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筆記
:::
標題: 發掘日常性別議題-媒體文化:影像的性別意涵再現
年度別: 110
專家學者: 許如婷
專家學者單位: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上版日期: 110-12-10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專欄本文:

媒體影像文化的性別現象思考

   當全球面臨了資本主義與影像消費文化當道的盛況,我們儼然已進入到如狄波爾(Guy Debord)所主張的「奇觀社會」(Society of the Spectacle),如此的「奇觀社會」乃以商品、意識形態與視覺文化再現等面向呈現(Guy Debord,1994:98)。然而,面對視覺影像的充斥,布西亞(Jean Baudrillard)以超真實(hyperreality)、擬象(simulation)和影像社會的觀念,作為對現今視覺文化社會意涵之呼應(Jean Baudrillard,1983:11-13)。儘管不同學者藉由不同的觀點宣稱,而表述現今的視覺環境,皆不難發現日常生活中環繞在以眼睛、視覺,甚至觀看為核心地位的文化經驗展現,已說明了「視覺中心論」(ocularcentrism)的重要角色(Martin Jay,1993:8-9)。

  在這股以視覺中心為主之風潮中,媒體文化承載著大量的影像。其中,融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論電影、動畫、MV、微電影、廣告、電視新聞、網際網路、虛擬實像等,皆具有不同影像意義。然而,面對這些每日接觸的媒體影像,其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再現,呈現了不同的性別、族群、政治立場、宗教、次文化甚至視覺藝術等影像意涵,迫使閱聽眾的媒體影像訊息接收,需要更多媒體識讀與批判反思能力,甚至需從不同視野觀看、理解媒體影像文化之意義。

    媒體影像文化中的「性別」現象,隨著社會文化、性別意識自覺及媒體生態等不同面向的發展歷程,倘若媒體影像是社會性別文化再現的一種形式,則必呈現許多不同性別意涵,包括:傳統社會父權社會中,媒體影像以再現男性意識形態為主,女性是影像中的缺席者;伴隨婦女運動、女性主義觀點的批判,媒體影像不再物化式的呈現女體,並試著為女性發聲,即以一種女性書寫的影像視角出發,關注女性經驗、生命、情慾、故事及關於女性的種種;進入多元性別的社會文化,媒體影像亦呈現一種流動的、跨性別性別展演形象。因此,媒體影像中的性別再現,乃依循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呈現不同的樣貌。

 

媒體影像文化的性別再現意涵—幾個討論觀點

1.法蘭克福學派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討論中,視媒體影像中的女體/女性,轉化為一種拜物與客體化的商品意象。因此,在此觀點下,媒體影像不只提供一種女體的觀看位置,也提供了一種女體的商品消費線索。法蘭克福學派在一九二O年創立後,即承襲馬克思主義與佛洛依德心理分析觀點,批判社會經濟與上層結構中意識型態的再現與虛假意識。其中,阿多諾(Theodor Adorno)與霍克海默(Horkheimer)於一九七二年合著《啟蒙的辯證》(Dialectic of the Enlightenment)一書中,提出對於「工具理性」的批判,強調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具理性已延伸至不同觸角,「理性」成了一種狹隘化的理性觀點,宰制社會的各個領域範圍。同時,阿多諾藉由「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指陳文化商品生產的同質性、標準化、商品化、複製化與偽個人化,並且其具有操縱能力,致使觀眾成為被動的消費者,而從頭到尾閱聽眾都是從眾的、被欺騙的大眾,是一種陷入支配與追朔需求的循環(Theodor Adorno,1972,120-121)。然而,此論調的討論,偏執於影像再現與性別的結構性討論,忽略了視覺性別再現之認同流動性。

 

2.意識形態理論

   阿圖舍(Louis Althusser)的意識型態批判觀點,延伸至影像再現性別與主體建構之探討,可以貼切的詮釋視覺再現與性別的關聯性。阿圖舍定義意識型態:「個人同其真實存在條件的想像關係之再現」,這種關係既是真實的,也是想像的(Louis Althusser,1971:162)。其中,阿圖舍反對機械式的詮釋下層/上層之結構組成,主張社會的形成乃由三項實踐構成:經濟、政治與意識型態。對阿圖舍來說,「社會形構」(social formation)的過程中,各結構形式皆具有「相對自主性」與「多重決定」,而經濟若是能扮演決定性關鍵,則是在「最後關頭」決定。

延伸以上,阿圖舍的意識型態批判觀點主張:「意識型態具有一種物質的存在」,即想像關係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意識型態總是存在於一種機器及其實踐或各種實踐之中,而這種存在就是物質的。主體的觀念是寫進物質實踐裡的他的物質行動,而物質實踐本身則是受衍生出該主體觀念的物質意識型態機器所限制的那些物質儀式支配。因此,所有的意識型態都具有將個人建構為主體的功用,並且是透過「召喚」和「收編」的方式進行(Louis Althusser,1971:174)。

