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悅讀性平 詳細資料
:::
書名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
作者 凱特・考夫曼 Kate Kaufmann
出版社 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 109-04-30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國圖連結 查詢國圖資源
導讀標題 無後女人的人生,可以怎麼過?
導讀者 成令方
導讀者單位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看前想一想

1、請你從生活經驗中,你看到「家庭主義」(爸媽要有小孩才是完美人生的信念)對你和你朋友的影響。

2、你有沒有無後(無小孩)的朋友?她們的人生精彩嗎?有遺憾嗎?

內容簡介

女人長大一路上就被耳提面命:「結婚生子,人生大事。」好像,沒有完成這二項大事,人生就是缺憾。世人都說:若你沒結婚,當然沒對象生子,老後孤獨死後沒人祭拜,悲慘人生啊。若你結婚了,母雞不生蛋(很少人會懷疑是公雞的問題),生不出來。生殖科技如此先進的當代,不孕也可以治療啊,為何不試試試管嬰兒或代理孕母啊?那你還無後,真是不夠努力啊,你老公會外遇,失敗人生啊。當然,長輩這麼念,絕對不會想到,你可能是同志,女同志也可以懷孕生子。

 

《不當媽會怎樣?》這可能是很多女人在內心不斷質疑自己的生命提問。對台灣讀者而言,不管你是否是同志,特別是很多30、40歲的女人,在生理時鐘的壓力和每天被長輩念的,其實是壓在心頭的大石塊。但是沒人提醒過女人,「選擇生小孩,等於選擇未知。」

 

作者凱特‧考夫曼與前夫放棄不孕治療,向公司辭職,從郊區的明星學區搬到奧勒岡州鄉村社區養羊。社區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小孩,她不斷被鄰居或遇到的友人問:「你有小孩嗎?」於是她決定開啟探求之旅。2012年起,她接觸了近百位從24歲到91歲無後的女人,聆聽她們的生命故事。這本書讓我們看見女人因為不同原因而無後,無後的結果卻是令人驚艷,展現出有趣出色亮麗的人生。書中的女人卻會豪氣地回答:「我沒孩子,我活得可精彩呢!」

 

對台灣的女人,因種種原因,可能會有無後的人生,這本書像一波一波的霹靂雷電,劃破頭頂上的一片烏雲,讓明亮的閃光,照出摸索前進的方向。書中的女人告訴你,你也可以像她們一樣,快快樂樂地不當媽,慷慨大方熱情地愛著活著,無後的日子絕對只有加分。

 

這本書將無後的女性故事分成10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是一個正向思考的方向。讀者一定能夠在其中的幾個章節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找到自己的答案。下面我摘錄一些適合台灣無後者參考的經驗來分享。

性別觀點

我怎會成為無後者?

那些主動選擇無後的女人,很多是因為年輕時開始拼工作,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對象成家,於是成為單身。即使找到一起成家的老公,因樂於工作沒時間養育,就與老公決定當「頂客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就是受過高教育程度的夫妻都有穩定雙薪水身體健康主動不生育,有人會選擇在家養毛小孩。在凱特蒐集到的故事中,有些故事,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

有人認為生養小孩,就有責任感,要儲蓄為孩子存將來的教育基金。在美國,把一個孩子培養到高中畢業,至少要花25萬美元,等於台幣750萬元。一般說來,台灣父母會養育到大專院校畢業,所以預估1000萬元,跑不了。為了孩子的未來,必須維持穩定的收入,甚至要追求晉升或換到收入更多的工作,全家又要為了配合工作搬家,換學校。因經濟的需求,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但收入不夠豐富的工作,例如:藝術音樂創作,寫小說,當獨立記者,到外國旅遊或定居,在非營利組織或工會工作。在考慮自己的這一生的幸福重要?還是孩子的未來重要?寧願選擇前者。這樣的思考而決定不生,讓人佩服這些清楚掌握自己人生的人。這樣的人有時也會遇到類似理想的伴侶,可以瀟灑同行。

還有人是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小孩多,看到父母的操煩,在心中留下陰影。長大後決定不要讓自己重蹈父母的後塵,加上又沒遇到贊同自己決定的伴,就獨身一輩子。還有需要照顧從小有養育之恩的祖父母或父母的病痛,或因自己是老大需要拉拔弟妹長大,青春消逝決定單身度餘生。

有人因結婚的對象,可能前妻過世或離異,已經有孩子,自己當繼母。覺得不想要有太複雜甚至可能造成紛爭的家庭關係,決定自己不要生,與繼子女的關係,保持距離隨緣。

有人用了多種所費不貲的生殖科技,結果都失敗了。於是接受自己無後的命運,認為這是老天給她們的功課。有拉子(女同志)也使用生殖科技但沒懷成孕。

 

無後者如何得到感情與心靈的滿足?

