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筆記
:::
標題: 從2023年諾貝爾經濟獎 談勞動市場之性別差異
年度別: 113
專家學者: 謝文真
專家學者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
上版日期: 113-06-17
主題分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
專欄本文:

2023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克勞蒂雅∙戈爾丁 (Claudia Goldin)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她以研究「女性勞動市場相關議題」而聞名,率先利用超過200年的美國歷史資料,探討勞動市場性別差異(gender differences) 的關鍵驅動因素,增進各界對這些因素的理解,裨益國家經濟發展卓著貢獻。因此成為自1969年瑞典中央銀行首次頒發經濟學獎項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係於1968年增設的)以來的第三位女性獲獎者,且為首位獨自獲得經濟學獎的女性學者。(註1)
克勞蒂雅∙戈爾丁教授之具體貢獻
自1960年代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the second women’s movement) (註2) 以來,社會上的主要爭論議題之一就是在現今的高收入國家,男女「同工不同酬」現象依然存在。戈爾丁是第一位利用系統性和計量迴歸等工具,研究美國女性勞動市場歷史數據(longitudinal data)的學者。為進行更嚴謹的統計分析,其將數據範圍由超過200年縮減至150年,並透過分析性別參與率與薪資差異(gender difference),發現在研究期間女性勞動市場的變化及薪資差異的主要來源。因此,戈爾丁因其在揭示影響女性勞動力市場關鍵因素之開創性發現而受到表彰。她的研究讓世界各國更加了解勞動市場性別差異之根本因素,有助於未來消除可能需要處理的障礙。(註3)
戈爾丁在勞動經濟學歷史方面的重要貢獻係利用超過300萬個的觀察值,區分成469個行業,並運用質性與量化分析工具,探討女性勞動參與率和薪酬差異的變化,以及同工不同酬之重要原因。例如,採用計量迴歸方法檢驗性別薪資差距與行業隔閡之相關性,結果顯示在科技與健康藥劑等行業,性別薪資差距較小。她研究範圍非常廣泛,涵蓋傳統性別歧視、教育機會、女性在工作中的韌性及行業與職務的隔閡等問題;還考慮非傳統因素,如科技進步、長輩與家庭認知、社會規範倫理與道德 (social norms) 等。例如,透過代際或世代數據 (cohort data),發現大學教育可以為女性提供更長的工作時間 (超過30年)、更高的薪資與更好的事業。同時亦分析綜合大學、技職學校與社區大學的教育對性別差異之影響。有趣的是,她發現性別薪資差異在20多歲剛就業時並不明顯,但到了40歲時差距顯著增大,隨後又逐漸縮小。因此,隨著年齡積累的工作經驗也是性別薪資差異的重要來源,但此對因生育或養育子女而中斷或退出職場的女性明顯不利。
更重要的是,她明確提醒先進國家,從18世紀末至今的200年中,女性勞動參與率或性別薪酬差距與經濟成長之間並不必然呈現正向的相關性。(註4)
經濟結構的改變也是婦女勞動參與率的重要影響因素。就美國已婚工作婦女的占比而言,不同世代之女性就業並未隨時間呈直線增長趨勢。19世紀初期之前,女性就業近五到六成的高占比與農業社會提供了可以就近工作並同時照顧家庭的環境有頗高的相關性。到了工業化時期,已婚婦女因必須離家赴工廠工作而大幅減少工作占比,下降至不足二成。然於,1910年之後,隨著女性受教育比例增加,以及大幅邁入服務業社會,需要女性工作的場所大量增加,再加上科技進步、社會預期變化、女性自主選擇增加(尤其在教育領域),以及避孕藥可靠性的提高,已婚婦女的就業比例再次上升。
戈爾丁於其1990年的著名作品中,透過分析美國全國和愛荷華州150年來婦女勞動市場的勞動參與代際或世代數據 (cohort / longitudinal data) ,發現婦女常在「家庭或事業 (family or career)」之間做選擇。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世代之女性就業並非隨時間直線增長趨勢,而係因政經情勢及社會因素而有所不同,呈現出U型趨勢。例如,在大蕭條時期(1929 -1939年),女性傾向於「先工作後家庭 (job then family)」;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一傾向變成了「先家庭後工作 (family then job)」。1960年代的女權運動 (the women’s rights movement) 之後,女性又轉變為「先事業再家庭 (career then family)」,直至現今則是「事業與家庭並行 (career and family)」。這些對家庭責任之社會規範不斷演變,說明了婦女在工作與家庭照護等無償工作之間的負擔,以及她們在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方面之掙扎。(註5)
儘管傳統上多認為男女薪資差距可透過教育和行業選擇的不同來解釋,但戈爾丁發現,現今的性別薪資差距雖已略有減少,然仍不可忽視。主要原因在於相同行業中,同職位的男女之間,女性在生育第一個孩子後,薪資差距急遽擴大。她指出,在美國主要是工作結構上的問題,為了消除或減少這些性別薪酬差距,應減少一週七天每天24小時 (7/24) 待命的工作與社會對家庭主婦的期待。因為社會上有太多工作屬於這種「貪婪的工作 (“greedy jobs”)」:這些超時且高薪的行業對女性的家庭角色產生重大衝突。
然而,現在仍有許多高薪行業,例如法律、財務及管理等,需要長時間工作。企業樂於支付高薪資或高時薪報酬,以獎勵員工的責任心和加班付出。然而,由於家庭照顧或體力限制,女性難以爭取這樣的工作機會。尤其當其配偶的薪資高於男性平均薪資時,她們可能會大幅減少工作時間,甚至放棄工作。現今勞動法規對加班或長時間工作支付愈來愈高的報酬,進一步惡化此一現象。因此,戈爾丁建議男女雙方應共同分擔家庭責任,尤其是在照顧子女方面,以期能降低生育對女性就業之「生育懲罰」(child penalty) 的負向影響。
臺灣的社會現象與潛在問題
上述狀況在臺灣社會相當顯著。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22年的數據,女性退離職場的33萬人中,主要原因是「做家事」及「照顧家人」。其中,因照顧未滿12歲子女而退出勞動市場的女性高達22萬人,而男性僅2,000多人,差距非常懸殊。更值得擔憂的是,我國50歲後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包含再度進入者),遠不及歐、美、日、韓等國。例如,以55至59歲年齡段,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僅為45.4%,遠低於美國、韓國的六成多,甚至更不及日本的七成多。(註6)
近年來,國內製造業中的知識技術密集產業(knowledg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KTI) 產值持續提高,推動臺灣經濟發展。探討我國當前現況,KTI產業重視員工之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尤其是與數位科技相關之STEM領域(包括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知識,這些行業也具超時高薪酬之特色。然而,國內女性就讀STEM相關科系的比率僅約兩成,而男性則近五成。相對而言,男性在高薪資水平的KTI產業中擔任重要職位的比率也較高。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之「人力資源運用調查」2019與2020年的數據,採用分量迴歸(quantile regression, QR)方法進行分析,實證結果支持KTI產業內「垂直性別職業隔離」現象較為嚴峻之假說 (hypothesis),顯示性別薪資差距有擴大的潛在風險。(註7)
結論與建議
依近幾年的經濟發展趨勢,我國高薪資水平的KTI產業已占過半的出口總值。因此,強烈建議企業落實推動彈性工作、平衡工作與生活、營造性別友善職場的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SR) 。同時,政府應放寬法規制度,協助中高齡婦女再就業,並提供更彈性的育嬰假與津貼等政策。這些措施應刻不容緩,並應針對不同產業特性設置制度性 (institutional factors) 強化措施,以有效削弱或減緩我國KTI產業轉型對於擴大性別薪資差距的潛在風險。此外,應促進性別友善的社會倫理道德規範(social norms)與價值觀(social value),增進夫妻共同分擔家務及照護工作之相互協助。在教育制度方面,應加速提升跨領域、跨科際學習的必要性,並鼓勵更多女性進入STEM領域,裨益於其順利進入KTI產業並晉升(打破玻璃天花板),以紓緩產業人才不足,縮減性別薪資差距,並增進女性賦權(empowerment)。最後,務必時刻檢討這些政策、措施或制度,隨國內產業技術的升級、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價值的改觀,以及國際政經與地緣情勢的變遷,進行適時的調整。

