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之後婦女運動、政黨輪替與國家女性主義的發展
黃淑玲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婦權會;性別主流化;社會運動;女性主義官僚;婦女運動;國家女性主義
政府委託研究報告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基礎研究
725
人類學;;;
Commission of Women’s Rights Promotion; gender mainstreaming; femocrat;social movement; women's movement; state feminism; ;
2009
本年度(98年度)計畫持續95年度計畫的上述發現與論點,探討2008年政黨再度輪替,國民黨執政之後的的功能是否會降低,以及國家女性主義的力量是否會出現反挫。研究問題包括以下三項:(1)政黨輪替後,婦權會是否能否繼續維持、發展及強化她們的角色?婦運內部會如何回應婦權會未來的轉變?(2)性別主流化推動四年後的成效與問題為何?(3)比較兩次政黨輪替,政治機會結構與婦運行動如何影響由婦權會所建制的國家女性主義?第一個問題的主要發現是2008年政黨輪替之後,在國民黨政府治理下,遴選的第七屆婦權會民間委員背景多樣,無體制外婦運經驗的委員占多數,而且彼此不夠熟悉,信任度不夠,因而無法形成一個戰鬥性團體,加上行政院長態度不夠重視民間委員的意見,導致目前婦權會只能守成,無法建立新制度或開創新政策。婦運內部(包括前幾屆婦權會委員、婦運菁英、相關學者)對於婦權會這項發展並沒有提出回應,反而積極婦女國是會議的政策討論,協助撰寫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全力支持婦權會,可見台灣婦運界基本上不分政治黨派,以婦運目標為第一。但黨派鮮明的婦女團體(例如水噹噹、婦女會)與婦權會的關係則隨著政黨輪替而有所改變。第二個問題的主要發現是民進黨時期,婦權會的運作已經相當成熟,公務體系的性別主流化也已制度化,而負責公務體系性別主流化業務訓練的「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亦轉型成功為婦權會的智庫,兩者都不受政黨輪替影響而持續推動業務中。此外,行政院將於民國101年將在本部設立性別平等處,回應第五、六屆婦權會與婦女團體在2003年即推動的訴求。性別主流化推行至四年後,對公部門歧視女性的組織文化產生良性的影響,但阻礙性別主流化發揮成效的最癥結問題─跨領域的性別研究在許多部會的實務知識上沒有被探究、發掘,在這項工作上第七屆婦權會並沒有太多的著力與突破。第三個問題的主要發現是兩次政黨輪替,婦權會與政黨菁英和公務體系的互動,民進黨執政時期較國民黨時期良好,當時的婦權會委員較有社會運動的謀略,懂得如何與民進黨的女性立委與政務官組成聯盟,也因這些策略運用得當,提升了民進黨時期婦權會的功能。又因性別主流化業務急速擴張,當時的婦權會委員與公務人員有較多接觸與情感建立,因而有助於減緩公部門對性別主流化的排斥,也有利於公部門內化國家女性主義的理念與目標。承以上所述,2008年後政黨輪替對於婦權會仍有相當的影響,相對地也會影響到台灣國家女性主義深化的速度。未來台灣的婦運要如何因應婦權會的發展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科技部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8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