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45年(45Years) 45年(45Years)
導演 Andrew Haigh
發行公司(單位) Artificial Eye
發行年分 2015 片長:95 分鐘
發行地 英國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得獎紀錄 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銀熊獎、最佳男演員銀熊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導讀標題 愛人習題:關於坦白、傷害與重來
導讀者 楊幸真
導讀者單位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八個字常用來表達對於愛情的深情與婚姻的誓約,我們也經常被這幾個字所打動,而忘卻了愛情的日常與婚姻生活是喜怒哀樂互相交錯的真實狀態。本片,《45年》(45 years),改編自詩人大衛康斯坦丁(David Constantine)的短篇小說《In Another Country》;,描述一對老夫妻,傑夫與凱特,在將要慶祝結婚45周年的前一周,傑夫收到一封來信,信中告知找到傑夫初戀女友卡帝雅的屍體。50年前,傑夫與卡帝雅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爬山時,卡帝雅不幸墜落山谷而意外身亡。多年後,因地球暖化與積雪融冰,使得冷凍在冰層內的卡帝雅屍體被發現了。這封來信對於夫妻兩人生活的確帶來影響,但是傑夫與凱特卻分別用不同的態度與情緒來面對此事,也面對彼此。看似平凡無波的婚姻生活,因為一封信而掀起波瀾,卻又要裝作不在意或壓抑自己情感,而當逐漸累積卻無法發洩的情緒將要爆發時,又該如何發作及因應,即使是結婚多年的夫妻也是需要再學習與面對的課題。而或許這也是婚姻或親密關係中的日常,不經意的一件事情都可以考驗彼此的情感。於是劇情就以慶祝結婚45周年紀念日宴會的前六天作為敘事架構,敘說從收到信的星期一開始,例如傑夫沉浸在尋找過往記憶與歲月之中,而凱特則藉由張羅宴會的大小事情來分散自己的猜疑、妒嫉、焦慮等等的心中感受。劇情由每一天清晨開始,凱特獨自一人溜狗、直到第六天夫妻兩人一起溜狗,刻劃著六天中兩人充滿變化與充滿情緒及情感的互動,包括夫妻兩人的爭吵、逃避、嘗試妥協或和好,以及很重要的是,彼此之間成功與不成功的溝通與協商,以及各種面對和處理的方式。《45年》是一部細膩描繪婚姻生活中的情感與難題,以及當挑戰來臨時,人的脆弱、無助與需求。需要對自己的愛,需要伴侶的愛,同時也需要好朋友的關愛與支持。而只要有愛,可以隨時重新開始。

性別觀點

    的確,無處不性別。性別是一種社會關係,是個人和他人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互動中「做」(doing)出來的,是透過日常生活中每天重複發生的例行工作和所作所為,而形塑出個別化的性別認同。因此,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及尋常之處,就可以看到性別規範及性別配置作用的痕跡。例如,片中夫妻兩人在城中餐館與好友夫妻聚會,而後好友夫妻寬慰傑夫與凱特的方式是男人去酒吧、女人去逛街散心聊天。再者,本片主軸之一是籌備宴會。在現實生活中,女性似乎仍要承擔起記住或籌辦各種重要紀念日或重要日子的「愛的勞動」,像是要記得公婆的生日、記得大姑小姑的生日、記得何時問候誰、記得送禮…等等。在片中,我們見識到家務勞動與情感關係裡的性別分工。我們看到凱特一手包辦結婚45周年慶的大小事。這六天之中,無論是開車進城或在家中準備,大到宴會場地與宴會歌曲,小到花卉的選擇,都是凱特在處理,而傑夫就只有修馬桶及準備宴會致詞。凱特,是關係中的照顧者與主動協商者。而主桌要怎麼擺?劇中凱特和宴會場地負責人討論主桌位子高低時,凱特說出了很有意思的一句話,她說「高主桌很死中產階級」。主桌不需要比較高,希望大家都是平等,這樣的這一句話是對於階級差異的反省,也讓人看見宴會座位的安排,顯現出身分、地位、輩份,更也讓人看見性別與階級在日常生活的交互作用。

 

    其次,性別不僅是一種社會關係,性別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規範了個人的角色與身分,影響了男性與女性成為不同文化性別的個人,規範或指引個人如何在情感關係之中互動,例如,在約會場合該如何表現慾望或該如何說話。劇中,當傑夫提到是否有告知凱特,他曾和卡帝雅交往一事時,傑夫說:「這種應該不會向漂亮新女友說的事」。凱特聽了為之一笑,似在笑中了然釋懷傑夫未說之事。只是,要不要說,該不該說,跟漂亮有何關係?坦白,這件事情,難道取決於外表與顏值指數高低嗎?或者,顏值高低可作為一種身體資本,在建立親密關係之初,在情感關係互動與協商過程中成為有力籌碼?