參考資料來源:

註腳:
(1)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a) (10/09/2023). “Press release: Award from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23 to Claudia Goldin.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3/press-release/, with Figure 2: “Illustration: The U-shaped curve (pdf) -- Press release Claudia Goldin_Married Women in Work_100923.” chrome- 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 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23/10/fig2_ek_en_23.pdf.
(2)Goldin, Claudia Dale (1990). 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 An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b) (10/09/2023). “Popular Science Background: History helps us underst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labour market.”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 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23/10/popular-economicsciencesprize2023.pdf.
(4)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2014). “Interview: Claudia Goldin.” Econ Focus Fourth Quarter 2014. https://www.richmond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econ_focus/2014/q4/interview.
(5)Goldin, Claudia Dale (2021). Career & Family: Women'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olbert, Pamela S. (2023). “Claudia Goldin. Career and Family: Women'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68 (1): NP9–NP11. https://doi.org/10.1177/00018392221105201.
(6)中央社 (2023/10/22). <諾貝爾經濟學議題上演 台灣33萬女性為照顧家人退離職場>。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310220019.aspx
(7)Hsieh, Wen-jen and Amy Lee (2024). “Gender wage differentials among Taiwan’s knowledge-and-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manuscript)
*Goldin, Claudia Dale (2014). “A Grand Gender Convergence: Its Last Chapt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4 (April): 1091–1119.
*中央銀行 (2024/1/11).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女性勞動經濟學家Claudia Goldin!>。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knowledge/7A959D65-936D-EE11-90F5-00505694F3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