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文化-自我再現:跨國原住民女性影像藝術與再現政治
簡瑛瑛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自我再現政治;邊緣與少數族裔論述;原住民文化;後殖民與生態論述;跨國與第三世界論述;女性心靈與再現;影像與視覺藝術
政府委託研究報告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基礎研究
608
語文;;;
politics of self-representation;minority discourse;aboriginal culture;postcolonial & ecologicaldiscourse;film and visual arts;marginal & third world discourse;women's spirituality and representation,transnational & transcultural studies
2007
本計畫以邊緣文化之再現與自我再現(representation and self-representation)為主旨,探究比較跨國原住民女性文化與影像藝術,並兼論性別(gender)、族裔(ethnicity)、階級(class)、年齡、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等相關議題。涉及之理論背景包括:少數/弱勢族裔、第三世界/跨國女性主義理論、邊緣論述、視覺影像之理論、再現政治等。一方面承接本人近幾年來召集主持之三年期國科會整合型計畫〈邊緣再思:文化‧傷痛‧再現〉,同時延續本人主持之專題研究子計畫〈第三世界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再現〉之方向,聚焦於北美及環太平洋台灣地區代表性原民女性藝術家之影像藝術及其再現政治。 本計畫內容以跨文化、跨學科為起點,涵蓋台灣、北美洲等地區之不同族群文化,包括口述記錄、自拍攝影/影像、紀錄片、扮裝藝術等不同文本之視覺藝術再現。以原住民女性藝術家之自我再現與祖靈靈視,及其母系承傳之編織服飾和特殊自然/心靈圖像為焦點,一方面企圖顛覆傳統主流文化(白人文化與漢文化)及其價值觀之宰制矮化,另一方面為雙重邊緣化之原民女性長久以來被異化、扭曲之自我觀念與形象帶來再生與新貌。 本計畫擬分二部分、二階段進行:1. 自我再現與北美原住民女性藝術探討美國原住民形象如何在白人主流藝術家主導下成為「被凝視的客體」(”gazed object” )、被物化、奇觀化的「異國他者」(”exotic other”);並對照當代原住民女性藝術家對這些被動、「刻板化」(stereotyped)形象加以質疑,進而以子之茅功子之盾以自拍作品及影像回憶等藝術形式控訴/抗議所謂「偷窺狂」的藝術( “voyeur arts“)。特別側重Lucy Lippard, Teresa Harlam, Harmomy Hammond 之觀視理論,及Pamela Shields, H. Tsinhanjnnie, Kay Walkingstick,與Shelley Niro之藝術作品中的自我/再現與認同議題。2. 邊緣再現與福爾摩莎原民女性文化 探討原住民少數族裔與女性口述/書寫論述(Allen, Silko, 阿女烏)並聚焦台灣原住民女性之特殊處境與文化再現。由早期及日據時期歐洲、日本學者的原住民攝影,至現當代非原住民藝術家如王信、胡台麗、簡扶育等人之影像作品加以對照其異同。特別側重新興原住民女性藝術家如尤瑪達陸、石瑛媛、峨冷、瑁瑁瑪邵、不舞‧哈謨瓦娜等如何藉由記錄影片及藝術作品企圖縫補並再現母系文化之斷裂與承傳。
科技部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427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