同志社群聯繫。
3、即使在同志社群裡,因為過去對老年同志的不關心、不瞭解,同志空間或各種同志活動鮮少有適合老年同志參與的機會。甚至男同志圈存在的年齡歧視,更壓縮了老年同志的社交生活。

「難以連結老年同志」使得網路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有其侷限性和瓶頸,在分析網路調查結果的時候,必須留意到這樣的限制。這3次的網路調查,是一個開始,提供一扇窗,讓我們體會到,老年同志生命樣態的多樣性、複雜性,眼前我們只能拼湊局部的樣貌。希望未來還有更多人或組織投入田野觀察、紀錄,盡可能讓老年同志能更全面、更豐富地被看見。 

★從生命故事理解老年同志
本文分享的內容,累積了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老同小組2005年成立以來的經驗與觀察。老同小組關注同志老化與生老病死、長照與同志的等議題,連續10年舉辦跨世代出遊「彩虹熟年巴士」活動,實際和老同大哥、大姊互動相處的經驗。過去10多年來,老同小組出版了兩本老同生命故事書籍——《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2010,基本書坊)、《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2020,大塊文化),在採訪過程深入田野,和老年同志近身交流的經驗。

當社會大眾與同志社群對老年同志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回到田野,透過聆聽故事和對話交流,是理解老同生命樣貌最直接的方式。

還有一群有感染者身分的老年同志目前處境依然艱難,當愛滋治療藥物的進步,感染者的醫療和健康和以前有很大的進展,感染HIV早已不是絕症,感染者的平均壽命也和一般人非常接近。老化的感染者開始有長照的需求,有人因為失能需要入住機構,實際狀況卻是處處碰壁。照顧機構一旦知道入住者有感染者身分,往往以各種理由拖延、拒絕接受入住。老年感染者的長照困境將是未來一個重大、極需被解決的問題。

★老人不只是病人或失能者
一般人習慣以失能者、病人看待老人,彷彿老人就只有這樣的標籤。我們應該先把老人當成一個人,他們身上承載的是,歷經漫長生命歷程累積的豐富閱歷和許多精彩故事。這些融合了個別不同的學經歷、職業生涯、家庭背景、經濟環境展現的生命,也融合了各自的文化背景(族群文化、性少數身分)。在我們關注多元性別的長照需求時,要看見每位老人身上各種身分交織的獨特性。

參考資料來源:

註1:超高齡社會
內政部2022年統計:台灣人民平均壽命79.84歲(男人76.63歲,女人83.28歲)。根據推估,至2026年65歲以上人口將佔20.6%,75歲以上人口將佔7.9%,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註2:《無偶之家‧往事之城》
陳俊志導演紀錄片作品,發行於2005年。影片記錄了以台北漢士三溫暖為主要場景的故事,老闆(阿嬤)和蔣姨(蔣煥發)的姊妹情誼,店員阿生和AG三溫暖老闆怡謀兩位喪偶者對故人的緬懷追憶與身邊同志友人的陪伴。

註3:老同小組3次網路調查
2017年「安樂死合法化相關看法調查」,有效問卷2,009份。50歲以上佔7%。
2019年「同志與老年議題調查」,有效問卷3,139份。50歲以上佔7%。
2023年「同志與家庭照顧調查」,有效問卷1,050份。50歲以上佔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