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性別映象 詳細資料
:::
影片名稱 交響狂花 交響狂花
導演 瑪西卡絲媞蒙松夏爾
發行公司(單位) 智軒文化
發行年分 2022 片長:114 分鐘
發行地 法國 級別:普遍級
主題分類 權力、決策與影響力
得獎紀錄 2022法國萊薩爾克歐洲電影節
導讀標題 交響狂花
導讀者 潘莉敏
導讀者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看前想一想

1.你熟悉的指揮家有哪些人?他們的性別是?你有說得出名字的國外與國內女性指揮家嗎?


2.你對女性指揮家的印象是什麼形象?


3.你認為指揮家的性別,會影響他們的音樂或對樂團的領導方式嗎?為什麼?


4.當你購買音樂會或唱片時,看到樂團指揮是女性,會影響你的購買意願嗎?如果會,是什麼原因?


5.你認為有某些職業是「性別化」的嗎?也就是說,生理男性、或生理女性較適合從事某項職業工作?


內容簡介

《交響狂花》(Divertimento)為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法國電影,以女性指揮家札希雅·齊歐亞尼(Zahia Ziouani)17歲青年時期為敘事主軸,深度刻畫她初入指揮領域的成長歷程。影片標題「Divertimento」意指「嬉遊曲」,亦為主角日後創立的樂團名稱。


電影以札希雅與雙胞胎妹妹費圖瑪(Fettouma,妹妹學習大提琴)從郊區學校轉入巴黎知名音樂學校為起點展開,透過細膩、真實的敘事方式,呈現札希雅在剛投入指揮領域時,如何在性別、族裔及階級交織的處境中,努力追求指揮夢想,並逐步克服困難的奮鬥歷程。影片不僅記錄了主角的成長軌跡,更深刻反映當代社會中女性進入傳統上男性主導之專業領域所面臨的結構性障礙。


電影聚焦在主角的青少年時期,但是,觀影者們一定很想知道,札希雅的指揮生涯在重重困難下是否繼續?電影結尾的字幕揭示,札希雅於23歲時率領嬉遊曲樂團於巴黎的音樂廳舉辦首場大型音樂會,至今已在全球舉辦逾千場演出,累計觀眾超過二萬人。2008年,她與妹妹共同創辦Divertimento音樂學校,培育已超過500名學生,持續推動古典音樂教育的普及化。


最後,字幕結束在一項統計數字:全球僅約6%的管弦樂團指揮為女性,在法國更僅有4%。這深刻提醒了我們,女性從事指揮專業的艱難處境,非僅札希雅一人的經歷,而是普遍性的困境。像主角般突破重重難關,最終可實現指揮夢的女性,實為非常少數。


性別觀點

1.性別、階級與種族的交織歧視(intersectional discrimination):多重阻礙下的奮鬥

如電影中所呈現的,札希雅面臨的挑戰不只是性別歧視,她同時面對性別、族裔和階級身分交織所帶來的結構性不利。作為來自巴黎郊區的阿爾及利亞裔女性,她在精英化的古典音樂世界中成為「非典型」的存在。更少的文化資源和機會,使得札希雅姐妹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彌補結構性起跑點的差距。


然而,札希雅創立Divertimento樂團的行動,正是對這種交織性歧視的有力回應。她邀集結合了原本郊區學校與巴黎音樂學校的同學們共同組成Divertimento,樂團成員的多元化背景象徵著對既有框架的打破,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年輕人在同一個音樂團體中,嘗試尋找生活中的共同語言,並把了解和自己不同群體的機會視為可貴經驗。


從此經驗出發,主角更進一步把Divertimento帶入平時難以接觸到古典音樂的群體:照護特殊兒童的機構、監獄。讓無法正常學習、演出的特殊兒童們,用較為簡易的方式參與和團員們的共同演出協作,讓孩子們可以聽見、體驗古典音樂。這些實踐除了為邊緣群體在古典音樂領域的參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擴充了古典音樂在社會中可扮演的角色,也彰顯文化參與應作為所有人類共享的權利。


2.性別角色衝突與領導權威認知

電影深刻呈現了「指揮家」與「性別」之間的刻板連結。指揮被普遍認為需要「權威」、「決斷」、「掌控」等特質,而這些特質在傳統性別框架中經常被歸類為陽剛的男性特徵。因此,當札希雅站上指揮台時,她面對的不僅是音樂能力的考驗,更是對這套性別認知體系的挑戰。