 

    此外,深入的互動是「真正」知道與了解一個人的必要條件。「真正知道」是對某個內心自我的「特許知識」(privileged knowledge)(僅為我知的知識),僅允許被愛的人和被信任的人知道。要達到「真正知道」,需要自我揭露。自我揭露是個人向他人透露有關自己的某些事實或訊息,包括想法、感受、情感或經驗等等。自我揭露所形成的開放性氛圍可以帶來更多的坦白,更好的溝通,或更多的信任。因此,自我揭露是建立親密的方式之一,也是表達自我與情感、建立人與人之間親密性的一種能力。只是先讓我們思考一下,在傳統性別特質的教養下,男性與女性誰比較受到鼓勵去「自我揭露」呢?而不被鼓勵或不被期待表達情感的男性,能一時之間就說出心中的話或內心感受嗎?再者,情感關係的互動並非如此單純,並非僅是單向的溝通與互動,個人也非只是單純地透露與自己有關的訊息。自我揭露不全然是單方面就可以下的決定,自我揭露是發生在社會互動中的一部分,互動者本身、彼此的關係和許多關連因素都決定互動者要說什麼、何時說、何地說、如何說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見與了解,若要平等、民主的溝通與協商,實涉及互動雙方的性別位置與權力關係。那麼,關於「前任」,傑夫需不需要或該不該說「前女友」呢?或者,該在何時說與如何說呢?

 

    然而,什麼是包容?什麼是體諒?「我希望我能跟你說一切我想的事,但我不能。」如果對方有秘密不想說,我們該要尊重對方的決定,相信對方一定有好的理由無法開口,還是對方應該要體諒自己可能會受傷的心情,而開口道出這一切?但是,讓傑夫覺得這件事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凱特希望追根究底了解這一切,兩人對於愛與信任的差異看法又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因素影響了男女會有如此不同的態度、想法與作為呢?再者,如果傑夫與凱特兩人角色互換,要不要告知對方有前男友?何時說?如何說?說多少或說什麼?當女方對男方說「這種應該不會向新男友說的事」,誰較會被輕易原諒呢?誰,原諒誰,誰又能輕易被原諒,這之間的性別差異又是如何形成的?形成如此性別差異的因素有哪些呢?

 

    第三,「我總不該為了我們認識之前的事情生氣吧!」這話說的大器,卻難掩自己心中不平靜的情緒。「我無法再討論她了,我說過我可以,但是我辦不到。」在親密關係中,女人要多寬容大度、該如何在關係中「體貼」地為他人著想、並在關係中建立自我認同,才不會被認為是妒婦?

 

    親密關係中的「必須」或「應該」,多少帶有強制、強迫的意味。這種強制或約束力,往往在性別規範和社會結構與權力關係作用下,讓人經歷束縛或進退兩難的困境,更讓人的選擇極為有限。而這種系統性的壓力或性別不平等結構所產生的作用,往往會使個人動彈不得,自我發展因而受到限制。性別觀點與性別素養,可以幫助我們看見社會體制與文化如何讓男女有別,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的脈絡因素與親密關係互動過程的動態複雜性,而不是只停留在「男女大不同」及忽略了性別權力關係的動態運作。

 

    最後,如同《道德浪女》一書中所言:「衝突並不在於如何避免吵架,而是學習如何在身體上、道德上、情緒上,以不具毀滅性的方式吵架。」本片,確實也呈現夫妻兩人如何在身體、道德及情緒上,以不具毀滅性的方式爭吵與溝通。即使男女雙方的溝通與互動仍然有不少的性別化刻痕,但如何在既有的性別框架中學習與維繫親密關係,個人或雙方彼此在這過程中的努力,仍是值得肯定。而且,如同凱特說的,「明天我們重新開始。」愛情與愛人,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課題,結婚45年,依然需要學習如何愛與被愛。

看完動動腦

1. 自我揭露與信任是一體兩面的雙面刃。影片中,傑夫認為那是「不會向漂亮新女友說的事」,請分別以男友視角和女友視角來加以討論,並提出你的看法。

2. 支持與陪伴是親密關係中的重要元素。倘若已無法爬山的傑夫想要去瑞士,你認為凱特該怎麼做?原因是?

3. 從影片中,你學習到哪些關於情感表達與溝通的議題?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表達與溝通方式,哪些是你認同的?哪些是你不認同的?原因是?

參考資料

1.開眼電影網《45年》劇情簡介http://app2.atmovies.com.tw/film/fyuk33544082/

2.張娟芬(譯)(2002)。道德浪女:性開放的全新思考。台北市:智慧事業體。

3.蔡明璋(譯)(2002)。親密關係:現在社會的私人關係。台北市:群學。

4.邱文彬、林美珍(1999)。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1),37-62。

5.楊幸真(2010)。成為男孩:陽剛特質的學習路。載於游美惠、楊幸真與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頁51-76)。台北市:華都文化。

上版日期 10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