媒體影像系統作為一種性別意識型態的再現,在阿圖舍的觀點中,分析了影像文化如何透過女性客體化、宰制化與被動化之意識型態以召喚建構個人的主體性。因此,在意識型態的主體建構過程,影像作為一種性別意識型態的再現與框取,呈現女性身體的被觀看、被動與剝削的認同關係。

 

3.電影影像的視覺批判

    視覺批判的關鍵性研究,首推英國刊物《銀幕》(Screen)關於激進電影理論討論中,莫薇(Laura Mulvey)於一九七五年所出版之一篇極具影響力並扮演關鍵性角色的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莫薇藉由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提出了電影中的「男性凝視」(male gaze)現象,強調電影如何反映、呈現,甚至是直接操作社會體制內一套有關性別差異的既定詮釋。並且,文章企圖詮釋此套性別差異論述如何控制各種影像、引發性慾的觀看方式和奇觀(spectacle)( Laura Mulvey,1975)。

   莫薇主張電影帶來的視覺愉悅,恰恰產生自它所減緩的閹割恐懼,而男性的無意識有兩種途徑可以逃避閹割焦慮。其一,即一種主動的觀看方式,將觀看對象置於遠處並加以客體化,透過窺視偵監女性,予以懲罰或拯救,抵消閹割的焦慮。其二,即是尋求一個可供迷戀的對象物(fetish object),來加以替代,或者將女性再現的形象本身轉化為一個安全可靠,不具危險性的崇拜物,藉此完全拒絕承認閹割的威脅。因此,莫薇於此部分論述的重點在於解釋電影敘事所暗藏的性別不均衡,並且揭露在主流電影中,所呈現的男性凝視。

 

4.後現代消費文化的女性主動愉悅觀看

 伴隨著商業媒體經營與通俗文化的商品化運作邏輯,媒體影像再現與性別之間的關係,在許多關鍵性的研究相繼出現後,轉化成既得利益者、主動閱聽者與愉悅者的討論,這些研究顛覆了過去傳統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論述,賦予閱聽眾更多的主動性(Janice Radway,1987:27)。因此,安於一九八五年的《朱門恩怨》(Dallas)劇集研究,說明了女性閱讀文本時,其提供一種現實與虛構的界限游移的「逃避論」,致使女性讀者從中獲得愉悅(Ing Ang,1985:25-30)。相同的論點,學者費斯克於一九八七年的討論中,再次以消費快感為焦點,分析大眾文本所提供的執爽與快感經驗。瑞德威於一九八四年,深富影響力的《閱讀羅曼史》之經驗研究,顛覆了關於男性和女性凝視的理論思考,強調女性閱讀之性別反抗策略的可能性。類似以上的討論,致使媒體影像再現與性別論述的關聯性,從過去單面向的被動思考觀點,轉而關切商業運作與資本主義邏輯的複雜性,以詮釋影像再現中的性別主動性,與既得利益獲取者之角色。因此,八O年代後期的影像再現研究,性別已非單純由被觀看者、被動者等面向可以解釋。

 

5.同性戀、酷兒理論

   九O年代,伴隨著男同性戀研究、女同性戀與同性戀行動主義,以及酷兒理論等觀點的討論,致使媒體影像與性別再現的關係呈現多元權力展現與認同意義流動的態勢。面對傳統以父權意識型態為主的霸權宰制,女同性戀(Lesbianism)學者企圖對異性戀提出挑戰,進而引發男人的焦慮,而突破異性戀的迷失與性別歧視結構。在此觀點下,多數的性別研究學者提出了相關策略以重新思索性別建構與認同流動,即:假扮(transvestism)、變性(transsexualism)、陰陽同體(androgyny)、雙性戀(bisexuality)與陰陽人(hermaphroditism)。換言之,在多數同性戀性別主義與酷兒理論學者的觀點與策略運用下,媒體影像與性別關係是對性別二元論的顛覆、主客體的反操控,甚至性別意義的多重論述,及女體的主動展演。

     以上透過不同觀點以探討媒體影像中性別再現之意涵,期盼藉由相關概念之說明,提供閱聽眾於媒體影像接收過程,具備性別觀看的思考與批判能力。

 

參考書目

Althusser, Louis.(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

   ────(1984). Essays on Ideology. Verso, London.

Ang, Ien.(1985). 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London:Methuen.

Baudrillard, Jean(1983). Simulations. trans. by P, Foss, P. Patton, and P. Beitchman.    New York: Semiotext (ed), Inc..

Butler, Judith (1993).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ebord, Guy. (1990/1988). Comments o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London: Verso.

Mulvey, Laura.(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ardine, Alice. (1985). Gynesis: Configurations of Woman and Modernity, Ithaca, NY: Conrell University Press.

Jay, Martin. (1993). Downcast Eyes: 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Modern French Though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olifornia Press.

Radway, Janice.(1987).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London: Ver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