當女性擔任指揮時,常會出現性別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社會期待的女性特質(如:溫婉、順從)與性別刻板印象(如:男尊女卑、男強女弱),和指揮這職業要求的領導特質之間產生張力。


電影中男性團員的抗拒行為反映了這種認知衝突,他們質疑女性擔任權威角色的合理性。這種質疑基於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而非客觀的專業評估。所以,他們並不是在主角實際的指揮後,才開始杯葛她,而是一開始聽到要由女性來指揮,就表示反彈、輕蔑。主角透過一次次的排練與演出,持續的專業表現逐漸改變這些認知,證明做好一名指揮,實與性別無關。


3.挑戰性別刻板印象

其實,影片中男性樂團成員的行為,反映了普遍存在的性別化專業信任度問題。這種排斥並非針對個人,而是基於對「女性擔任領導者」的集體偏見,形成了「性別先於專業」的判斷邏輯。女性指揮家在爭取舞台的過程中,還同時須克服「預設的不信任」。從校園到職場,不僅是指揮,許多女性專業人士也經常面臨這種集體性的信任危機。電影中透過男性樂團成員的冷言冷語、缺席排練,讓札希雅必須在每一次好不容易獲得的機會中重新證明自己,而非如男性同儕般享有累積性的專業聲譽建立過程。


這樣的情節,不僅出現在本片中,筆者相信對許多女性來說,包括筆者自己在內,都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劇本。女性往往需投入更多的心力、腦力、勞力與時間、完成更多的專業成就,才能爭取到與男性同行相當的機會與認可。在此過程中,女性常需承擔超出「一般」專業表現以外的額外壓力與身心過勞代價。電影中札希雅不斷遭遇的困境,反映了許多女性在專業領域中持續面臨的挑戰,更凸顯此現象所根源的社會結構性問題。


4.女性指揮人數過少,代表性不足的惡性循環

電影中,男性指揮大師曾對札希雅表示:因為這領域很少女性,所以女性恐怕不能勝任指揮工作。在此基於群體統計特徵對個體進行判斷,而非評估個人實際能力。這在性別因素而造成機會不均的社會中,容易導致惡性循環:即,結構性排斥導致此領域內女性參與者稀少→社會強化「女性不適合」在此領域的印象→進一步排除女性進入的機會→持續低代表性。而片中札希雅的突破,顯示打破此循環需要結合個人奮鬥與制度開放的支持。


5.貴人相助的必要性與制度性管道的缺失

札希雅能夠突破重圍,很大程度上仰賴兩位關鍵人物的支持:堅持公平原則的學校女教師,以及最終認可其才華的男性指揮大師。女教師的介入在札希雅的指揮生涯發展上具關鍵意義,她不僅提供機會,更在面對阻力時採取強勢立場,堅持著不分性別給予學生公平學習環境的原則。指揮大師從質疑到認可的轉變過程,展現了專業能力如何逐漸超越性別偏見,但是,這種轉變需要時間和機會,而機會本身就是女性相對稀缺的資源。


且,這種「貴人相助」的模式揭示了一個重要問題:正常的專業發展管道對女性而言並不暢通。而這種依賴個人善意的發展模式,使得女性的職涯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6.文化平權:音樂教育的階級門檻與民主化實踐

本片也利用不少篇幅來著墨於古典音樂領域中長期存在的階級門檻問題,大提琴、小提琴等樂器價格昂貴,加上長期的私人指導費用,使古典音樂學習往往容易成為中上階層較能負擔的文化資源。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進一步擴大了城鄉文化落差。如片中郊區的同學們討論此事時流露出對現實的無奈:巴黎音樂學校的學生們都用很好的樂器,他們甚至不一定會從事音樂專業,卻可以用那麼好的樂器。


而札希雅創立Divertimento樂團、帶領音樂學校進行社會參與,正是試圖擴充音樂超越社會界線的潛力。樂團成員來自多元背景之外,主角還帶領著音樂學校的同學們一起去社區特殊學校,讓特殊兒童們聆賞與體驗古典音樂。去監獄為同學父親和其他受刑人演出,更進一步打破了文化參與的社會界線。她讓指揮家不僅是舞台上的音樂詮釋者,也是促進社會連結的行動者。


看完動動腦

電影中,當札希雅展現其指揮才華與堅定意志時,部分師長與同學對她抱持質疑。


你認為這些質疑背後反映了哪些深層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曾觀察到類似因性別而對個人能力或職業所產生的預設立場?

關鍵字詞 性別刻板印象、女性指揮家、女性領導者
上版日期 1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