在決定或接受無後人生後,女人有很多有創意的方式找到一般人期待子女帶來的感情慰藉和陪伴,也給自己帶來很多快樂。

借他人的小孩「代行親職」是一種方式。精神醫學教授指出:「我們可以用四個S來瞭解人類的情感。我們需要有人關注(seen)、處在安全環境(safe)、得到撫慰(soothed),才會感到安定(secure).」(65頁)無後者可以為工作繁忙的朋友或鄰居照顧子女,而年輕人或他們的父母有時會轉過來尋求年長無子女長輩的關愛,形成類似父母子女或祖孫關係。這樣的關係是感情成長自然發展出的,是彼此需要的,反而比較輕鬆優質,歡樂多於義務責任。

有人因為無後,工作之餘可以與志同道合的友人享受豐厚情誼的休閒活動,結伴旅遊,看戲劇表演,聊天喝下午茶,消煩解憂,陪伴走出彼此的人生困境。因為無後,可以全神投入分給幾位知交,成為終身好伴。這對單身的人,真是幸福。相形之下,很多結婚後忙於小孩的養育,就沒有時間去交朋友了。堅固的情誼需要時間的積累。

台灣與美國社會很重視家庭聚會,有家庭的人見面都是在談小孩,話題可以談到小孩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聊到長大成家,接下來聊孫子的趣事。對無後者而言,真是難以插嘴,也難以找到共同話題。書中有人,想出舉辦聚餐、自己喜愛的活動聚會或社區性質的討論會,讓來參加的朋友,可以找到共同的興趣與話題,跳出家庭的框架,讓人之間的互動有新的平台,新的關係。

因隨緣而無後者,比較會受到以「家庭」為主,以女人需要「家庭」的說法而造成自我懷疑:「我的這一生為的是什麼?沒有繼承者的生命的意義為何?」有人試圖找尋答案,藉由散播自己的愛投入慈善團體,傳播自己的知識作為在世界留下足跡,或參加社區讀書會,或宗教團體以便獲得心靈的慰藉和團體的溫暖照護。在這書中,還有人去找靈媒問前世今生。「你現在是第九世。當過四世的女生,四世的男生,生過很多小孩。『你這輩子也需要再經歷一次。人每一世都會做不同的事情,那取決於怎麼做才能讓靈魂成長。』」(200頁)。

 

無後者如何及早規劃老年與往生?

無後者到了老年,即使身體健康,還是需要慢慢在社區中找到可以互相照顧的朋友和醫護人員,建立「互相依賴」的關係,這種情誼可以幫助自己在老年遇到病痛時,找到協助。「互相依賴」的關係需要給予付出、回饋肯認,循環不斷促成情誼的成長。所以老人要學會在言語、感情、金錢方面慷慨付出,讓他人感受到老人的善與愛,自己在依賴他人時就不會有虧欠的感覺。

有人搬到老人公寓去住,這是一個很好的照料方式。老人公寓有自己的空間,又有共同分享的餐廳和活動空間。靜可退,動可進,又有醫護定期照顧,還可以交朋友。台灣的老人公寓還沒有開始盛行,相信在今後的幾年,這將會是新興的產業。

有個照護個管師提出很好的建議,如果無後者未來可能因病需要長期坐輪椅或心智衰退,最好早些將可以讓自己感到愉快的事物先融入日常生活,這樣就可以克服日後的困境。例如喜歡音樂、做菜、園藝、看電影,平時就要做起來,結交一些這方面的朋友,即使將來要坐在輪椅上也可以繼續做這些讓自己愉快的事。

預立遺囑,非常重要。美國老人有三分之二沒有如此做,那台灣老人沒有的比率會更高了。凱特以親自訪問一位高齡丈夫過世的無後者的經驗,指出:無後女性應該確保自己有親朋好友和鄰居組成的支援系統,來留意她幫助她。她會計畫好萬一生病,可以請協助的友人怎麼協助。她也會填好文件,依照法律處理好生後的財物方面的事。換言之,就是要預立遺囑,避免給親友帶來麻煩。

看完動動腦

1、你要怎麼面對台灣的新「家庭主義」?

「家庭主義」(familism) 是以家庭至上的概念,就是要有父母子女組成的家庭才算是完美的家庭。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家庭至上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比較小,但還是大多數人「理想人生」的重要一環。你有無後的焦慮嗎?是不是家庭主義給你的影響?若是,你覺得這本書可以如何幫你換個角度思考?

你同意這本書可以幫助你長出力量,擺脫「家庭主義」對每一個人心靈的毒咒?若能,請分享你的心得;若不能。也說說,為何「家庭主義」對你有這麼大的影響?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否定家庭的重要,例如,女性主義者積極參與同志爭取婚姻合法化的運動,有組家庭的權利,也支持同志有生養子女的權利。只是覺得,人生都到了一個轉捩點,還要這個辛苦困擾自己嗎?

 

2、 無後者會是老年孤兒嗎?

無後與有後的女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有子女的母親在孩子長大後,等於多增加了年輕親密朋友。而無後的女人則需要花時間經營,也要看有沒有緣分,建立與年輕朋友的親密友誼。當然,我們也聽過很多女人與子女的關係不親密,甚至吵架互不見面。這樣的煩惱,無後者就自然免除了。

人到了銀髮階段,若需要有優良滿意的生活品質,一定要與周遭社會連結起來。人們可以藉由參加自己喜歡的團體或社群的活動,在其中找到生命的價值,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得到友誼與肯定,即使獨居,也不孤獨。

若你已經知道無後是你未來的路,現在就要來思考如何走出無後的精彩人生,而不讓無後困擾你。你就是要走一條與很多女性朋友不一樣的路。「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的你,請依照這書的提醒,先規劃出10種生命的可能。

關鍵字詞 家庭主義、尊重多元
參考資料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即使一個人,你也能活下去嗎?

作者:荒川和久,譯者:王蘊潔,出版社:平安文化,出版日期:2018/07/30

上版日期 110-09-30